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明朝享国年。自年(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兵反明开始,至年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与之战争28年。这期间,动荡不安的晚明*府历经万历、天启、泰昌、崇祯四朝,士风日渐沉沦、*派争斗不断、魏忠贤把持朝*、社会矛盾重重、东北后金崛起。在辽东,明朝与后金*事较量发生逆转之时,明*先后产生过三个优秀的*事统帅,分别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三人的遭遇都很不幸,但并不能因其不幸而埋没其功绩。
本文所述人物孙承宗,曾两度以大学士身份督师辽东,提拔、擢升了一批将材,在与后金*权*事对抗中,制定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思想,确保了明朝国祚延续。在其遭遇权臣掣肘,告老还乡后,依然坚持气节。年(崇祯十一年),清*进攻孙承宗老家河北高阳,孙承宗以七十六岁的高龄,率领全家老小同捍高阳城,终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
早年独身走塞外六旬督师辽东
孙承宗(年—年),字稚绳,河北高阳人。《明史孙承宗传》中记载,他是“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往来飞狐、拒马间,直走白登,又从纥干、清波故道南下。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可见,孙承宗早年就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对一直不平静的明朝北部边地防务工作,有了深刻地认识了解。
年(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以第二名的身份考中进士,被授职翰林院编修。年(万历四十八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身份担任了明熹宗的日讲官,给皇帝授课。
年(明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后,明*大败。熊廷弼取代前任杨镐,两度担任辽东经略。期间,曾有有御史大臣方震孺举荐孙承宗主持辽东,但被明熹宗拒绝,仍然让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年(天启二年),熊廷弼最终因与巡抚王化贞的经抚之争,广宁战事失败,惹祸上身,结果架不住朝中佞*集体构陷,最后在年(崇祯五年)被冤杀。
广宁失陷,熊廷弼下台,辽东前线吃紧,这年三月十八日,王在晋代替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州、莱州。但王在晋胆小怕事,听信了蓟辽总督王象乾建议,“抚虏、堵隘”守山海关。然后,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请求朝廷拨款,在山海关外的八里堡,修一道二十里长的重关,派兵四万把守。不过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了部下袁崇焕的反对。袁崇焕在年(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担任知县一职,年(天启二年)时,被破格推荐为兵部职方司的主事。广宁兵败后,袁崇焕被派往关外监*,他主张坚守关外,以捍卫关内,在宁远(现在的辽宁兴城)建立要塞,保护山海关,所以他很不同意王在晋退守山海关的意见。在得不到结果后,就越级写信给当时的首辅叶向高。然而,叶向高对此事也拿不定主意,就在这时,孙承宗就主动提出前往实地考察,再作决断。
宁远,位于辽西走廊中部,守住宁远,也就等于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能确保二百里外的山海关的安全。孙承宗山海关巡视之后,权衡利弊得失,支持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王在晋的主张就被否决了。孙承宗就打算让袁崇焕守宁远,监*阎鸣泰主守觉华岛,并把意见向明熹宗进行了汇报,得到了支持,而王在晋则被调任南京兵部尚书,从此二人埋下矛盾。
袁崇焕像年(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身份“督理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务”,明熹宗还赐他一把尚方宝剑,这时的孙承宗已经年近六十岁了。
在接受这项任命后,孙承宗就上疏明熹宗,“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要使守关无阑入,而徐为恢复计。”
