广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血性文人组织的一场教科
TUhjnbcbe - 2023/5/3 22:23:00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明朝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立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出征。**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遭遇瓦剌多次袭击。兵部尚书邝野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趁机进攻。明*仓促应战,伤亡过半,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明英宗被俘。九月,瓦剌首领也先挟持被俘的明英宗,以送还明英宗为名,趁势进取北京。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未带过兵的文人于谦挺身而出,组织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京保卫战,保住了大明江山的统一,避免了北宋靖康之难时,汴京开封成人间地狱的惨像,挽救了国家和百姓。《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北京保卫战的关键人物

孝恭孙皇后:明英宗之生母,一生历经明朝六代,从朱棣的永乐到朱高炽的洪熙。明朝前期发生过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孙皇后以丰富的*治经验及无可替代的皇太后之尊,力挽狂澜驾驭两变,对维护明朝统治和国家安定发挥了作用。北京保卫战时期帝国的最高领袖。

朱祁钰:朱祁钰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谦,在内信任兴安,不近声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可谓是英明之主。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

石亨:长相奇异,四方脸面,身躯高大,胡须及膝,善骑马射箭,尤其擅用大刀,早年抗击瓦剌,颇有战功。后于景泰八年(年)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得以权倾朝野。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头牌猛将。

老朱的后代就是猛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惊,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以徐有贞为首的大部分大臣大谈帝星移位,主张还都南京。少部分如于谦、陈循、王直等坚决反对迁都。当时明朝主力部队已在土木之变中被全歼,朱棣留下来的名将重臣全部喋血疆场,兵部尚书也在此役中遇难,整个北京后备部队不到10万,还都是老弱病残之辈,连装备都凑不齐,10个人只有一个人有衣甲,皇帝还在敌人手里。此时形势的艰难危机,远远胜过靖康之难的北宋,毕竟那时的北宋主力部队尚在。是战还是退,大臣们发表意见后,最终决定权交到皇室手里。

孝恭孙太后,明英宗之生母,明宣宗朱瞻基之妻,历史上朱瞻基与孙皇后的爱情堪比唐玄宗和杨贵妃,为此,朱瞻基与群臣斗智斗勇,费了好大的劲才费了原配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此时的孙太后,俨然成了朝廷的核心,在思索片刻后,回答道:昔日成祖皇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就是让天子守国门。大明子孙,宁死不做投降逃跑之事。再有言逃跑迁都的,不论官职大小,一律问斩。

接着,又连下几道懿旨,提拔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守备一事。又立朱祁镇同父异母弟弟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被敌国俘虏的明英宗为太上皇。朱祁钰继位后,又授权于谦总督全国兵马,授予他先斩后奏的特权,上至皇族贵族,下至士兵百姓,不听于谦将令的,先斩后奏!

这几道命令可不简单啊,朱祁镇乃孙皇后亲儿子,朱祁钰却是吴贵妃所生,在你死我活的宫廷皇储竞争中,孙太后能以大局为重,亲手剥脱亲儿子的皇位,授予侄儿,这可不是一般人来做到的。朱祁钰继位后,对于谦提出的施*纲领,*事部署,人事安排,全部接受,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对于以猜疑见长的皇族而已,是极其难得的。

前朝宋朝的靖康之难,其间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和*事主管,比如李纲、种师道等将官,其用兵指挥能力,并不在于谦之下。于谦以前虽做过兵部侍郎,但并没有亲自带过兵。于谦的名声,主要来自于他做御史时的刚正不阿和一身正气,深受先皇明宣宗认可。孙太后自然也是了解这一点,这才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于这个虽然读过几本兵书,但从未上过战场的已年满50的老愤青身上。

一群优秀的将领,南宋却不敢用。一个读了几本兵书的文人,明朝的皇帝就敢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他。一个自作聪明,一会儿用武将,一会儿用奸臣,朝令夕改,好像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另一个简单直白,把国家命运交付给值得信任的人手中,完全授权,任其作为,他赢,则大家活,他输,愿意随他陪葬,更不会猜疑他会不会趁着掌权的机会出卖国家。

前者聪明一世,被敌国活捉,惨死他乡。后者赢得了这次战争,彻底击败了对手,甚至连被俘的明英宗也毫发未损的送回来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

