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茶业经过唐宋两代的缓慢发展期,至明代,随着北人不断南下开发岭南,岭南的茶产经营进一步扩大,如果明以前文献中有关广东茶叶的种植、贡茶、品质、饮茶、诗赋等的相关记载还不甚多,那么有明一代关于广东茶业的文献记载则成几倍的增加,这有助于我们更好了解明代广东茶产分布和名茶文化。
关键词:明代;广东;茶产;名茶;历史;地理
茶叶生产与饮茶文化在古代中国十分普及,从北至南,无处不见茶饮。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茶叶生产亦迅速发展,然而直至今日,广东尽管是产茶大省之一,但仍然没有凸显广东茶业在全国的地位,即使是被评为全国名茶的凤凰单枞茶亦仅是在华南一隅绽放光彩,然而事实上是连许多华南地区的人们都还不认识凤凰单枞茶,甚至已经名声在外的英德红茶亦仅是少部分人了解而已。为此,本文从历史文献出发,揭示有明一朝广东茶产和名茶的文化和地理分布情况。
根据《明史》记载,明洪武二年,明朝*府改广东道为广东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13行省之一。洪武九年,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明代,广东承宣布*使司辖广州府、肇庆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罗定州等10府1直隶州,共有7州75县。现将明代广东各府州产茶和名茶的历史地理介绍如下:
一、广州府部
据《明史》记载,明代广州府领一州十五县,即番禺、南海、顺德、东莞、新安(今宝安)、三水、增城、龙门、清远、香山、新会、新宁(今台山)、从化、连州、阳山和连山。
1.南海县、番禺县(二县为广州府附郭县)
番禺县产茶,据明王渐逵的一首诗《绝句十首》:“旧时邻舍已生疏,此日归来得尽娱。田父隔村谈款曲,旋刍新酒摘园蔬。多时种树已成丛,屋脚墙头地不空。……。田头五亩接生涯,半莳茄瓜半莳茶。莫道耕园强种树,荔枝龙眼更多花。”王渐逵是番禺沙湾人,这首诗是王渐逵在辞官归家后写的,诗中写到久不回家,邻里都生疏了,此次回家要尽兴,父亲还亲自去打酒和摘园蔬为儿子接风洗尘。诗中还写到家里的田地不仅种了茄瓜,还有茶树、龙眼、荔枝等。明*衷晚年辞官后定居广州越秀山,并创办矩洲书院,在其《矩洲诗集》中的一首诗《园居杂兴四十三首》之《山茶》:“丹蕤攒宝相,此种贺州来。千叶滇南白,都非越客栽。”诗中记载了*衷所居的园子里种有兰花、菊花、海棠、桂花、海石榴、夹竹桃、橙、苦瓜等,以及种植了云南千叶白茶树品种,此花为白色,而且长势非常茂盛。在王渐逵另外一首诗《别何古林八首》:“越王台上满城春,散入东风锦绣匀。正好拉君同一看,又将离别倍伤神。(与古林长游于越秀山)……梅花飘渺障烟萝,第一峰头月色多。花月留人君不住,自煮山茗自樵歌(第一峰乃白云山后最高者也)。”诗中写到王渐逵与何古林一起游览越秀山、白云山、紫云楼等,其中的“自煮山茗”指的就是煮饮白云山种植的山茶。
