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投桃报李
县情简介
自然地理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辖6镇9乡个行*村、8个居委会,总面积平方公里,总耕地63.26万亩,总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武山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中国韭菜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武术之乡”、“玉器之乡”、全省双拥模范县,是规划建设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化中等城市。
武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鸳鸯镇大林山出土的“武山人”头骨化石证明,远在3.8万年前武山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东汉汉灵帝中平5年(公元年)建县,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
武山四季鲜明,气候宜人,山水相依,民风古朴,是陇上最佳宜居之地。县内海拔在-米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3℃,年均日照小时,年降水量毫米左右,全县森林覆盖率27%,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景秀丽,环境宜居。
武山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古“丝绸之路”繁华要道。东连甘谷,西接漳县,南通岷县、礼县,北邻陇西、通渭,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国道贯穿东西,洛礼公路和武漳公路横连南北,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
武山玉石矿产众多,资源丰富,故有“众山皆藏玉”之美誉。境内已探明蛇纹岩(鸳鸯玉)、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产十多种。金属矿有钼、铁、铜、铬、金等,且钼矿已探明储量20万吨以上。其水资源充足,渭河及5条支流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分布均匀,年径流量达9.37亿立方米。
武山文化灿烂,风光独特,有水帘洞、木梯寺、狼叫屲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有4A级景区水帘洞拉梢寺、3A级景区卧牛山、省级森林公园老君山,水帘洞?拉梢寺摩崖浮雕为世界最大的佛教摩崖浮雕,而境内温泉则因水质富含氡碳酸被誉为“西北第一泉”,遍布城乡的旋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山产业完备,优势明显,农业产业形成蔬菜、洋芋、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和全膜玉米、优质豆类、中药材三小特色产业,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92万吨,总产值15亿元,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半以上,是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和西北重要的蔬菜产销基地。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定点市场,“祈福圣地?大福武山”和“西北最佳温泉汤浴康体目的地”是两张靓丽的旅游名片,“红、*、蓝、绿、墨”多彩旅游特色鲜明,别具魅力。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3.3亿元,同比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56.9亿元,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亿元,增长22.3%;大口径财*收入2.46亿元,增长22.6%;财*支出17.88亿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和元,分别增长15.2%和14.3%。
建置沿革
秦汉时期,县境大部属豲道,洛门镇以东属翼县。
东汉中平5年(),析襄武、豲道地置新兴县,址设今县城西15公里新兴川(今广武坡西颉家门一带),属南安郡。
三国魏更名武城县,不久即废,复名新兴县。置中陶县,故址在今鸳鸯镇附近。
东晋十六国时期,为前赵、后赵、前凉、前秦、后秦、西秦、大夏等北方七国先后争占,历时百余年。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中陶并入新兴,隶渭州广宁郡。隋开皇十年(),新兴并入陇西县,隶陇西郡。
唐代宗宝应二年(),县境沦于吐蕃,历时78年。咸通七年()收复,属陇右道渭州。
五代时期,县域为羁縻地(授予归附的吐蕃族居住),历时53年。
北宋真宗天禧三年(),在今县城北建宁远寨,属秦风路秦州。熙宁5年(),以古渭寨地(今陇西)建通远*。徽宗崇宁三年(),升宁远寨为宁远县,属巩昌路巩州。
金天会九年()正月,宁远陷金。泰和七年()又降为宁远寨,属临洮路通远*。
金天兴三年、南宋端平六年、蒙古汗国太宗六年(),宋蒙联*灭金,宁远寨归属蒙古汗国。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复置宁远县,隶属巩昌路巩州。
明、清沿袭宁远县制,属巩昌府。
民国2年(),因与湖南省宁远县重名,北洋*阀*府内务部决定更名武山县,属渭川道。民国17年()7月废道,设渭川行*区,不久即撤销。民国23年()设天水行*督察区,辖武山等15县;民国24年()7月,改甘肃第四行*督察区,武山属之。
共和国成立后,沿用武山县名,属甘肃省天水分区督查专员公署。年4月,属天水区,年2月,属天水专区。年10月,属天水地区。年7月,属天水市至今。
地貌类型
全县地貌形态分为三个基本单元:县北部属陇中构造盆地,呈*土侵蚀堆积地貌;中部属渭河地堑谷,呈河流侵蚀冲积地貌;南部属西秦岭褶皱断块山地,呈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
构造剥蚀中低山地貌县南部构造剥蚀山地属西秦岭构造剥蚀山地。包括温泉草川、沿安、杨河三乡及温泉、四门、龙台、滩歌、马力等乡的南部地区。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海拔至米,相对高差米。
*土侵蚀堆积地貌县境南起西秦岭构造山地,北至县界,除渭河河谷侵冲积外,全部属*土侵蚀堆积地貌,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海拔米至2米,相对高差米。
河流侵蚀冲积地貌主要分布于渭河河谷及榜沙河、漳河、山丹河、大南河下游,总面积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5%。海拔至米,纵比降5.6%。可分为低级阶地(三级以下)河谷盆地和高级阶地*土斜坡两部分。
