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王村中学学生游览皇城村图)
年幼的我们,并不知道皇城相府的价值所在。在我的内心深处,只知道陈廷敬的官做的很大,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目睹了陈廷敬的风采,仅此而已。年,我开始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对象是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方才知道陈廷敬是王国光的曾孙女婿。这让我对陈廷敬有了新的认识。可惜的是,19年间,我数次从皇城相府的门口经过,却没有第二次踏入景区的大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我研究白巷里李氏家族的历史时,得知清朝初期陈廷敬的门人湖南桃源籍进士罗人琮曾流寓阳城县皇城村、郭峪村,这才有了下面的故事。
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罗人琮。罗人琮,字宗玉,号紫萝,湖南常德府桃源县人。明崇祯十五年()壬午科举人,清顺治十八年()辛丑科进士。他初任浙江宁波府推官,康熙六年(),裁撤各路推官,改任陕西朝邑县知县。光绪版《桃源县志·人物志·罗人琮》载:“(康熙)十五年(),奉旨以御史用,引见乾清宫门。十七年(),补四川道监察御史。”桃源县志对于罗人琮的记载,恰恰漏载了他曾经流寓山西阳城县皇城村、郭峪村的这段历史。
(从东北方向看郭峪古城)
罗人琮是如何成为陈廷敬门人的,还要从顺治十八年()辛丑科会试谈起。顺治十八年(),罗人琮赴北京参加辛丑科会试。陈廷敬时任会试同考官,他向主考官推荐罗人琮的文章。两人因此结缘,往来密切。
康熙十四年(),罗人琮离任陕西朝邑知县,想到故乡桃源县被吴三桂*队占领,家眷一时无法南返,把家眷安置于何处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他在《寄刘山臞》中提到:“两小儿来朝邑,故园遂已不通。今令居守安家于山西阳城县之郭谷”,郭谷是阳城县郭峪村的别称。他选择寄住在郭峪村,有两大原因:一为他与会试房考官陈廷敬素来交好,而陈廷敬恰巧是郭峪村人;二为故乡桃源县被吴三桂攻占,他认为失守的原因在于无险可守,而郭峪村、中道庄恰恰满足了有险可守的条件,“此地僻静,堡垣高坚,过于州邑”,城墙高大坚固,超过了县城和州府的城墙。皇城相府和郭峪古城,是沁河流域古堡中的典型代表,代表着沁河流域的官宦文化。
(罗人琮流寓陈氏郭峪别业)
罗人琮在阳城县郭峪村作诗一首,《假寓陈太夫子郭谷别业之六日》,郭谷别业当指位于郭峪村东部的陈氏私人宅邸中道庄,即现在的皇城相府,陈太夫子指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陈昌言在给其弟陈昌期的诗《家弟书至,于斗筑居外买得闲田四十亩许,可理别墅,因赋怀以寄》中提到:“余家中道庄,四围皆山,地偏而僻,泉温而冽,颇占陵谷之胜”。罗人琮和陈昌言的观点一致,认为郭峪村的地形适合长期居住。
(皇城相府中道庄大门)
在郭峪村,陈昌期同罗人琮一起游览了鱼山。关于鱼山,陈昌期给他讲了一个故事:“郭谷有东山,后改称鱼山。崇祯庚午春,有道人铜冠束发,来坐山菴,数日不食,人争往视之。但云:此山乃鱼山也,麟角已就势欲飞腾,当即出贵人矣”。陈昌期之子陈廷敬便是贵人之一。罗人琮认为鱼山及周边的山脉风景极佳,“天开别境琼枝假,客陟层岩银海宽。已纵高谭随白尘,尤饶雅曲度芳兰”。
(从西往东眺望中道庄)
罗人琮游宴郭峪村汤帝庙,作诗三首,其中有两句描写正殿前的数棵松树,“双松赤白挺标殊,坠子累累似露珠”。
(郭峪村汤帝庙内的松树)
他急于赴京候选官职,将家眷托付于陈昌期,请其代为照看。康熙十五年()六月十二日,罗人琮作《六月十二日作》,诗中提到“去年此日自流寓入都”,那他从阳城启程的时间应为康熙十四年()六月十二日,他在中道庄住了六天,他到达阳城县郭峪村的时间当为六月六日。从康熙十四年()六月六日始,至康熙十五年()年底,他的家眷在中道庄住了一年有余。
罗人琮在京师候补官职,非常想念远在流寓地的妻室,作诗一首《寄内人》,诗中道:“出门菊放指归期,今年又及移花时。荏苒等闲虚岁月,游子能无终夜欷”。罗人琮回到郭峪村后,见到了家眷,由于没有得到官职和无法返回家乡桃源县,他一时非常伤感,“入户儿童惊太瘦,羁怀何日得恢恢”。罗人琮身在异乡,无以为乐,喜欢喝酒自娱,“每醉他乡辄自矜,?烦绛袖照青灯”。人生最悲哀之事莫过于中年丧子,罗人琮连失两名幼子,罗天组和和罗天绶,内心十分悲痛,“照眼明珠双失却,令人何得不钟情”。
罗人琮作《呈陈太夫子》,他在诗中夸赞了陈昌期的道德品质高,“惭予眇末虚名误,厚德恭承说报羞”。陈昌期七十寿辰,他作诗《预候封翰林学士陈太夫子七十寿诞作》赠之,在诗中,他认为陈昌期身体健朗,“七十面留婴儿泽,拜舞堂前庆百锡”。康熙十五年年初,罗人琮见到了陈廷敬,时任詹士府詹士的陈廷敬奉命前往奉天广宁县祭告北镇医巫闾山,他赠诗一首《送宫詹陈说岩夫子奉命祭告北镇》。他在《复陈说岩夫子》中高度评价陈廷敬:“以金锡圭璧之度,蕴博大恢弘之才,登高而招,在帝左右。此真吾道之幸!社稷生灵之福!言之可胜忭慰”;在北京候选官职,时间过长,罗人琮向陈廷敬提及了他曾任朝邑知县时苦楚的经历,“顷*需旁午,迟错之忧,如坐针毡。爰度日以如年”。
(罗人琮《上陈说岩夫子》)
罗人琮收到了陈廷敬所赠诗集,在《上陈说岩夫子》中提到“某于此道,实无所得”,此道便是诗学主张。他认为,每个时代有不同的诗学风格,各具特色,都有所创新“离骚已不同于三百篇,苏、李复不同于离骚,下而魏晋、六朝、三唐、三宋,各不相师,遂成不祧之宗”。话锋一转,罗人琮道:“近来言诗者,多取唐人”,陈廷敬的诗学便尊崇唐人。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言:“陈说岩廷敬相国少与余论诗,独宗少陵”。《四库全书总目》中道:“陈廷敬,论诗宗杜甫”。陈廷敬的诗学尊唐学杜,造诣颇深,罗人琮“竝录旧作二耕律呈览,伏祈进而教之”。
罗人琮在科举考试中,受到陈廷敬的知遇之恩,两人互相支持,切磋诗艺。他的故乡被吴三桂*队占领,罗人琮遂流寓阳城县皇城村、郭峪村,他的家人借住在中道庄,在此居住达一年多的时间,可见罗人琮和陈廷敬的友情之深。
(作者:吕超,润城镇望川村人,年开始涉足润城历史研究,研究方向为山西、宁夏科举人物及沁河流域历史文化。年在《沁河》杂志上发表《望川筦城》,年在沁河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