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北镇圣山医巫闾嵌在中原与东北之间的锁链
TUhjnbcbe - 2021/6/3 23:54:00

摄影/毛立双

“五镇”指的不是城镇,而是曾与“五岳”齐名的五座名山。其中,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都在长城以南,唯有北镇医巫闾山坐落在山海关外,扼守东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咽喉。它是中原*权敕封的圣山,却有一个蛮荒色彩的名字;它是中原人心目中的“镇北之山”,却长期被北方游牧*权控制。古称“广宁”的北镇从来都不安宁,更无法阻挡马背民族的强势——鲜卑、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均从这里跃马南下,把中原搅了个天翻地覆。

历史年代辽代崇兴寺双塔

医巫闾山文化的重要象征

摄影/马俊儒

《辞海》曰:“镇,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尚书·舜典》说:“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舜时划天下为十二州,东北方幽州的镇山为医巫闾山。自隋朝开始,此山从十二镇山之一,升级为北方的重要镇山——北镇。宋代失去对北镇地区的控制,在定州设祠遥祭。元、明、清帝王登基,都按照惯例到北镇庙祭祀北镇之神。医巫闾山的人文景观以古刹寺院见长,如北镇市区东北隅,有著名的崇兴寺双塔,为辽代中晚期的建筑。两塔东西对峙,相距43米,形制相同,均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青砖砌筑。

“医巫闾”,这个拗口的词是古汉语名词中的异类

“岳镇海渎”——这是一个令很多当代人颇感陌生的词汇,但是在古代,它不过是人们生活的常识之一。

简单地说,它是中华山川地貌的浓缩和概括,翻译成通俗的话就是“祖国的名山大川”。岳是指五岳,今天依旧声明显赫;镇,是说五镇,是另外五座重要的山;海、渎,则指的是东、西、南、北四海和江、淮、河、济四河。千百年来,岳、镇、海、渎都有对应的神灵。知道今天,北京的地坛、先农坛,依然摆放着供奉它们的神位。

“海渎”搁下不表,单说这“岳镇”。五岳的话,到现在认识众人皆知。而五镇,却没多少人知道,它们分别是:东镇沂山(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南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西镇吴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北镇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市)、中镇霍山(位于山西省霍州市)。说起“北镇”,“医巫闾”这个名词不仅有些拗口怪异,更是无法一下子让人跟“名山”联系起来。

“医巫闾”,在汉语词汇和汉文典籍中属于极其少见的异类。纸张尚未发明的先秦时期,高昂的书写与传播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取名原则——简洁、短促。所以,历史上早期汉语名词,多数只有一个字。“医巫闾”这个词诞生在先秦之前,那是两字名词已属奢侈,三字名词更是极其罕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四座“镇山”,有3个山名为单字名词:东镇“沂”、西镇“吴”、中镇“霍”、南镇之名也只是两个字“会稽”。“医”、“巫”本身都是名词,这两种远古时期重要的职业,带有极其神秘的色彩,他们同时出现,后缀一个“闾”字,组合成新的名词“医巫闾”,这让北镇在诸山中显得极其另类。不光如此,在整个古汉语词汇体系中,“医巫闾”就像是野牦牛闯入了羊群,似乎是个桀骜不驯的家伙。

关于医巫闾山最为人们认可的解释是:医巫闾山四个字是蒙古族语言,东胡语的译音“大山”的含义.早在汉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族被汉人称之为胡人,就是当时的北胡,而它的东侧便是另一支派,被汉人称为东胡,当时这个民族的人有一部分居住在我们这座大山附近,他们用东胡语称这座山为“医克敖拉”转变成蒙古语就是“医巫闾山”,译成汉语就是“大山”,而“医巫闾山”这个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登山尚未开始,我便已经意识到:“北镇”医巫闾山,一定是个特别的地方。我隐约感到:它既是文明的边缘,又是蛮荒的门户;既是腹地中的边疆,又是边疆中的腹地。