南海县茶产中有一最著名者为西樵山云雾茶。据万历《南海县志》“舆地志·山川”记载:“唐末诗人曹松,移植顾渚茶于此,居人遂以茶为生。”记载中说到,唐末诗人曹松自顾渚(今浙江长兴)移植茶树于南海县西樵山,当地山民遂以茶为业,才有了后来著名的西樵山云雾茶。而至明代,西樵山云雾茶成为官府征收茶税的重点范围,并因此引发了征收茶税过重的事件,据明湛若水作《西樵山新立韩公祠记》的记载:“永乐、成化之前,吾樵茶租之征重矣,金花之征、锡蛇之酷极矣,吾樵之民逃窜四散,几不免于水火矣。赖巡抚都宪韩公永熙讳雍为奏革之,我民乃复安居乐业。此与生我、养我、免我水火者等也;岁食茶业,与植桑衣我、艺谷食我者等也。”从湛若水的这篇文章中可以知道,从永乐至成化年间,西樵茶的征税成为当地民众的重担,导致樵民逃散,后韩雍上奏革除茶税,因此被樵民立祠堂铭记。明卢云龙游览西樵山时亦为此祠堂写诗《韩公祠并序》道:“祠在西樵山上。公名雍时,总制两广,奏免茶税,山人德之。后为中官所谮,引疾乞归,卒谥襄毅。一径穿云入翠微,中丞祠庙出林霏。诛求榷使恩能逭,采摘山家愿不违。力食总余君子泽,绣裳真念小人依。春来处处茶畦雨,仿佛甘棠露未晞。”明区大相游览西樵山白云洞时写下《寻白云洞》一诗:“春山饶盛事,花水足清芬。传道溪头寺,来寻洞口云。茗园春雨过,松径夕流分。虽复通人境,犹疑闭鸟文。”区大相的另一首诗《经碧云村》:“门掩松溪石路斜,碧云开尽见人家。客来惯煮胡麻饭,春到先收谷雨茶。”从这两首诗词可以看出,西樵山处处有茶园,不仅白云洞如此,连西樵山的碧云村都种满茶树,春天樵民忙着赶收谷雨茶芽。那么西樵山云雾到底品质如何?据明顺德人刘士奇所作诗《谢程太史松溪汇樵茶》中可以知道,“辛夷帘下忆卢仝,封寄情深谏义通。乍阅百团浑似月,不须七碗便乘风。云铛屡挹闻香冽,松籁旋听觉虑空。向道蒙山武夷胜,岂知樵涧摘春丛。”可见当时西樵山云雾茶与当时的福建武夷茶、四川蒙顶茶是可以相媲美的。综上所述,从唐代曹松引种顾渚茶到西樵山种植,经宋、明时期西樵山茶的不断发展,山上种满茶树,在樵民的努力下,甚至出产了可以与武夷茶、蒙顶茶相媲美的西樵山云雾茶,结果导致永乐至成化年间了西樵茶民的茶税负担过重,说明了南海西樵山云雾茶确实是广东历史名茶。
2.顺德县
顺德县产茶情况,据万历《顺德县志》“杂志·俗产”记载:“郭之田为囿,名曰基;以树、果木、荔枝最多,茶桑次之,柑橙次之,龙眼则树于宅,亦有树于基者,圃中凿池蓄鱼,春则涸之。”记载中说的是一种明代流行于顺德县、南海县和新会县一种可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将?田挖深取泥,覆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可种树、果木和桑茶,塘养鱼。一方面,塘泥可作为果树、桑茶的肥料,桑叶又可用于养蚕,而蚕、茶籽、果实亦可用于喂鱼,这样的一种果基鱼塘、桑基鱼塘、茶基鱼塘,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形成可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另外,县志在“地理志·杂物”中记载:“杂物,有龙江之酒,溢于邻郡。然多蜃酒,人不珍,惟市肆以待群饮。有陈村之茶。有龙江之酒杯。有龙山之谷。纸有勒竹之竹纸。有马宁之胶扇。有昌教之磨。有岳步之木器。有大良之壶。人谚曰:‘容奇人面桂湖虾,沙头萝匐马冈麻,大良绾□古楼茶,亦未尽然。’”从明代开始,顺德的乡村墟市快速发展以满足本地消费和珠三角市场的需求,由于水运交通便利,各种百货商品云集,商品经济发达,从县志中“杂志·俗产”一条中可以了解,茶桑是仅次于荔枝、果木的经济作物,而“地理志·杂物”一条中可以发现顺德县已经有经营地方特产,包括龙江酒、陈村茶、龙山谷、勒竹纸、马宁胶扇、大良壶等,而特别是有一句俗谚说道的“大良绾□古楼茶”,说的正是大良的梳篦和古楼的茶都是顺德县百姓家喻户晓的。