因为,一个信任忠臣,敢于与百姓同生死共患难的国家是没那么容易被击倒的。天道人心,这就是天道啊。

热血的于谦

于谦开始筹划了,首先,把从土木堡逃回来的,目前关在监狱的石亨放出来。又重新挑选将领,把他认为不行的全部换了。对皇宫,京城、边关的守卫也重新作出部署。这么大的人事变动,朱祁钰没发一言,一字不改把他说的写在圣旨上。

又传令全国,调动各地民兵入京勤王,遣城外的粮食、装备、老百姓等入城,实行坚壁清野*策。

一切准备就绪,然后,就是如何与敌*交战。

石亨建议,收拢兵力,固守城池,跟敌人打消耗战,待敌人疲倦了,累了,自然会走的。

石亨作为当时硕果仅存的猛将,他的这个意见代表了*方的意见。毕竟,大明精锐的主力部队,都被人收拾得渣渣都不剩一粒,光靠这短时间仓促拼凑的民兵怎么和人正面硬抗,能守住城池不被攻破就不错了。

哪知于谦闻言大怒,说:为什么向敌人示弱,使敌人更加轻视我。要正面决战。

是不是很愤青啊。在场的将领脸都绿了,你娃打过仗没有,实力差这么远,拿什么拼。

有个别胆大的找到朱祁钰皇帝,说这个于谦不懂*事啊,敌强我弱只能坚守,不能硬拼啊。

朱祁钰听了将领的话,淡淡地回答了:我已说了这件事由于谦全权做主,我都要听他的,何况你。再有下次,定斩不饶。

将领灰溜溜回来了,没办法了,只有跟着这个老小子折腾了。

实施到城外背城迎接敌人的战术(也就是背水一战)。于谦调遣诸将带领二十二万兵士,在九门外摆开阵势,分别是: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芦宣城门,而于谦自己和石亨率领副总兵范广、武兴在德胜门外列阵,抵挡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给了侍郎吴宁,把各城门全部关闭,自己亲自在一线督战。

众将领劝不住,不由感叹,这个老小子真疯了,你一介文人在后面指挥得了,干嘛跑到一线来亲自打仗。不过也对于谦有了佩服之意,敢拼命的文人,还是让人佩服的。

更疯狂的还在后面呢

于谦接着下了第二道命令: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这命令可是够狠的,将领后退的,士兵可斩将领。前面士兵后退的,后面士兵斩前面的。一句话,谁后退谁死!(是不是和许世友将*教训越南的*令很像)

将士们都知道这个老头铁面无私,任你皇亲国戚违了法也照处置不误。于是这只民兵组成的部队,成了一只听指挥、不怕死的队伍。

这还不算,于谦还充分调度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群众,运输粮草,修补工事,组织民众抗敌,打了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

在战争中有这样一个插曲,副总兵武兴在彰义门攻打敌*,和都督王敬一起挫败了也先的前锋。敌*正要退却,而几百个骑着马的宦官想争功,冲马争着向前。阵脚乱了,瓦剌*乘机反击,明*败退,武兴被乱箭射死。瓦剌*追到土城,情急之下,土城一带的居民,爬上屋顶,呼喊着用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敌*也没见过这样的阵势,一时呆了。明援*赶到,瓦剌*仓皇逃走。

*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千年前的于谦就已经在实践这么先进的*事思想。于谦取得胜利也就是情理之中了。北京保卫战只花了五天时间就击溃了敌*,斩杀了有铁元帅之称的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在敌*撤退时乘胜追击,斩杀敌*数万人。

后来也先见占不到便宜,释放了明英宗,北京保卫战以完胜的英姿名列世界战争史。

我们后人看这段历史,主要有两点值得借鉴:

一是明朝皇室的担当和决断,这才有了于谦发挥的舞台。若明朝皇室像宋朝一样,第二个靖康之耻就发生了。

二是于谦的严格法令和人民战争思想。也先在京城吃亏后,也准备去附近的城市找回面子。奈何于谦组织得力,严令各地守将严阵以待,也先攻城不破,沿途更有明朝兵马骚扰,经过的村子早已人去粮空,也先得不到补给,又人马疲倦,士气低落,只好仓促逃回。

这场战争展示了于谦极高的*事素养。于谦死后,明朝再没有人能组织这样完美堪称教科书的战役了。

忠臣何其少,佞臣何其多。人性啊,叫我怎么说你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血性文人组织的一场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