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峡坑地理纵横谈上篇
TUhjnbcbe - 2021/7/10 20:57:00
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pf.39.net/xwdt/160621/4876190.html
南乩北马

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当中,每一个古国都有自己的文字文明,能流传下来并至今还在使用的文字只有中国这个国家。不断进化的智慧创造了象形甲骨文,从而使中国的文字至今历久不衰独树一帜。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通过观察自然然后用文字或语言来记下自然的一切。这是人类很了不起的一步。他们善于用内在或外在的形状来表达感官的传递,如将水色浑浊偏*色的河流叫*河;又如将横跨十省源远流长的江河叫长江。

许多的村落与山峰命名更是将象形发挥到极致。

曾经有人问过我,为什么你们村叫峡坑村?这就要从峡坑村的山川河流说起。峡坑村自三堆谷山脉开始发水源,流到石呇通天里社大王庙,与另一支源自罗婆坑的河流两水合流,再与李仔坑的河流再汇合,一路流出峡坑村。两山夹水,故名峡坑。①

峡坑村风光

在我们的周边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地名。龙头村有猪陆寨,石梅村有牛栏洞。盖因名字不雅,近些年这两个地方的人将猪陆寨改成朱陆寨;将牛栏洞改成悠兰洞。还有罗密村的马脚寨改成马跃寨。按此类推,是不是将地名改成风雅就好呢?其实不然。试想,将广宁的山猪坑改成山朱坑,将琴双村改成金双村(古名叫琴双村,因村落座落于琴山脚下),如此一来,就是去原来地名的本意。

有人反传统,就有人守传统。偏偏就有那么一些顽固不化的人不忘初心,牢固使命,坚持祖辈传下的名称雷打不动。韶关翁源县有一个地方叫死狗岭,数百年来还是这个名。近一点的,凤岗镇有一个村子坐落在形似雄鸡的鸡脚上,就取名这个村子叫鸡脚崀。还有一个村子叫马头村,传说这个村子很神奇,到底有多神奇?还请看官亲自到马头村走一趟了解一下回来跟我说说,也让我了解一下多神奇。关于马头村,彭竟连曾经给我说过一个关于马头村的老故事②。

峡坑村应远堂彭植芬,自幼聪慧,才华出众,生平在凤岗镇马头洞与广宁县*草地等地方任书塾先生。清朝光绪年间,年仅十几岁的植芬公到凤岗镇马头洞祠堂教书,村里有一些人见他年纪轻轻,身材又瘦小,有些看不起他,于是这些人就想嘲弄他一番。

那年端午节晚上,这些人在祠堂门前的墙上悄悄地贴上了一个上联:『龙笃湾深青鹤瘦』。青鹤是一种在河边浅水的地方捉鱼吃的鸟。这些人出这个上联的意思是龙笃湾水很深深,青鹤是捉不到鱼吃的。寓意在马头这个地方,没三两下功夫是站不住脚跟的。

植芬公起床挑灯出来看了一下刚才的动静,看到有人贴了个上联来嘲弄自己,自己没理由不回击的。于是,他在房间点上昏暗的油灯,床下放着一对鞋子,将被子折成有人睡觉的样子。连夜从马头独自赶回峡坑,与家父彭有芳③等村里有文墨的叔伯兄弟商量此事。有芳公说,别人出对为难你,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接下联回应他就行了。植芬公想了想,说用“凤岗洞阔肉牛肥”来回应上联如何?有芳公说,这只是几个别有用心人的事情,不宜将整个凤岗写进去,将“凤岗洞阔肉牛肥”改成“马头洞阔肉牛肥”,只针对那几个别有用心的人即可。于是植芬公又连夜赶回到马头,将下联也贴上祠堂。

上联:龙笃湾深青鹤瘦

下联:马头洞阔肉牛肥

将马头洞这些有意刁难他的人比喻为牛,平仄对仗,气势上更胜出一筹。

翌日清早,有些德高望重的老人看到这样的上下联,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纷纷骂挑事的那些人,说别人是“牛角不尖不过岭,衫袖不长不过乡”,你们这样羞辱人家是不对的,现在反而让他羞辱回你们,活该!那些人哑口无言。从此再也无人小看植芬公了。

