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劉中玉丨中越文化視域下的竹林大士出山圖
TUhjnbcbe - 2021/7/9 16:51:00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m-mip.39.net/nk/mipso_5112771.html

現藏遼寧省博物館的《竹林大士出山圖》(以下簡稱遼博、《出山圖》),所繪內容為越南陳朝仁宗陳昑(—)捨位後的出家故實。陳仁宗是越南歷史上少有的文武兼擅的君主,一生“前王後佛”,頗具傳奇。他不僅兩次成功抵禦了元朝的征伐,使陳朝安然度過了國難,且能把握時機向外開拓,通過西討哀牢、南征占城,使陳朝一躍成為中南半島東北部的霸主,國勢趨於鼎盛。之後入道修行,從無言通派嗣法,開創了竹林禪派,奠定了其在越南佛教發展史上竹林初祖的地位。是以從陳朝開始,越南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對其崇祀不斷,至今猶續,與之相關的研究也一直是學術熱點。《出山圖》雖藏於中國,然越南僧俗兩界均對之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學界也分別從仁宗禪學、竹林禪派以及圖像故實、人物樣貌、衣冠形制等方面對之多有探討[1],不過受語言、文字、藏地等因素的限制,相關研究尚未及深究諸如創作的時代、作者、題跋,以及為何會在中國流傳遞藏等問題。相較於越南學界而言,中國學者對於該圖的反應則顯得相對“冷淡”,幾無專門的研究文章。雖然楊仁愷先生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便將之鑒定為明代作品,不過截至目前所見著錄中仍將之標注為元代作品。本文認為,無論是從藝術史還是中外關係史的角度來看,《出山圖》都是古代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獻,而重視對這件承載重要歷史信息的形象文獻的研究,無疑將有助於推進中越文化交流史和藝術史的研究。在此本文不揣淺陋,擬在14—15世紀明越戰爭和中越人文互動的視域下,從流傳軌迹、文本真偽、創作年代、作者身份,以及創作動機與*治隱喻等幾個方面,試對《出山圖》進行梳考和探討。

一、《出山圖》的文本檢視

《出山圖》為手卷裝(圖1,因原圖太長,此處只展示畫心部分),紙本水墨白描,高28釐米,長約釐米(不計題跋部分),畫心尾末題有“至正廿三年春陳鑑如寫”名款,引首為明永樂朝中書舍人陳登題篆,拖尾有首位持藏者陳光祉及永樂朝士林佛道名流余鼎、曾棨、林復真、釋溥洽、釋悳始、袁止安、吳大節、天師張宇清等人題跋。該卷原為清宮舊藏,溥儀遜位後,由其弟溥傑掩運出宮,《故宮已佚書畫目》(以下簡稱《佚目》)有載錄;偽滿末年流散民間,新中國成立後為遼寧省文物商店征集。時楊仁愷(—)先生正在東北博物館(年改稱遼博)負責文物普查工作,年在其主持下,《出山圖》與南宋馬和之《袁安臥雪圖》、元王蒙《聽松圖》等一批宋元明書畫作品入藏遼博[2]。他當時鑒定該卷“畫為明末人偽作,但引首、題跋俱真”(錄自當時登記卡片),並著錄於《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以下簡稱《考略》)書稿。據其自述云,文革初期《考略》與其他藏書、文稿皆遭查抄,修訂工作被迫中斷。年末從五七幹校放歸後,遷往山東“插隊落戶”的命令旋即下達,他以不還書稿不動身相抗爭,最終迫使造反派讓步,書稿失而復得。插隊期間,他在夫人劉文秀協助下利用勞動餘暇訂補《考略》,但因資料所限,進展緩慢。文革結束後,他乃借參會和出訪之機遍訪國內外諸館及私家所藏《佚目》作品,並留意吸收最新研究動態,終於在年春完成清稿,交付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3]。

最後以《國寶沈浮錄》面目問世的《考略》實際上與文革前的初稿已大不相同,特別是對於一些作品的鑒定,前後出入頗大,《出山圖》便是如此。在定稿本中,他將畫作重定為明初真迹,並重申“永樂諸家題跋俱真,而陳氏(鑑如)名款後加,固不失為重要作品”[4],這等於推翻了年的鑒定結論。

從畫“偽”到款“偽”,雖是一字之差,但其差落卻有雲泥之別,《出山圖》從原來“以真配偽”的偽本變成“添加偽款”的真迹,其價值和意義自不待言。惜其未在行文中述及重定的緣由,僅僅是更新了結論。或正如其在談到方法論時所說的那樣:歷來鑒定所依賴的是具有專業素養的經驗(即眼力),揭示的是結果而非方法[5]。從歷史研究的角度來看,即使是偽本也有其形成的歷史場域和承載的文化意涵,故而只有將圖像本身及隱藏在背後的信息提取出來,才能使之成為有價值的史料,才能運用到相關問題的討論與研究中去。該卷既然涉及到真偽問題,那麼我們不妨循著楊先生兩次鑒定的思路,先對其進行文本層面的考察,然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探討其繪製的時間、作者,以及製作和傳播的動機等問題。

