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昭平县经济
TUhjnbcbe - 2021/4/23 15:39:00

新闻发布会

8月19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昭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在贺州市召开。昭平县委书记刘飞国致辞,昭平县委副书记、县长邓少华作主题发布。广西日报、贺州日报、今日贺州、贺州广播电视台等10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新闻发布会并提问。

发布会现场

昭平县委书记刘飞国致辞并答记者问

昭平县委副书记、县长邓少华作主题发布并答记者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昭平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险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从落后到进步、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到富裕的历史性跨越,谱写了昭平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委、*府及贺州市委、市*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入实施“”工作思路,加快“东融”步伐,全力推进茶产业、旅游产业、水产业“三个百亿元”生态产业集群发展,全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我们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大力推行“四有”群众工作法,通过“三看、三问、三帮、三确保”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力实现今年整县脱贫摘帽;我们始终坚持改善人民福祉,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文化交相辉映,民主法治稳步推进,平安建设再创佳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空前提升;我们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导权,深入推进*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开展反“四风”、正*风、反腐败、倡清廉各项工作,*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媒体记者出席新闻发布会

70年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经济实力实现大幅提升。建国初期,昭平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十分弱小。年,昭平地区生产总值仅为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28元,财*收入仅为95万元。70年来,昭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第一要务,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着力点,矢志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深挖特色生态发展优势,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昭平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改革开放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全县经济迅猛发展,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77亿元,是年的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2万元,是年的倍;财*收入达4.39亿元,是年的倍,经济总量实现从百万元增长到亿元的跨越。

二是交通瓶颈实现重大突破。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昭平抢抓西部大开发等*策机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年的3万元提高到年的48亿元。一批批路网廊桥、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昭平各个角落,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桂梧高速、贺巴高速、广宁经昭平至平乐高速公路、柳贺韶城际铁路、*姚通用机场、马江临港产业园和桂江扩能项目等为骨架的“一机一铁一港三高速”立体交通格局正加快形成,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正加快破除。同时,县乡路网也进一步完善,12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个行*村委所在地全部通水泥路,通车总里程达.63公里,昭平交通迈入“内通外联”新时代。

三是产业结构实现协调发展。建国初期,昭平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总产值仅万元,工业也只有几家小工厂和一些手工作坊等,全部工业产值仅万元,第三产业更是一片凋零,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5.3:11.8:14.7,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70年来,我们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型,初步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29.6:27:43.4,服务业和工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其中农业总产值达35.7亿元,增长倍;全部工业总产值达20.1亿元,增长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42亿元,增长倍。特别是以茶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生态农业已成为昭平支柱型产业,昭平茶公共品牌入围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前排行榜的第71位,品牌价值达37.62亿元;以城北工业园区、贺州临港产业区和潮江工业园区为核心平台,推动21家工业企业落户园区,现代工业集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以旅游业为龙头的商贸服务业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实现从无到有到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获评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广西首个中国龙舟公开赛落地昭平。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81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达到99.37亿元。

四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建国初期,县城建成区仅0.4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3.2%,全县人口仅有17.4万人。70年来,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深入实施“大县城”战略,全面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拓展城市框架,完善基础设施,至年,建成区发展到8平方公里,增长16.7倍,城镇化率达43%,提高39.8个百分点,全县人口达44.8万人,增长2.6倍。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实施城市道路提级改造、城市美化亮化绿化智能化等工程,把城市建美管好,城市夜景美轮美奂、街道整洁靓丽、群众休闲更有品味,群众办事时尚便捷,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等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在抓好主城区建设的同时,我们科学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12个乡镇集镇建设,*姚镇入选年《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小镇,走马镇获批开展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自治区级生态乡镇、市级生态村命名率分别达67%和88%。数字广西、农村电网、通信网络等基本实现全覆盖,“美丽昭平”乡村建设活动成效显著。

五是改革开放蹄疾步稳。我们始终把破解瓶颈制约作为科学跨越发展的突破口,深化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农村集体产权、商事登记、机构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行*效能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全县*务服务中心受理各类事项办结率达99.54%,办结提速率56.65%,群众满意率达99.57%。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组建成立县东融办,深入实施“产业大招商攻坚突破年”活动,推行“全民招商”活动,重点围绕茶产业、文化旅游、水产业、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大健康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进行产业集群招商,今年上半年引进项目38个。

六是生态成果持续巩固。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巧用加减法,做好“减排添绿”大文章。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建设持续推进,全县森林面积由解放初期的4万公顷增加到年的23.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7.48%,居全国全区前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多,被誉为“华南最大天然氧吧”。七冲原始森林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昭平桂江列入国家湿地公园。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主要江河地表水达标率%,大气环境质量各项指标达到国家Ⅱ级标准,全年空气优良率稳定在95%左右,昭平的空气是甜的,青山碧水蓝天成为了昭平“金不换”的最大优势。

七是脱贫攻坚扎实有效。昭平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国家贫困县,也是广西深度贫困县。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围绕精准脱贫标准,坚持高质量脱贫原则,迎难而上,苦拼实干,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力打好“五场硬仗”“四大战役”。截至年,全县累计实现3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人脱贫销号,贫困发生率由年底的18%下降至7.69%。发展茶产业成为脱贫攻坚“绿色银行”、设立昭平县-鼎湖区非公经济扶贫协作工作站,撬动社会资金助推脱贫攻坚在全区简报上推广;肇庆市鼎湖区聚焦产业、就业、消费、基础设施等领域对昭平开展帮扶,率先实现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的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典型案例汇编,并在年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培训班再次作为典型案例印发推荐;中航集团“8+2”特色帮扶体系从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昭平帮助,昭平有机茶成为中航集团28条航线、65个航班指定用茶,在北京等四个城市候机楼开辟展台,打造了“茶香飘客舱”品牌。

八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加大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投入,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小学、学前教育学校由年的52所增加到所,实现了学龄前儿童、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从年全国恢复高考到年,为国家输送了名大专以上大学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平均达95%以上,群众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个行*村建成卫生室并投入使用,卫生服务网络功能整体强化。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30元增长到了年的2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2%以内。解决了农村30.9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了户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事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鼓励开展文艺创作,推出更多艺术精品。社会大局更加稳定,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扎实有效,深入推进平安昭平建设,“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取得阶段性效果,群众安全感排名持续保持在全区第一方阵。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媒体记者现场提问

昭平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浦才,昭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李孺出席发布会。发布会上,4位县领导围绕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东融等方面回答了媒体记者提问。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昭平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