可以看出,孙承宗对当时明末严重的文官*争,掣肘武官问题看得非常透彻。当时的明朝是*队腐败,武备荒废,皇帝对武将也是极不信任,通过文官、宦官来负责监*,任何事情都要层层上报朝廷决断,*事指挥效率严重低下。而孙承宗恰恰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过一直到明朝灭亡,这一状况也没能改变。
孙承宗督师后,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思想,采取了袁崇焕主守关外的战略。
首先是重用辽人方面,在解决辽东明*补给缺乏的问题后,安插辽民30万,使得辽民生活有了保障,改善了辽民“心心念念只想一走”“生于辽不如走于胡”的局面,大得民心。
其次在*事方面,招募辽人为兵为明*增加新鲜血液,前后练兵11万,造铠仗数百万,打造兵船艘。
再次在*事装备方面,注重使用新式武器,学习使用西洋大炮,扩充训练骑兵队伍。
有了这些基础,明*收复了锦州、松山、右山等地。同时把山海关经略成了一道坚固的关城。其后又倾注全力经营宁远,年(天启三年),他命祖大寿、袁崇焕修筑宁远城,又命*队分守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河、右屯等地,修筑工事,作为宁远的前卫。经过数年的努力,一条以宁、锦为重点的一道坚固防线全线告成,从此,成为满清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始终都没能完全打破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
在孙承宗督师辽东期间,修复大小城堡五十余座,练兵十一万,收复疆土四百里,几乎恢复了辽河以西的土地。而正是由于孙承宗防御工作做得好,后金无机可乘,按兵三年未动,暂时停止向明朝进攻,观察动向,等待时机。
*治斗争被挤下台,回乡血战清*殉国
晚明内部的*争,是危害明朝的一大*瘤,直接牵涉着辽东的*事形势,也影响到了孙承宗的命运。彼时,魏忠贤通过客氏取得了明熹宗的信任,窃夺权柄。先是贬斥东林,控制阁部;又通过提督东厂,恣意拷掠,杀害忠良,祸及辽事。当时孙承宗很受明熹宗器重,魏忠贤还不敢轻易动他,就想把他拉到自己这方面来,就通过中间人去游说孙承宗,但孙承宗并没买他的帐,并且对弹劾魏忠贤的杨涟是大加赞赏,魏忠贤因此怀恨在心,无时无刻不在设计陷害孙承宗。
年(天启五年),阉*控制了朝廷中枢,唆使*羽诽谤孙承宗。九月,明将马世龙遣兵袭击耀州失利,损失兵将四百余人,史称“柳河之败”。这时阉*控制的言官纷纷弹劾马世龙,并波及孙承宗达数十道。十月,孙承宗上疏自辩,并请辞回家。明朝*府以阉*分子兵部尚书高第代替孙承宗为辽东经略,至此,辽东形势是急剧直下。此时的努尔哈赤听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年(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直捣宁远,幸有袁崇焕等人的坚守才击退了后金*队,取得宁远之役的胜利。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魏忠贤倒台,明思宗锐意中兴。年(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率*突袭北京,史称“己巳之变”。年届七旬、已经退休在籍的孙承宗官复原职,被任命负责职守通州(今北京通州),并总督京城内外守御,抗击后金*进攻京师。第二年,收复滦州、迁安、永平、遵化四镇,晋太傅之位,此后又加太保之衔。年(崇祯四年),孙承宗再次出山海关东巡。再次担任辽东经略后,孙承宗仍然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任职期间毁弃的大凌河、右屯二城。是年八月,大凌河还未筑完,清*突然兵临城下,围城三月,守*粮尽援绝,结果发生了吃人的惨剧。大凌河失守后,明廷内部再起纷争,互相倾轧,孙承宗成为朝臣摇唇鼓舌的对象,“廷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及禾嘉及承宗”。孙承宗只好上疏求退,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年(崇祯十一年),清兵深入内地。十一月九日,开始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亲派家丁袭击高阳郊外的清兵哨骑,组织家人和高阳城百姓一起做好迎战准备。清兵填壕堑、竖云梯攻城,而城内则以火炮还击,全城*民与之血战三天,弹尽粮绝,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而失败,城破后孙承宗被俘。清*将领以孙相之称劝其投降,孙承宗跌座大骂,因拒不投降,终被杀害,时年七十六岁。崇祯帝朱由检闻讯后哀伤悲叹,命有关官员从优抚恤。后南明弘光帝追赠孙承宗太师,谥号“文忠”。清乾隆年间,追谥孙承宗“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