3.东莞县
东莞产茶,据记载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武帝时期,但此后的唐、五代至宋元,都暂未能再找到东莞产茶的文献记载,哪怕是以茶命名的茶山镇、茶园村亦没有产茶的记载,实在难以相信。明代后,据崇祯《东莞县志》“地舆·物产”记载:“花类有兰、莲、菊、赛兰、龙兰、树兰、木樨、百日红…川茶、木槿、……山茶。”可见,东莞的山茶科植物是普遍种植的,除了本地山茶种,还有川茶品种。另外县志的“外志·寺观”文中记载了明清远令李涛写的《觉华寺记》,文中记载寺中:“……凡植曰梅、曰竹、曰茶、曰水松、曰杂木花草。”觉华寺的处所,据天顺《东莞县志》记载,觉华寺位于东莞“县西十五里春堂村,僧旧地塘八十亩”,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佛教寺庙,“觉华烟雨”曾经是东莞旧八景之一,寺中种有梅花、竹、茶树,而寺中僧人日常植茶、制茶、供茶敬佛和饮茶亦是修禅生活的一部分,可知寺院产茶是东莞产茶的一个很重要来源。另外崇祯《东莞县志》“地舆·风俗”还有记载:“商游,以方俗尚俭素,室皆土墙,衣不罗绮,席皆莞。越器,不雕镂。宾客往来,多以白酒为礼,不至遇醉。妇女通间尝以麻茶相馈,俗呼为研茶。”从风俗习惯看,商人俗尚俭,不穿绫罗绸缎,席子皆是水葱一类的植物编成,另外妇女间常以麻茶(又称“研茶”)相馈,推断此日常馈送而又节俭的麻茶应是自家或当地种植无疑。
4.新会县
新会县,位于广州府西南。新会县产茶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唐朝,然而据文献考察,新会县植茶最早记载是元罗蒙正写的一首诗《登圭峰怀苏长公》:“久向风尘厌薄游,到来象外怯淹留。溪边石枕和云卧,岩畔山茶带雨收。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诗中提到的“圭峰”指的是圭峰山,圭峰山横跨今新会,江门,鹤山三市,山上有玉台寺、*云寺等寺院,山上植有山茶,应是僧人所栽种的。另有元张?的一首诗《初夏》:“何事愁春去,微薰生日斜。*梅初著雨,莺老未残花。便汲悬泉水,闲烹废寺茶。逢僧谈五乘,摩诘已无家。”张繿,广东新会人,生于元末,并拜罗蒙正为师学习,由于患足疾行走不便,不出户,专心在象山书院讲学,远近学子纷纷前来求学。《初夏》一诗中写到的“废寺”指的是该寺院已被毁坏,而茶则来自原来寺院所植之茶。明陈献章写有一首诗《南归途中先寄诸乡友(二首)》:“我家久住龙溪上,说著龙溪便有情。荔子不将梨斗美,沙螺休与蟹争衡。江村妇女蕉衫窄,市巷儿郎木屐轻。漫兴诗多谁和我,樽前忙杀马先生。不分宾主共林塘,脱下朝衫作道装。酒为老夫开瓮盎,茗和春露摘旗枪。津头水满鸳鸯下,墙背风来枳壳香。何处与君拚坐久,万株花里小藜床。”诗中说到陈献章家住龙溪乡,脱掉官服回家了,不仅可以畅饮好酒,还可以迎着露水去摘茶芽(即旗枪)。明林光游览圭峰山时写有《游圭峰》一诗,诗中写到:“瘦马独深入,高峰将尽头。