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说起明朝万历年间为大明守土之将,大家不会忘记抗倭名将戚继光,但要谈起北方抵御蒙古*、女真的大将我们就不得不提李成梁。
李成梁生*靖五年(),字汝契,号引城。据说祖上于唐末年间为避战乱,渡过了鸭绿江迁入了朝鲜,历时数代而归。据《明史》记载:“成梁英毅骁健,有大将才。家贫,不能袭职,年四十犹为诸生。巡按御史器之,资入京,乃得袭。”李成梁生长于北方边地,不仅对这一带的地理情况十分熟悉,而且对于*事大战也耳濡目染,加上自身的聪明才干,很难不成就一番事业。
隆庆元年()李成梁晋升为副总兵官,协守辽阳。到了隆庆四年(),又被朝廷授予辽东都督佥事,出镇广宁。在此后的十余年间,蒙古和女真各部相继来犯,虽然基本算是铩羽而归,但可惜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明朝执掌辽东的三员主将也在此期间相继战死。此时此刻,李成梁站了出来,利用他精湛的*事才能带领边将抵挡住了蒙古、女真各部的轮番攻击,守住了大明的疆土,自此李成梁的威名开始响彻边界。
万历一朝开始后,首辅张居正为加强对女真部的控制和防御,接受了李成梁的建议,决定在鸭绿江以西的地区修筑宽甸六堡,一堡管理一段辽东长城,随时观察女真的活动轨迹,扼守其拓展的出口。
明朝期间朝廷经常把绝贡闭市作为驾虏驭夷的手段,自蒙古和女真部来犯不断之后,边疆的马市就时停时开。宽甸六堡建成之后,李成梁上书请求以此为根据,重新开通马市和木市,同北方的少数民族做生意。这样一来,既缓和了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又可以从马市和木市获取可观的收入,为辽东一代的兵民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明朝建立以后,朝廷对于北方蒙古和女真部落的处理原则基本是扶持新部族,打压旧部族,以维持辽东各部落间的平衡。到了李成梁这里依然不例外,正因如此也为大明的覆灭埋下祸患,祸患为何这个我们问题稍后再论。
万历元年(),建州女真都指挥王杲在互通的马市上诱杀了明朝备御裴承祖。万历二年(),王杲又纠集了蒙古土默特、泰宁诸部大举进犯辽东重镇辽阳、沈阳。朝廷威望大受挑衅,李成梁作为边关大将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早已为此做好充足准备,他不仅率*力挫女真、蒙古联*,又主动出击对王杲所在的古勒寨进行围剿,斩首一千余级,并且俘获了后来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其弟弟舒尔哈齐,让兄弟俩一起在李家做了人质。
与此同时,蒙古部族也按捺不住躁动的心,万历三年()到万历七年(),几乎年年举兵来犯,李成梁率领诸将加强城防,训练精骑,主动出击,让蒙古来犯之敌来得快也去得快。
女真部落依然不省心,王杲的儿子阿台率部继续同明朝作对。李成梁于万历十年(),万历十一年()两次对阿台所在的根据地进行围剿。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是王杲的女婿,但塔克世虽属王杲一系,早已归附李成梁,塔克世与其父觉昌安便前去古勒寨为明*劝降,但因战事紧急,就被堵在了寨内。攻破古勒山城之后,明*进行了屠城,觉昌安和塔克世也就不幸惨死,但这一举动确有李成梁的一石二鸟的算计,只可惜李成梁犯了斩草不除根的大忌,留下了塔克世的儿子努尔哈赤。
也不知是李成梁突如其来的心软,还是努尔哈赤太过圆滑,李成梁竟然主动上书朝廷,请求将塔克世的土地、人马送给努尔哈赤,并且希望让努尔哈赤承袭都督指挥衔,作为对努尔哈赤的补偿。这也就是我们前文所说打一个旧的、拉一个新的的祸根。
万历十九年(),言官以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弹劾李成梁,十一月,明神宗朱翊钧竟然真的罢免了李成梁在辽东的职务。在李成梁被罢免后,因为*治斗争和*派排挤,他无法再次被启用,因而辽东的边防也一点点的松懈,《明史》记载:“迨成梁去辽,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
努尔哈赤趁此机会,发展壮大,并且统一了女真各部,逐步建立了后金之后。万历四十三年()李成梁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李成梁死后仅仅三年,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便发布檄文,诏告对明朝的“七大恨”,正式向明朝开战。其中一恨正是当初家人被杀之仇,“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
总的来说,玉虽有瑕,但难掩其光。李成梁对努尔哈赤的释放和归还粮马土地,导致养虎为患,自己也因奢侈无度离开了前线,但是不可否认,必须歌颂的是他纵横北方边塞四十年,守得辽东近三十年,力压各北方游牧部落,拓疆千里。
明朝著名首辅张居正曾评价:“李帅用奇出捣,使贼狼狈而返,乃孙膑走大梁之计。比前长定之捷,杀降以要功者不侔矣。功懋懋赏,国家自有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