五镇五岳位置图

华夏中原*权敕封的“五镇”名山,其他都在长城以南,唯有医巫闾山在山海关外的辽宁省西部。在上古时期,它处于华夏与“夷狄”交界地带。先秦战国,屈原在《远游》一诗中写下过“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的诗句,其中的“于微闾”,被认为是指医巫闾山。屈原身处南方,当时不可能来到北方,但却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这座名山的向往。与其他四镇相比,北镇医巫闾山,长期以来为游牧民族所控制,它一方面有华夏文明的基因,同时也有浓厚的“夷狄”味道。有一种观点认为:“医巫闾”之所以比较拗口,可能是源于胡语音译,原意是“大山”的意思。因为地理位置特殊,它既是中原王朝的边疆镇山,又是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圣山。

历史年代:辽、明医巫闾山白云关

山海关外的长城雄关

摄影/屈连志

医巫闾山一带在明代为“广宁”地区,史料称其“负闾山,凭渤海,踞胜青营,厄冲中外”,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一般认为,山海关为长城最东端,实际上在距其百余公里的医巫闾山上,还有一座雄关要隘——白云关,原为辽太子耶律倍所建的瞭望台,明朝改建为“白云关”,是辽东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在“壁立万仞”的闾山第一石上,现在还能看到一座古堡。

摄影/段希俭

元代以来,医巫闾山上留下了大量碑刻,有告祭碑、修庙碑记、题咏刻石56,其中元碑12、明碑16、清碑28。图为明嘉靖丙戌进士龚用卿所题的“北镇名山”石刻。

海拔不足米的医巫闾山,在文化上很早盖过了长白山

医巫闾山脉南北狭长,西接辽西丘陵,东为坦荡的辽河平原,在辽宁省阜新市、北镇市、凌海市、义县之间。关于“医巫闾”山名之源,《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这样说:“舜即位,分冀之东北医巫闾之地为幽州。”民国《奉天通志》介绍:“阴山余脉入热河,是为协贯省内七老图山。转而东北行,至柳条边松岭门峙为松岭。进入辽宁后更东行越大凌河特起四千尺,为东北最早见于典籍之名山即医巫闾山脉,至此向东低为丘陵。”北方大地崇山峻岭有许多,偏处一隅的医巫闾山似乎没什么特殊优势:整条山脉南北长不到公里,主峰海拔只有.6米。无论跨越、高度,即便在东三省范围,它也难占鳌头。

当下,大兴安岭、长白山、千山的名气比它不知要大多少倍。不过,在文化意义上,它曾经长期名望列关外诸山之首。早在华夏文明诞生之初,它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被封为重要的圣山。先秦文献《周礼·职方氏》说:“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医巫闾,最初是幽州一州的镇山。“镇山”之说最早见于《周礼·职方氏》,说舜帝时期,洪水滔天,命禹治水之后,舜帝“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即为了稳定天下局势,于每州境内选一座大山作为“镇压之山”。天下分为十二州,每州都有镇山,医巫闾便是幽州的镇山。进入周代,医巫闾山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开始从一州的镇升级为“全国性名山”。至晚在东汉,有了“四镇”的说法,即会稽山,属扬州;沂山,属青州;医巫闾山,属幽州;霍山,属冀州。东汉学者郑玄为《周礼·大师乐》注解时曾说:“四镇,山之重大者,为扬州之会稽山,青州之沂山,幽州之医巫闾山,冀州之霍山。”当时,“四镇”是最重要的四座山,祭祀四方神灵的圣地。“四镇”的最终官方确认,在公元6世纪末得以完成。隋开皇十四年(公元年),朝廷版图诏令(《隋书·礼仪志》载):“(隋)开皇十四年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

这是镇山首次被赋予完整意义上的方位。隋朝之后,经过数次调整,在这“四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镇吴山”——衍化成东、南、西、北中五大镇山,地位一度与五岳相当。从此,“北镇”成了医巫闾山的同义词。直到今天,医巫闾山的东麓,还有着一座叫“北镇”的古城,是隶属于锦州的县级市。