造他真境界,是个小罗浮。火米兼僧饭,基茶煮涸流。无烦白沙念,禅客解相留。”诗中所说的“基茶”指的是以基所植之茶,正是流行于顺德、新会一带的茶基鱼塘、果基鱼塘等农业模式,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百姓根据地貌环境和土地资源而创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式。
明代广州府一州十五县,茶叶产量最大的属南海县,品质最好当属西樵山云雾茶,而且明代岭南佛、道教盛行,各县寺、庵、观、庙等众多,据明代县志统计,单是南海县就有寺观27座,东莞县有24座,香山县18座,新会县21座,而寺庙僧人历来有植茶、饮茶和以茶供佛的习惯,这个极大推动的广州府所辖州县的茶叶生产和饮茶风俗的流行。
二、肇庆府部
据《明史》卷45地理志记载,肇庆府,元属广东道。洪武元年为府。领州一,县十一,分别是高要县、高明县、四会县、新兴县、开平县、阳春县,阳江县、恩平县、广宁县、德庆州、封川县和开建县。现将肇庆府部产茶情况叙述如下:
1.高要县(附郭县)
明代高要县产茶记载甚多,明代地方志中多有记载高要县一最著名茶品,曰鼎湖山白云茶。据崇祯《肇庆府志》地理志记载:“高峡、新江为高要县。……东北四十里为顶湖山,在水坑都,高千馀仞,□□里屹然为一方巨镇。山顶有湖,四时不竭,盘郁森耸,攀跻莫至。相传有樵者于山中见大卵数枚,妆之下山,云雾四起,雷电迅发,还□旧所,天乃开霁,其山产茜草。山半有白云古刹,绕寺产隽茗。过寺有龙头石,东有大窝坪,寺下有罗汉桥。又下有涅槃台石。前有龙潭寺,东有小顶湖,多衲子挂锡,北有石室。”记载中所说的挂云古刹即是鼎湖山白云寺,寺周边有僧人“隽茗”,亦是鼎湖山白云茶。那么,明代鼎湖山白云茶价值与品质如何?据崇祯《肇庆府志》“外志·寺观”记载:“白云寺,城东顶湖山上,宋建。石壁上有“正法眼岁涅荣妙心”八大字尚存寺。僧解种茶,名曰白云茶,与*山争胜,有题咏。”另“地理志·土产”记载:“高要鼎湖山茶,制同苏歙,价亦甚重,以饷胄游,珍秘难得。”从记载可以,鼎湖山茶与苏州茶、安徽*山名茶的制法相同,品质难分上下,价格昂贵,而且常人难得一见。对于鼎湖山白云茶,明代时多有士人撰写诗赋称颂,如明冒起宗的《白云茶四首》:“生憎蜀州雀舌,谩夸顾渚兰馨。解却茂陵渴吻,填入鸿渐茶经。鼎铛初试蟹眼,笙箫出自云间。倾耳双瓶音节,沁心七碗蹒跚。翠色却凌寒筱,幽香欲媚早莲。日长抱膝无事,竹炉乍好生烟。有泉不供颓潄,松枝拾得堪煎。笑煞君谟徒玩,何如服柏可仙。却羡敬舆一串,饶他王濛水厄。白绢斜封三道,扣门饷茶佳客。”诗人写到只恨陆羽仅将蜀州雀舌、顾渚茶写入《茶经》一书,叹息陆羽未能品尝到白云茶,此茶亦可“沁心七碗蹒跚”,另外诗人还嘲笑君谟(即蔡襄)一生从事茶叶亦是徒劳,哪怕“白绢斜封三道”的龙团茶又如何,白云茶亦可是馈赠佳客的上好茶品。关于白云茶的生长环境和采摘制作,亦有铭文详细记载,据明李初荣的《顶湖山白云茶铭》记载:“此茶产于白云之巅,根盘崔嵬,柯笼烟雾,沆瀣朝零,月华霄度,春后雨前抽新,谢故菩蕾蟹日之萌,依稀雀舌之吐,采弗后时制也,合度烹新,啜温宜日适腑。清芬入唇,烦襟亦潄,解醒比梅羹之和,佐读代熊丸之苦,赏此清供,可以朝暮。端旧有三舫,其两巨丽以资宴,息其一轻捷,以备送迎颜题,未备。余各识之,并系以铭。”此铭文是高要人李初荣所作,文中记录了白云茶产于鼎湖山山顶,山顶云雾缭绕,茶树吸收日月精华,春芽刚出,即被采摘制作,故香气清芬,除烦醒神。