放在现在峡坑村走路到马头村,走山路要三小时。我经常会联想到那晚的画面,一个文弱书生,披星带月赶回峡坑,在昏暗的灯火中,一群兄弟团结一致各抒己见,对自家兄弟的爱,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

这就是峡坑人的精神!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来到了年。

这一年的春天,世界发生了许多的大事。

中国洛阳*河公路大桥建成并通车。

詹姆士·厄尔·卡特当任美国总统。

中国西藏海拔米的昌都地区首次发现了恐龙化石。

中国歌剧《洪湖赤卫队》重新公演。

中国数学家杨乐、张广厚研究函数理论获得重要成果。

约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而远在岭南一隅的峡坑村,也是这一年的春天,一个铁匠与一个扶乩大仙的相遇,为峡坑村几十年后的乡村改造计划点起了火种。同样,这一年的春天里没有情人节没有礼物,也没有那可爱的小公主,在清晨,在夜晚,在风中,有人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

在中国民间,有很多手工艺人,他们走乡串户,用自己的手艺服务乡民,这些艺人的手工技术与乡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妇女佩戴的金银首饰到每个人都要用的锅碗瓢盆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手艺人靠为乡民服务谋生,乡民们也离不开手艺人的服务。

久而久之,民间对这些手艺人所从事的行业统称为九佬十八匠。

何谓九佬十八匠?

九佬:补锅佬、磨刀佬、阉猪佬、杀猪佬、剃头佬、八音佬、渡船佬、打榨佬、烧火佬。

十八匠:金匠、银匠、铜匠、铁匠、木匠、石匠、雕匠、画匠、漆匠、瓦匠、泥匠、篾匠、弹匠、解匠、染匠、皮匠、鞋匠等。

峡坑村的彭河臣④就是一个干了一辈子的老铁匠。依稀记得小时候看过老铁匠打铁的过程。打铁一般都是两个人配合来打,看他们打铁是一种享受,那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那炉中的火苗,随着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待铁器热至通红,快速夹至大铁墩上,两个人一个抡大锤,一个敲小锤,一番铁锤上下,一串叮当声响,一阵汗雨飘下,随着铁匠把铁器放入水槽内淬火,“吱”的一声,一阵白烟袅袅升起,淬火完成,一件火与铁的艺术作品横空出世。以至于在我日后成长的道路中,不时会想起那个场景,也去买了一些打铁的工具回来捣鼓一番。

笔者所打铁器

跑题了,言归正传。

说到铁匠,就要说到上面说到的另一位主角---扶乩大仙陈炳杨先生。

陈炳杨,凤岗镇马头村陈屋塝人,远近闻名的扶乩大仙,通阴阳风水之道。与峡坑村的彭河臣、彭国波⑤等人是老熟人。年春,他来到峡坑村,看到彭河臣在铁匠铺抡着大锤汗如雨下,感叹地说了一句:“看你打了一辈子铁,我帮你找两处风水地吧,你将铁锤扔掉算了。”于是当晚在彭河臣家的老屋正厅净手焚香开坛请仙扶乩,请示神灵寻找风水宝地。据彭竟连与彭河臣之子彭梓森回忆,当晚,彭国波、彭竟中、彭竟连、彭竟善等人也在场观看陈炳杨扶乩。⑥当众人问到峡坑村的地理局势如何时,只见陈炳杨口中念念有词,神灵再次附体,手中的乩笔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在桌面上写下了点评峡坑村地理局势的诗文。

走尽江湖数十春,

今夜初到峡坑墩。

可惜横龙入气小,

门前向水有元神。

查遍有关于峡坑村的史料记载与口传历史,灵界点评峡坑村的地理风水属于首次。

第一次听到这首诗的时候在九十年代末。是与彭妙生⑦在闲谈的时候他说起这首诗。当时我还小,没有放在心上。彭妙生喜欢谈三国,经常出一些关于三国的谜语给我们年轻的人猜。他感叹神灵的作诗速度!