历史年代:辽代狮子岩瞭望台

人去高台空神佛依旧存

摄影/孙树发

唐末藩镇割据,医巫闾山以南的辽西走廊,是东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桥头堡。契丹人占据这一地区后,将其作为长子耶律倍的封地。如今,医巫闾山还能找到许多辽代的文化遗迹。医巫闾山狮子岩位于北镇市富屯街道新立村,是一座自然独立的山峰,东南西三面均为陡壁,只有北面可以攀登,曾建有瞭望台。此台居高临下,将通山大路完全封锁,正是易守难攻的要塞之处。墙石壁上有两间坐北面南的殿堂,上有浮雕佛像五尊,虽经千年风雨剥蚀,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其造型端庄,线条流畅。

从山海关进入东北医巫闾山是最先被看到的一列山脉

高铁时代,从江南到关外,可以朝发夕至,一时间让我有些虚幻目晕。上午8时从杭州高铁发车,下午17时抵达锦州,数千公里的路程一起呵成。

只用了一个白天的时间,列车由吴越而江淮,由江淮至齐鲁,再过燕赵大地,经秦皇岛出山海关,进入东三省地界。9个小时的时间里,列车穿越了中国最重要的几个文化带。我是带着好几个疑问来探访北镇的。其一便是:一座在山势上并不算巍峨的山,是如何从地方走向全国,并最终登上神坛的呢?一路上地形的变化给出了部分解答:列车出山海关后,辽河平原一路开阔平坦,偶有起伏的,是有些散碎的低矮丘陵。时值深秋,玉米高粱满目金*,一派祥和和安宁的景象。正当我渐入沉醉之时,实现尽出骤然浮起一脉斜亘的长山,山岩如刀斧劈般峥嵘,简直像平地跃出的猛虎。这绵亘的一列山脉,就是医巫闾山。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医巫闾山,乃入关后的一条较大的山脉。也就是说,东北诸多山中,医巫闾是最近中原的一座。“医巫闾”有理由凭此拔得头筹,最早被载入中国典籍,更巍峨的长白山纵然百般不服,也只能在文化上屈居其后。遥想尧舜禹时期,华夏文明的中心在秦晋一代,长白山地区杳无人烟,当然很少有外人知晓。医巫闾山海拔虽然不高,但由于辽河平原的衬托,每一米高度,都有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每一块山石都因此而有了气势。恰如《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所说:“冀州之境,由太行山而东,尊严高峻,惟医巫闾山为诸山之冠。

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巡视北疆,医巫闾山是一个明显的地标,很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很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医巫闾山从北方众多大山中脱颖而出,荣登“北镇”之尊。

历史年代:北魏至明青岩寺

悬崖绝壁上的千年古刹

摄影/韩大*

摄影/杨恒

青岩寺位于北镇市常兴店镇西部,是医巫闾山地区香火最旺盛的庙宇。该庙始建于北魏时期,兴盛于唐代中期,原称千秋万古寺,明代易名为青岩寺。青岩寺的上院,筑于险崖绝壁之畔,势若凌空飞悬,风景佳绝,数百米峭壁间退出一刹天然阶台,边缘筑一带砖墙,墙下深渊炫目,群岭如烟。昔日只有皇族才能接近祭祀的圣山,如今成了芸芸大众求财祈愿的佛教场所。

历史年代:清初观音阁

目穷千里望渤海滔滔

摄影/段希俭

摄影/张相仁

医巫闾山中,观音阁东曾有座辽代所建的旷观亭,处地势开阔地带,可以鸟瞰医巫闾山群峰各异,奇石插天。此地原为辽太子耶律倍的观景亭,建在一座龟背石上。龟背石又如一只金蟾,每当夕阳照在此石上,发出金*色彩,人们又将此景称之为“日照金蟾”。昔日在此登山极目远眺,视野尽头可见渤海。观音阁下的道隐谷为一天然石棚,俗称大石棚,相传为辽太子耶律倍隐居之所,石棚西南的崖壁上多有摩崖石刻。

五岳属阳,五镇属阴,明处的五岳比阴处的五镇更容易被亲近

隋朝后,四大镇山被列入了国家祀典,并不断被“加官进爵”——由“公”而“王”,由“王”而“神”。东镇沂山,被封为“元德东安王”,南镇会稽山为“昭德顺应王”,西镇吴山为“成德永靖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隋唐至明清余年,历代朝廷除了大典告祭之外,在皇帝即位、婚娶,抑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时,也要亲自或者派遣官员前来祭拜。