高要县处处产茶,除了鼎湖山之外,县东部的高峡山亦产茶,据崇祯《肇庆府志》地理志记载:“二十里为高峡山,在*冈都,高百余仞,周三十里,与烂柯山对峙。东江流吴,步骘为交州刺史,以兵取南海,衡毅、钱博等拒战于崄口,即此相传山有羊,化石因名。羚羊峡有名灵羊,一名高要峡,古有峡山寺,唐沈佺期《峡山寺》赋称“端溪妙境,即此见艺文志。今峡口有关圣祠,又有岭山寺。后为大士殿,前有香云阁。郡守陆鏊倡建,自为记,见艺文。别麓有香润庵,僧引泉溉茶,今僧海润重拓峡,对岸有龙华寺,乡人建峡,中有九头顶,阿婆顶、钓鱼台,水涨湍急处,对岸有虎坑,有望夫石,皆幽胜。”从记载可知,高峡山处有峡山寺,峡山寺僧人“引泉溉茶”,茶是僧人所植。另外,地理志亦记载,高要县“五十里为九坑山。在水坑都,高五十余丈,周二十五里,出泉九脉,旧有茶园四十四所,傜人居之。”
由此可知,鼎湖山白云茶是明代知名度甚高的明代名茶,时人多有赞誉。而以白云茶为代表的鼎湖山名茶亦将带动周边茶叶生产,尤其是名茶加工工艺的推广,将极大促进明代粤东地区茶业的发展。
2.高明县
《明史》记载,高明县在府东南,原是高要县高明镇巡检司,于成化十一年()改为县。尽管明代高明县原是高要县的一个镇,后分出成为县,但高要县和高明县两地产茶品质相差甚远,据崇祯《肇庆府志》“地理志·土产”记载:“茶,高明东境,效南海种之,远不及樵山也。近高要鼎湖山得制茶法于吴越,香色将与松萝、龙井等。”从记载可以得知,实际上高明县东境距离南海西樵山不太远,且高明县之茶是仿效南海种植,具体是否也是引进了西樵山品种,没有提及,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高明县的茶品质远不如西樵山云雾茶。而高要县,由于引进了吴越的炒青制茶法(龙井和松萝均是炒青绿茶中的名茶),因此鼎湖山茶的香气、色泽可与龙井、松萝相媲美。而高明县具体是什么茶品,据崇祯《肇庆府志》“地理志·土产”记载:“茶所在近山,居民植之皆成树,比乐昌茶种出。高明植者做茶芥,称冷水茶,烹之□□□气。高要鼎湖山茶制同苏歙,价亦甚重,以饷胄游,珍秘难得。苦芥树高数丈,叶似枇杷,甚苦,南中杂儿茶烹之。”该记载中说到,高明县种植的茶制作茶芥(即茶末),称为冷水茶。也许是南海西樵山茶或鼎湖山茶等名茶的竞争优势,以致清代后,高明县不再有冷水茶。即使是在明代,高明县岭南著名诗人区大相,他写过的茶诗或是描绘西樵茶,或是鼎湖茶。
3.德庆州(领封川、开建二县)
明代,据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德庆州一条记载:“茗山,在州东北八十里,高百四十丈,周围二十五里,形势蟠曲,其上产茶。”从记载可知,在德庆州有一产茶而得名的茗山,且茗山周围二十五里均有植茶。此外,明代德庆州的茶仍然被列入贡茶范围,据嘉靖《德庆州志》食货记记载:“正德七年,州,额办*腊二百斤,白腊一十斤,芽茶九十有七斤。”从记载可知,德庆州进贡的茶属于芽茶,亦是当地品质最好的春茶,但进贡数量不多,仅九十七斤。尽管从数量上看,德庆州所贡之茶不多,但被官府列入贡茶范围,应当是品质较好的茶品。在德庆封川县,有“临封八景”等景点,其中的八景之一是“西山晴雪”,据郡守田开写的《临封十咏》这么描绘的,“我爱临封好,西山释予家。