后来,我也为这首诗专程问过彭新妙⑧,他也说过确有其事,也背出这首诗的内容给我听。

南乩北马,宇宙之奥妙穷其人的毕生精力也无法窥探得通。我们深信,人与人之间肯定存在着一个灵异的世界,只不过我们看不见罢了。这个灵异的世界有着人类无法超越的智慧与预见。

跋山涉水

我们要谈峡坑村的风水地理,有必要将先祖们迁徙到峡坑落籍的过程略略说一下。峡坑彭氏太祖彭积富,号念六。自明朝永乐年间(一说弘治年间)从清远松岗迁徙到怀集县凤岗镇石湾冬笋坑⑨开枝发叶,生两子志皋与志读。志皋公一房后人现在峡坑居住。志读公一房后人在坳仔社由居住。志皋公生四子(法元、法广、法生、法引)。

《峡坑彭氏族谱》---彭如玺编写版本

据族谱记载,本来已经在凤岗镇石湾冬笋坑落籍的彭氏先祖们,因一场重大的变故被迫迁离故土去别的地方生存。事情始因如下,法广公解粮去广西贺县途中因病回到家中身故,其舅父忽起无良,欺我孤儿弱弟谋占洪树坑田殿山场。二三房叔祖法元公、法生公被迫迁往甘洒镇*梅学田头居住。四房叔祖法引公与母亲陈氏婆太迁往社由居住。

彭竟连手抄《峡坑彭氏族谱》序言

因没有明确记载法广公儿子迁徙的史料。我们只能通过峡坑村目前的风水祖坟来反推,盖因人死入土为安,也必然安葬在生前居住地的附近。峡坑村目前最老的祖坟是广宁山猪坑的以新公墓。说起以新公的墓,有一段传奇而又悲催的经历。

以新公墓原葬在三堆谷山附近的六丫坳,此墓地处半山,前面有一天然池塘,水清澈无比,来往行人皆能见到一对鲤鱼在池塘里游动。有人将塘水弄干欲捉俩鲤鱼,但是就是捉不到。待到水满后,俩鲤鱼又出现在池塘里。后此风水地被坳仔阶洞人通过不道德的手段占为己有,并挖走了以新公的金埕葬上他们的祖先,将放以新公尸骨的金埕抬去了广宁山猪坑。

不久,峡坑彭氏子孙很多年轻人生*疸病,求医问药皆无效。就去问通灵的仙婆,仙婆才看出以新公风水的金埕被偷挖走了,但是仙婆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叫什么地方,她按照神灵的指示交代往广宁的方向走,走到有一群*雀仔飞起的地方,以新公的金埕就在那里。果然,按照仙婆的指引在*雀仔飞起的地方找到了以新公的金埕。或许宇宙中有些事情早已冥冥中注定的一样,众人看到这个地方来龙气势不凡,星辰饱满,群山拥抱,就将此地作为以新公的新安葬地。此地就是现在的山猪坑,每年清明节,峡坑彭氏子孙都前往拜祭以纪宗恩之浩荡。

反观阶洞人安葬了原以新公的墓地后,用青砖砌成白坟,殊不知此地乃是鲤鱼地,是不能砌石灰的,鲤鱼也死掉了。加上是属于不道德得来,有违天道,葬后不久,就被一道响雷将墓碑与墓身劈开破了此地风水。至今还能看到被雷劈的那道痕迹。正所谓违背天道,天必惩之。

我们反观历史,大凡以势凌人侵占别人的阴阳宅风水的人,恶得了一时,恶不了一世。冥冥中自然会有天道惩罚这类人的时候。例子很多,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多写。

那么按此来推算,入峡坑开枝发叶的第一人应该是以新公。也就是峡坑村中心里崇德堂与仁寿里弥厚堂、兴远堂三个祖堂在峡坑村的最老祖宗。十二队祖堂应远堂的先祖是以新公的四弟以兴公,明朝嘉靖年间与母一同入峡坑居住。