粗略统计,由隋到清,有多位皇帝亲临医巫闾山,专为祭山而来的,至少有辽、清两代皇帝12位,共祭拜了42次。自始至终,医巫闾山中的北镇庙见证了辉煌的历史。坐落于医巫闾山东南麓山岗上的北镇庙相当宏伟:它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建筑面积多平方米,是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山神庙。作为医巫闾山神的祭祠,北镇庙始建于隋开皇年间,辽、金、元时期都有扩建,明清时进行过多次维修。

北镇庙有殿宇七重,建筑风格类似北京紫禁城,不同者只是将*瓦换成了绿瓦。按照明清建筑规制,明*色象征皇权,绿琉璃瓦略低一级,也是尊贵的颜色。北镇庙的绿瓦与红墙,向世人昭示着其显赫的背景。仅有清一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5位皇帝都曾来此庙祭山,特别是乾隆皇帝,曾四临北镇,还在庙侧修建了庞大的行宫。几乎历朝统治者都对北镇毕恭毕敬,给予高规格的供奉。但是,老百姓似乎并没有太在意这些神圣的地方。一座神圣镇山,在官方与民间的影响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北镇庙里的主角——医巫闾山神吸引了我的目光。关于这位神的身份,庙内并无文字说明。不过,据《太平御览》载,他是唐尧的长子丹朱,同时也是舜继承地位的最大竞争者。难道,丹朱争位失败后被流放到了医巫闾山吗?那么,尧舜禅让过程是否存在阴谋?这些都是让人充满想象。比这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丹朱的另一个身份:他是围棋的创始人。“镇”,其实也是重要的围棋术语,意思是在对方棋子想中央关的位置上下子,是阻挡对方向中央靠拢,削减对方势力的重要手段。如果丹朱是被流放到此地,倒也应了“镇”的本意。如《说文解字》的解释:“镇,博压也,从金真声。”至于“岳”,则是“山脉的群峰中独立、高大的主峰”,《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岳”,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古文丛山,象高形。”很明显,虽然都是山,但“镇”与“岳”存在着本质的矛盾,“镇”的是力方向是向下的,“岳”的施力方向是向上的——二者是一对矛盾体。

镇与岳的相对,契合古人的阴阳思想:“五岳”属阳,是“天”的代表,象征仁德和尊严,“五镇”属阴,是“地”的标志,象征疆域与统治。镇,披坚执锐,在动荡不安的边陲要执行镇压重任,岳,华彩盛服,在聚光灯下为锦绣山川走秀、代言。五岳是拥有众多粉丝的明星,与万民同庆,而“五镇”正是沉默的戌边将士,只能孤独地守护着边疆。《老子·第三十六章》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属阴的镇山所在,被认为是关乎所谓的“龙脉”,自然“不可以示人”。今天北镇医巫闾山脚下,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锁,是辽代人所凿,据说是为了锁住此山风水不外泄;满清入关后,将包括医巫闾山在内的“龙兴之地”长期封禁。明处的五岳,终究要比阴处的“镇山”平易近人。皇家高层为了所谓的“龙脉”,也在有意疏远镇山与大众的联系。所以,人们对镇山极其陌生,似乎也是合乎情理的。从实用主义角度看,五镇的不知名还有一层原因。如前所述,统治者最初设置镇山,出发点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压制各个方位的风水命脉。舜禹时代,北镇医巫闾、东镇沂山、南镇会稽、西镇吴山,都在*权疆域的边缘。沂山以东沿海为“东夷”,会稽山以南为“百越”,医巫闾山以东北为“北狄”、“东胡”等部落。所以,几座镇山所在,正是当时的边疆地区。

随着山河稳固,华夏文明圈不断扩大,昔日的边陲逐渐被融入腹心,成为历代王朝的膏腴之地。当昔日边疆变成腹地,所谓的“镇山”,自然也就失去了“镇压”的功能。

历史年代:明代李成梁石坊

历史风云诡谲名将荣光空留

医巫闾山下,还留存着一座跟明代守卫辽西的大将李成梁有关的石坊,位于北镇市城内的钟鼓楼前。明万历八年(年),明神宗朱翊钧为表彰这位守将的功绩,命辽东巡抚周咏等人修建了这座牌坊。石坊高9米、宽10米,四柱五楼全部用淡紫色石料制成,饰有人物、花卉等浮雕,刻工细致精巧。坊额上竖刻“世爵”二字,横刻“天朝诰卷”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少保宁远伯李成梁”等字。