长松抱石转,一径入溪斜。池满浇花水,岩生供佛茶。僧闲似官况,吟与酒无涯。”这诗中写到的西山,指的是封川县的西山寺,岩石上种植了供佛之茶,茶当然是僧人所植。从明代不多的记载可以发现,德庆州尽管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产茶区,亦是一个适宜植茶之地,但到了明代,其茶叶品质并没有创新提升,尽管依然被列入贡茶,但并没有出现特别优秀的茶品,这个是很可惜的。
除上述产茶地外,在肇庆府的其他州县,还有四会县、恩平县产茶,民间亦有茶食等风俗饮食,只是茶品质不佳。从肇庆府整体茶产情况来看,应是广东一重要的产茶地,且历史以来产生不少著名茶品,包括鼎湖山白云茶,封州西乡茶和紫笋茶等,而以上三种茶品均被*府列为贡茶。只不过明代以来,鼎湖山僧人引进吴越地区的炒青制茶技术,使得茶叶品质提升,加上鼎湖山的高山自然环境和僧人的努力,造就了鼎湖山白云茶的优越品质,与西樵山云雾茶一道成为明代广东的著名茶品。
三、韶州府部
据《明史》记载,韶州府,洪武元年为府,领县六,分别是曲江县、乐昌县、英德县、仁化县、乳源县和翁源县。韶州产茶历史悠久,据唐陆羽在《茶经·八之出》中就记载:“韶州产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韶州府地处广东北部,与江西湖南交界,并处于最佳产茶维度北纬30°附近,因此韶州府地理环境不仅适合产茶,而且产茶品质优良。据嘉靖《韶州府志》“土贡·上贡”记载:“户部坐泒物料。曲江,叶茶,八十九斤六两。芽茶六十四斤四两。英德,叶茶,七十一斤七两。芽茶,七十六斤一两。翁源,叶茶,一百七十八斤。芽茶,一百五十斤。乳源,叶茶,一十三斤。芽茶,十四斤。”从记载可以得知,韶州府所辖六县均有产茶,其中四县所产之茶被明*府列入贡茶。下面将对韶州府所辖县产茶叙述如下:
1.曲江县(附郭县)
唐时,韶州一地大致包括了曲江、乐昌和仁化一带,可见曲江自唐以来已有植茶。明代,关于曲江植茶的记载见于各处。如今丹霞山别传寺山门右侧的摩崖石刻上,刻有明李永茂的《忆丹霞山居》一诗:“倚杖锄茶续陆经,喈喈野鸟傍林听。客来共踏花间露,老去徒怜鬓上星。未辟入州开幕府,空劳午梦泣新亭。曾缘多病觅新药,却热应须瀚海萍。”诗中记载作者回想当年丹霞山山居时植茶除草等的往事经历。另有明陈献章的《蒋韶州世钦挽诗》:“治郡声名远,如何是我诗。青山韶石老,回首尽交期。往事形骸外,如今一梦休。曹溪分我茗,犹说蒋韶州。”诗中写的是曲江曹溪所产之茶。另有明*衷的《南华寺》一诗:“两袖缁尘四十年,曹溪暂尔放春船。南朝只有松间寺,西祖亲传劫后禅。乐业畦人租茗圃,随缘老衲饷秔田。片时闲自浮生得,莫讶无衣与大颠。”诗中写到曲江南华寺僧人所开辟的茶园。从以上曲江县各处的植茶记载以及进贡的茶叶数量来看,曲江县盛产茶叶,且品质较好,但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关于曲江县贡茶的具体名称。由王镇恒主编的《中国名茶志》中有写到曲江县曹溪茶为贡品,并提到曹溪寒露茶为佳,但明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曹溪茶的记载。