从清远松岗到怀集凤岗冬笋坑,再到峡坑,我们的祖先历尽千辛万苦风雨兼程,跋山涉水,终于在峡坑这个地方停下脚步开枝发叶。时至今日已六百年矣!先祖们六百年日出而作,日入而归。为了峡坑彭氏子孙后代付出无私的爱。也为了让下一代过得更好,每一代人都想着怎么样改变峡坑的风水格局面貌而努力。

那么,我们的先祖与当代人又是怎么样去改变峡坑的风水地理局势的?有哪些不足之处?有哪些地理先生的看法?本村的地理先生又是怎么样的看法?我将会在下几篇一一写到。

凤岗镇石湾冬笋坑彭氏先祖故地

以上内容皆是笔者秉持秉笔直书的原则亲自查阅古籍文献与走访老一代人口述而得,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但是也难免有错漏之处,如有错漏之处,请大家指出。

二零二一辛丑年季春彭霭德写于肇庆

注释:

①旧传,峡坑曾有叶姓人居住,故亦有叶坑一说。据应远堂彭有权回忆,在他年少时期,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叶家人老太太在桥头岭一带居住。原因是当时叶姓人家因遭受疫病,人口急剧下降,实在太多人因感染疫病死去,又没有人手帮忙,就将死去的人就近埋葬在柯木根一带,因埋葬后的坟墓一排排过来,乡人就将这个地方叫“天鹅调”。“调”是怀集下坊话口音,文字是“排”与“竖”的意思。如一排排、一竖竖的田地,怀集下坊话叫“一调调”。最后叶姓人家只剩下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孤零零一个人在桥头岭居住。随着后来这个老太太的离去,叶家人彻底消失在峡坑村,甚是悲叹!

而同时期,峡坑彭氏家族也遭受到疫病的影响,也死去的不少人。

为了更加尽可能还原历史,笔者向诗洞历史学者李成桂询问过关于清朝末期怀集的瘟疫事件。她查阅了民国版《怀集县志》关于疫病的记载。

1、康熙五十三年(年),民疫;

2、道光三年(年),大疫;

3、同治八年(年)冬,牛畜疫。

但这些疫病的来源又来自何方?又查阅邻县的史志得知。

1、康熙五十二年(年),广宁冬季大疫。而怀集在次年便遭受疫病;

2、道光二年(年),肇庆大疫,连山夏季大疫。而在次年怀集便遭受疫病。

按此来说,峡坑村在清朝末期发生过疫病应确有其事。

②彭竟连,字竟铎。(--),中心里彭朴祥之子。中国民间五术学者(五术:星医命卜相),尤精命理与民间择日一道。全真道教南无派正师。(南无,在怀集一带俗称南么。)“龙笃湾深青鹤瘦,马头洞阔肉牛肥”这个对联故事是彭竟连讲给笔者,他也是从老一代的人听来这个对联的故事主人公是弥远堂的彭青春。毕竟是口传,难免有错误的时候。故此文在第一次发表在峡坑群的时候,应远堂的彭子慧就跟我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他的太公彭植芬才对。并将当时这段故事的历史用文字发过来给笔者,笔者加以润色完善。在此感谢彭竟连与彭子慧。

③彭有芳,道教南么师。会八音等艺,又擅长画佛像,峡坑丹青世家彭世清曾师从于他。因彭世清擅长书画与粤剧艺术,所绘国画栩栩如生。与在粤剧戏班舞台上表演得生动逼真,民间号称他为“生*”。目前上屈村图宁堂门楼(民国廿九廿重修)与南洞村黎屋门楼还保留着彭世清当时所绘的壁画与书法,七十多年过去还依旧色泽明丽。

④彭河陈,字伟臣。应远堂彭海波之子。

⑤彭国波,字光前。应远堂彭昔熙之子。

⑥据彭子森回忆,陈炳杨来峡坑扶乩的时间是年农历二月左右。那时他在读小学五年级,当晚他还帮忙大人筹备扶乩所需之物品。他回忆扶乩的诗句“走尽江湖几十春,今夜初到峡坑墩。可恨横龙入气少,门前向水有龙神”笔者发上峡坑

1
查看完整版本: 峡坑地理纵横谈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