历史年代:明、清北镇鼓楼

边防重镇已成往事

北镇鼓楼位于北镇市城内中心,初为辽代显州城的南门,明代扩建时没有拆除,而保留下来。辽东总兵李成梁、马咏曾先后做过点将台,清代改为鼓楼,为二层单檐歇山式,占地平方米,大木架结构,重檐建于楼座之上。鼓楼的台基为砖砌,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高8米;楼的上部有女墙,中有劵门,门洞高6米,宽4.5米;北面有门,内有40级台阶可上楼台。年,在南北两面新添“幽州重镇”、“冀北严疆”8个大字。

隋代、宋代医巫闾山与王朝位置关系图

注:清代之前的北岳恒山为今河北省阜平县境内的大茂山

包括医巫闾山在内的四镇(注:宋代加入了“西镇”吴山),在隋代正式确立了神圣地位,这跟隋唐两代与高丽的战争有着密切关系。每次东征途中,隋炀帝都要在医巫闾山下驻足停留,似乎是在祈求北镇之神的庇护。公元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自立为帝,不久将今北京、天津、山西与河北北部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从此,医巫闾山长期为辽人所控制。但是,宋朝统治者依然坚守传统的镇山之位,祭拜医巫闾山如故,祭祀设定在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遥望燕云地区。古时,一旦游牧骑兵越过医巫闾山这道大门,不但山西、河北所在的冀州地区不保,连中原、关中也要面临威胁。

中原与东北之间的医巫闾山,是农耕与游牧民族共同的精神象征

北镇医巫闾山一带森林密布,水草丰茂,野生动植物繁多。直到现在,这里仍是生物多样性保存较好的山区,并开辟有自然保护区。古时候,这里更是有众多狩猎、游牧民族、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部族先后在此活动。而这些民族,无一不被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原*权视为大敌。

唐末藩镇割剧,中原王朝逐渐失去对辽河流域的控制,医巫闾山一带遂成为东北少数民族进攻中原的桥头堡。首先来的是契丹人。据宋代叶隆礼所著《辽志》第三十七卷记载:“契丹据有其地,渐营京邑,以侵扰中华。”辽天显元年(年),耶律阿保机率*灭渤海国(唐附属国)之后,将其地封给长子耶律倍,医巫闾山包含在内。处在大凌河与辽河之间的医巫闾山,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还依附有肥沃的土地。耶律阿保机时期,辽国从中原学习了耕作技术,对山下的沃土进行了开发,这里丰富的物产,为其进一步南征北伐奠定了物质基础。因为这个缘故,耶律家族将医巫闾山视为福地。后来,辽有6位帝王、10位皇妃、20多位大臣埋身于此。作为先祖陵寝所在地的医巫闾山,备受契丹人尊崇。

与此同时,中原的北宋*权虽然没法控制医巫闾山地区,但仍按照前朝旧制来祭祀北镇医巫闾山。不过,宋朝的皇帝没法像隋唐的皇帝那样驻足于山下了,他们只能在定州(今河北定州)设祠,遥望北方圣山。虽然幽州山河沦陷,但宋人依旧坚守着对镇山的崇敬。

今天的北镇地区,在明代被称为广宁。明初朝廷派出的东北三大员:辽东太监、辽东巡抚以及最高*事长官辽东总兵,都驻守于此。当时,这里不但是关外的*治中心,还是明朝监管女真的*事重镇。明后期后金崛起,这里一直是双方反复拉据的恶战之地。深秋行走在北镇市郊,还颇能感受几分肃杀。半截裸露沧桑的旧时城墙,一座明朝骁将李成梁的牌坊,还有一座南面题“幽州重镇”、北面题“冀北严彊”的鼓楼。医巫闾山的主峰上有座高台叫白云关,最初是辽太子耶律倍修筑的瞭望台,到了明代一度被纳入辽东长城防御体系。