而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梳理,结合中国茶品命名的特点,作者认为曹溪茶这个名称确实可以作为曲江所产茶的代表,具体我们可以从明王渐逵的《南华十咏》一诗中得知,“远从天竺溯源芳,万古曹溪脉更长。草木已知津润合,至今山茗亦凝香。智药云曹溪水香,至今茶味尚清香。”诗中写的正是位于曲江双峰山下的曹溪边上种植的山茗,用曹溪水冲泡甚是清香。相传当年西僧智药禅师途径曹溪掬饮,甚觉香美甘甜,与西天之水无别,认为定有胜境在此,后苏东坡亦有诗道:“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可知,曲江双峰山下的曹溪确实产好茶,且好茶配好水,更何况曹溪附近就是著名的南华寺,僧人对茶必有一定的需求,且日常供佛的茶必是上好的茶品,而关于南华寺饮茶的诗赋则更不在少数。清初,岭南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茶一条中记载:“曹溪茶气味清甜,岁凡四采,采于清明、寒露者佳。”从这时开始,人们才开始认识曲江曹溪茶,而曹溪茶的正式命名亦从屈大均开始。
2.仁化县
仁化县自唐代开始亦有茶产。明代,据嘉靖《仁化县志》土产记载:“茶类:青茶、苦茶、*茶、甜茶。”从记载可知,仁化县茶类多样,尽管文献没有对青茶、*茶、苦茶和甜茶作更多的解释,也无法辨别当时的青茶是否为我们现在的绿茶或者乌龙茶,但可以说明明代仁化县制茶技术多样化,创新不同茶类和口感,亦丰富了我国茶的种类。另外,从文献记载茶的颜色来看,亦说明仁化县百姓利用发酵的手段加工茶叶,使得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发生颜色的变化,产生不同的香气,于是有了*茶和青茶的区别。还有,从文献记载的口味来看,甜苦的口感,可以说明茶叶有了精加工和粗加工的区别,简单粗制的茶叶,由于茶叶内含成分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保留了茶叶原始的口感,因此较苦涩,俗称为苦茶;而如果在粗制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热或者发酵,使得苦味转化,苦味减少而回甘增加,使得口感上略带甜味,俗称为甜茶。明代,仁化县知县夏汝砺游览当地著名景点锦石岩时,写有《游锦岩》一诗“豪兴那堪迈照还,崚嶒岩窟可回旋。肃清遗像分高下,硉兀奇峰几抱缠,犬吠石扉迎接客,僧烹春茗起新烟,迟晋不觉登舟聪,水蒲前川月蒲天。”诗中写的“锦岩”指的是仁化县的锦石岩寺,“僧烹春茗”正是寺僧所植之茶。
从韶州府的茶产和贡茶数量来看,韶州府应是明代广东布*司一重要茶产区,尽管相关记载不多,亦没有著名茶品的介绍,但从韶州府各县具有贡茶和征收的茶税来看,韶州府的产茶数量和品质均是排在前列。而明代韶州府茶叶的发展基础,为后来清代韶州府的一系列名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在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有记载到曲江曹溪茶、乐昌白毛茶、仁化云雾白毛茶、英德绿芽茶等名茶。
文章载于《农业考古》年第2期,限于篇幅,注释不载,可参照原文。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