二、添加名款問題

本文認為楊先生最初之所以誤判《出山圖》為明末偽作,可能是受“陳鑑如”名款的干擾所致。

名款明確標示《出山圖》的繪製時間為至正二十三年(,元順帝年號)春,“作者”為陳鑑如。陳鑑如者,元代杭州人,擅繪肖像,精於寫神,時有“國朝第一手”之譽[6],有子陳芝田世其業。父子二人專寫富貴人像,所不同的是,陳鑑如的活動半徑不超出以杭州為中心的江浙,而陳芝田則選擇了北上大都發展,居京師逾三十年,“畫富貴人不知幾輩”[7],並因技藝受知於仁宗、文宗兩朝,獲任某官(已不可考),時人有“黃金堆屋官蓬瀛”之譽[8],顯然其影響已超過乃父。

據親歷者楊瑀回憶可以推知:陳鑑如與榮際朝野的湖州人趙孟頫(—)約略同時,他為趙寫過像,趙也在技藝方面點撥過他[9],他還曾於延祐六年()為趙的好友高麗李齊賢寫過像[10]。因此從年齡上來看,倘若至正二十三年他還在世的話,至少也已是耄耋之年,且不論宏大敘事題材非其專長,僅考諸畫中故實與人物衣冠(詳後),即便是經常出入宮廷貴邸、聞多見廣的陳芝田也難以勝任,更遑論彼時杭城已陷張士誠之手,並在朱元璋覬覦之內,此時的陳鑑如若非有避禍安南親睹陳朝文物之經歷的話,是不可能創作出這一作品的。由此來看,《出山圖》上陳鑑如名款顯係不諳史實或有意混淆視聽者所添加。

(明)曾棨《贈王孟安詞》頁,紙本,縱29釐米,橫39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採自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法書全集》第12卷“明1”,頁,文物出版社,年

再綜觀引首陳登題篆及拖尾陳光祉、余鼎、曾棨、林復真、釋溥洽、釋悳始、袁止安、吳大節、天師張宇清等九人十則題跋,無一處提及陳鑑如,可知諸人品題時,原作上並無作者名款。從目前所見來看,最早著錄陳鑑如為《出山圖》作者的文獻為清乾隆五十六至五十八年(—)所修《秘殿珠林續編》,其記曰:

陳鑑如《竹林大士出山圖》一卷。本幅素箋本,縱八寸八分,橫九尺六寸。白描。畫安南國王陳昑遜位後出家故事,款“至正廿三年春陳鑑如寫”。引首“竹林大士出山之圖”,中書舍人石田陳登篆。鈐印三:“玉堂清暇”“陳登之印”“思孝”。後幅前人題跋。[11]

很顯然,《秘殿珠林續編》所載應是據當時圖卷上所見而錄。為便於梳理《出山圖》的遞藏軌迹,筆者對圖卷上鈐印粗略做了統計,共有六十九枚印記,其中題跋鈐印三十五,鑒藏鈐印三十四。鑒藏諸印中,項元汴鈐印二十三(分別為“天籟閣”“神游心賞”“墨林山人”“靜因庵主”“項子京家珍藏”“項墨林父秘笈之印”“西楚王孫”“游方之外”“寄敖”“退密”“檇李”“項叔子”“宮保世家”“墨林秘玩”等印)、閔長虹鈐印一(“閔曠齋珍賞印”),乾隆、嘉慶、宣統諸帝璽印十(分別為“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隆御覽之寶”“秘殿珠林”“乾清宮鑒藏寶”“秘殿新編”“珠林重定”“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由這些印記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出山圖》的流傳遞藏軌迹:其最初為永樂時僑居明境的交阯人陳光祉所持有,後在嘉靖、萬曆年間入藏項元汴(—)的天籟閣。順治二年()嘉興兵燹,項氏累世之藏盡為千夫長汪六水所掠[12],其後部分“贓物”流入徽商之手,《出山圖》大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扬州徽商閔象南之孫閔長虹(—?)購藏的。後又與其他名迹一樣,在乾隆年間流入內府。《秘殿珠林續編》明確記載《出山圖》庋藏於乾清宮,畫上“乾隆鑒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清宮鑒藏寶”諸印記便是明證。

從裝裱現狀來看,該卷為淡青色花綾天頭,米色雲鸞紋隔水,米色撞邊(窄細),藏藍色定勝四方紋織錦包首,古銅色簽條。再結合畫心兩側的騎縫印(前隔水“秘殿珠林”“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諸印,以及後隔水拖尾處項元汴“寄敖”“項元汴印”“西楚王孫”“項子京家珍藏”等四印只剩下半印的情況来看,該卷顯非明裝,而是乾隆時內府裱褙風格,規格、品相堪稱上佳。由此可知,陳鑑如名款的添加當在流入清宮之前;而再從項元汴、閔長虹畫心尾末諸印記的鈐蓋位置來看,或在題款之下,或在題款之右,似乎皆有意避開題款的位置,這顯然不同於項氏慣常壓邊或騎縫的“滿鋪”做法,唯一合理的解釋便是《出山圖》在入藏天籟閣時便已被添加了陳鑑如名款,因此才呈現出这种圍傍題款鈐印的效果。

(宋)佚名,《宋人物故事圖》,上海博物館藏,原作刊於編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書畫研究中心編《宋畫全集》第2卷第二冊,頁-,浙江大學出版社,年。此全圖採自上海博物館

1
查看完整版本: 劉中玉丨中越文化視域下的竹林大士出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