气候
武山县位于中纬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而无严寒,夏热而无酷暑,冬长夏短,春秋相当,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3℃,年均日照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5毫米,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增,西北角的桦林乡年降水为毫米左右,而东南角的草川降水在毫米以上;年降水量毫米左右,平均无霜期天,浅山区为至天,中山区至天,较高山区为至天。南北浅山温和半湿润区,包括渭河干流和榜沙河下游南北浅山及漳河、山丹河、大南河下游东西浅山地带。海拔至米,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糜、谷、油菜、胡麻等,两年三熟。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和冰雹、大暴雨等;南部中山温和湿润区,包括温泉、四门中部及龙台、滩歌、袁河等乡北部地区。海拔至米。农作物有小麦、马铃薯、禾田、糜、谷、胡麻等,一年一熟。低海拔区抓紧农事,可两年三熟。主要自然灾害有低温、冻害和秋季连阴雨等;北部中、后山温凉湿润区,包括榆盘乡全部、咀头乡北部、桦林乡西部、高楼乡西南部及马力乡西北部.3毫米,占全年总量的28.3%,秋雨的中山区。海拔至2米,农作物有马铃薯、洋麦、禾田、小麦、豌豆、胡麻、燕麦等,一年一熟。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低温、冻害及冰雹等;南部后山温凉湿润区,包括草川、杨河、沿安乡全部及温泉、四门、龙台、滩歌、马力、袁河等乡南部山区。海拔至米,农作物有马铃薯、洋麦、蚕豆、春油菜及荞、燕麦等,一年一熟,有些地方三年两熟,海拔2米以上地区是林草区。主要自然灾害有伏、秋涝旱及雹雨。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年末,全县总土地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山区1平方公里,川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26万亩,人均耕地1.5亩,林地42万多亩,牧地18万多亩,宜林荒山21万多亩,山地多,川地少。
农业资源
农业经济中以种植业为主,以小麦、洋芋、胡麻、油菜等为主的粮油料作物23种,以韭菜、西红柿、胡萝卜等为主的蔬菜类39种,以*参、当归等为主的药用植物种,家畜禽及野生动物41种。其中武山大米曾是“贡品”,出产的水果色、形、味俱佳,反季节蔬菜名扬西北,韭菜、洋葱、胡萝卜、蚕豆、洋芋等远销20多个省市。年12月,“武山韭菜”成功注册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马力北顺村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随着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以及工厂化育苗、恒温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洛门、城关蔬菜市场的建成运营,武山已成为西北最大的蔬菜产销基地。
森林资源
县内森林分布不均,主要在南部山区,西北部半阴坡及中部丘陵沟壑区亦有小片次森林与人工林。林地资源面积.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7.8%。南部山区林地,分布于温泉、杨河、沿安、四门、龙台、滩歌、马力等乡镇,属西秦岭山地,包括南山、滩歌两林区,主要树种有山杨、白桦、落叶松、油松、华山松、椴木、槭、栎及杂灌木林。渭河南北浅山区林地,分布于县城中部君山与马河林区。树种为山杨、青、白桦、山杏、桑、刺槐、榆树、臭椿、酸刺及少量的华山松、油松、多为针阔与杂灌混交林;河谷川区及铁路公路道旁树,渭河、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漳河沿岸有护岸林,多为杨、柳、国槐、刺槐等。林区盛产中药材。有药材资源千余种,已开发利用数百种,常用药种,畅销国内外的65种,其中,当归、*参、红芪、*芪、柴胡、半夏、甘草等最为著名。野生动物种类较多,珍贵禽兽有哺乳、鸟、爬行、两栖4纲,15科,25种。主要有*鼠狼、麝鹿、野猪、熊、兔、崖羊和马鸡、锦鸡、啄木鸟、猫头鹰、秦岭雨蛙、秦岭细鳞鲑、大鲵、山溪鲵(娃娃鱼)、菜花蛇等,其中:马鸡、锦鸡、大鲵、秦岭细鳞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山溪鲵(娃娃鱼)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水资源
县境内有*河流域——渭河水系,渭河干流自西向东从武山中部穿过。渭河支流在区内十分丰富,其中比较大的一级支流有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和聂河4条,二级支流有漳河。武山境内除北部的小部分沟壑汇入青溪河和聂河在甘谷县内汇入渭河之外,绝大部分河流均流经武山。全县水资源总量为2.亿立方米,产水模数10.08万立方米/平方千米。其中自产地表水资源量1.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96.96%,地下水净资源量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04%。
大气降水是县境水资源的源泉。县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毫米。县境内年降水量正常年景在.9-毫米之间;最大年降水量在.9-.1毫米;最小年降水量在.7-毫米之间,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比为2.6倍,降水变率大。武山县河谷川区,年降水量—毫米,南部山区年降水量稍高,可达—毫米。自南至北降雨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渭河以北一般情况下年降雨量均小于毫米。
地表水又称地表径流,因其从地表及山泉汇集于河川,利于开发,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武山县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水资源量为56万立方米。入境水主要在渭河干流、渭河一级支流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聂河4条和渭河二级支流漳河都有入境,全县多年平均入境地表水资源量为万立方米。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万立方米,其中:自产地表水水资源量为56万立方米,占总量的25%,入境地表水资源量为万立方米,占总量的75%。
来源:武山*府网
编辑:张贵平
审核: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