不过,再密集的防线、再坚固的城池,也困不住新兴马背王朝的崛起。

清康熙二十一年(年)春节刚过,北京城积雪尚未消融,康熙帝便起驾去盛京(沈阳)祭拜祖陵。此时,清廷刚刚平定了“三藩叛乱”,29岁的皇帝遂有了东巡祭祖之行。一路上,皇帝的銮驾从医巫闾山下经过,大学士明珠等专门受皇帝嘱托前往北镇庙祭祀。康熙一生三次东巡祭祖,途中必经辽西走廊,然后进入广宁县。年那次从医巫闾山下经过,康熙写了一首叫《过广宁望医巫闾山》的诗,其中有一句“万古镇幽州,秩祀同岱宗”,颇耐人寻味。

回顾开国战争之初,夺取辽西广宁,是清*进*山海关、问鼎中原的关键性战役。满洲铁骑越过广宁之后,广阔的华北平原几乎唾手可得,长城山海关,成了虚设的“马奇诺防线”。占领广宁,实现对北镇山神的祭祀,是清王朝入关开国的重要象征。

在北镇庙碑文中,我还看到康熙帝的一句话:“灵瑞所钟,实护王气,以壮鸿图。”另外,他在一次圣谕中还提出过“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的观点,并认为,长白山、医巫闾山、泰山连在一起,就是长长的东方龙脉。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长白山为满清龙兴之地,泰山是中原圣山,医巫闾山则是东北与中原的纽带。康熙的“龙脉”说,寄托了“壮鸿图”之志,意图将东北边疆与华夏腹地进行融合。按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说法:“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九州是中国的代名词,五座镇山是象征九州的地理坐标。康熙的龙脉说,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满人的圣山长白山、汉人的五岳之尊泰山与医巫闾山联系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满汉融合、天下一统的蓝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巫闾山的作用就凸显无疑:它是中原与东北人民,满、汉两族都十分敬仰的圣山,堪称民族融合和大一统的象征。

显然,北镇的这一纽带作用,是其他四座山都无法具备的。

历史年代:明、清北镇医巫闾山庙

五大镇山庙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筑群

摄影/段希俭

医巫闾山,在隋代时期被封为“广宁公”,辽、金时封为“广宁王,元代又加封为“贞德广宁王”,明初改封“北镇医巫闾山之神”。北镇最初是由中原*权加封,但北镇从立庙开始,直到满清入关,其实际控制时间,多在游牧民族手中居多(即便算上隋唐时期)。医巫闾山中的北镇庙,见证了它荣耀加身的历史。这山庙建筑群于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年)始建,后世辽、金、元、明、清均有重建、扩建,是中国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山庙,现存建筑大体保持着明清时代的格局。北镇庙主要祭祀场所建在高大的月台上,从南向北依次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内香殿和后殿。正殿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歇山式木结构建筑,前面的庭院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

医巫闾山

不仅是人文胜地也是鸟兽花木的乐园

摄影/田文阁

医巫闾山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现辟有专门的自然保护区。图中的双峰山为医巫闾山的组成部分,原名双凤山,相传是凤凰巢息翔鸣之所。其山势绵绕,宛如飞龙盘旋。山清水秀、花果繁茂,苍松翠柏,瀑布幽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各种宗教文化遗址星罗棋布于崇山峻岭之中,历来是帝王将相、大德高僧、名人雅士等朝山揽胜之地。每逢早春时节,山间杜鹃花开,在弥漫的晨雾之中,分外美丽。

作者简介郑骁锋

年生,浙江永康人,独立写作者。曾用网名“菩提刀”、“江南药师”,最初在天涯、网易等网络社区被网友热捧,主要作品集有《逆旅千秋》、《落日苍茫》、《本草春秋》、《眼底沧桑》、《人间道》等。其历史散文特色在于由遗迹切入,以当前的现场怀想曾经的现场,重新反思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角度独特立意新颖;在此基础上,力求揭示蕴藏在史料深处的人性,表达出历史的沧桑与沉重。文风大气而深沉,苍凉而雄健,能给读者以强烈的阅读快感。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卢敦基也非常看好他,称他的文字“流畅老到,颇有思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镇圣山医巫闾嵌在中原与东北之间的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