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认为,当今东南亚的壮泰族群是古骆越族群的后裔,他们不是像早先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从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而是从中国古代骆越地区迁徙至东南亚各国。中国——东南亚的壮族、傣族、布依族和侬族、岱族、泰族、佬族、掸族等民族有历史渊源关系,并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基因。
关键词:骆越族群;东南亚渊源关系
目前,我国学界对于我国古代岭南地区存在骆越族群,及其骆越族群是壮族先民的学术观点基本认同。但对于骆越族群是否在东南亚有其后裔似乎不太了解,甚至有个别学者予以否认。本文拟从历史、语言和考古等方面对骆越族群及其在东南亚的后裔进行一些研究,以抛砖引玉。
一、古代岭南的骆越族群
骆越族群一向被认为是壮族的先民,因而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对骆越族群的研究不少。然而,何谓骆越、骆越地望在哪里、骆越族群有多少人数、其国家*治中心在哪里?对这些问题,虽然有学者作了一些研究,但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对此问题作一些研究。
骆越族群一向被认为是壮族的先民,因而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对骆越族群的研究不少。然而,何谓骆越、骆越地望在哪里、骆越族群有多少人数、其国家*治中心在哪里?对这些问题,虽然有学者作了一些研究,但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对此问题作一些研究。首先有关“骆越”文献载的回顾。据考证,骆越的名称早见于《汉书·贾捐之传》,该书在描述朱崖、儋耳等地说:“何况乃复其南方万里之蛮乎!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细察,关于骆越的间接记载则可追溯至《逸周书》。《逸周书·王会解》中提到“路人大竹”。对于“路”的解释,朱右曾在《逸周书·集训校释》中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集注》孔晃云:“路人,东方之蛮(东南蛮)”;刘昫曰:“广郁县古西骆越所居”。这一说法,表明“路”即骆越,较为可信。因为在秦人吕不韦所编的《吕氏春秋·本味》中也曾提到过“越路之菌”,其名称与《逸周书》同,现在一般认为“越骆”是为骆越的同音倒写,因而骆越同西瓯等其他百越民族一样本身可以追溯出悠久的历史。《盐铁论·地广篇》载:“横海征南夷,楼船戍东越,荆、楚、罢于瓯、骆”。这里的瓯、骆,即为古瓯、骆方国。
汉代司马迁《史记》有4处记载“骆越”:
第一处:“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馀里。”此处的“骆”应是指“骆越”国。《史记》对此处作注,云:“集解”汉书音义曰:“骆越也。”索隐邹氏云“又有骆越”。姚氏案:广州记云:“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人’。有骆王、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即今之令长也。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治封溪县。后南越王尉他攻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址、九真二郡人”。寻此骆即瓯骆也。这里引出了骆田、骆王、骆将等,表明骆越方国的存在,并在后来被蜀王子所灭。
第二处:“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这说明,先秦前已经有西瓯、骆越方国,并有国王。
第三处:“越桂林监居翁谕瓯骆属汉:皆得为侯。”《史记》注云:“索隐”案汉书,“瓯骆三十余万口降汉。”表明当时瓯骆已瓦解,并归入汉朝,且人口不少,方国不小。
第四处:“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汉兵临境,婴齐入朝。”
从上述史籍记载来看,可以对骆越作出这样的判断:先秦时期存在西瓯和骆越2个方国均有国王,2个方国人口数十万,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方国。
此外,《战国策·赵策》一载:“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这道出了瓯骆族群民俗特点,披发纹身,服饰异样,与北方民族合而不同。《吕氏春秋·本味篇》曰:“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高诱注:“越骆,国名。菌,竹笋。”无论是“越骆”还是“骆越”只是词序不同而已,意思是一样的。“越骆”可能是直接记录的古越语,而“骆越”则是经过翻译的汉语。
其次,骆越古方国的地望。有关骆越疆域的分布,在我国古代史书、典籍中虽屡有记载,但均十分简略。综合各家观点,骆越方国范围大体是:北界至红水河一线,西界至句町国,东界玉林、海南岛,南界至北部湾沿海的北海、钦州、防城港和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旧唐书·地理志·岭南道》云:邕州宣化县(今南宁)“驩水在县北,本牂牁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贵州郁平县(今广西玉林县西北)为“古西瓯、骆越所居”;潘州茂名县(今广东茂名)为“古西瓯、骆越地”。骆越或叫瓯骆,其属地也包括越南北部和中部的象郡属地。《汉书·闽粤传》至少有2处记载了瓯骆的地望:“粤桂林临居翁谕告瓯骆四十余万口降,为湘城侯。”又曰:“故瓯骆将左*同斩西于王,封为下鄜侯”。前面第一句道明了地望在象州以北,人口40多万等信息;后句说了瓯骆将*同斩杀西于王被汉封侯的事,还说明了骆越地望南至交趾,乃至九真郡(即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又《汉书·地理志》的交趾郡下有西于县,说明西于王当时的活动中心在今越南的北部地区。《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率*进击九真,“奏言西于县户有三万二千,远界去庭千余里,请分为封溪、望海二县,许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故事”;“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这些记载表明,西于县、封溪和望海二县均为交趾郡,马援获得铜鼓也是在交趾郡。可见,骆越地望南至今越南北部是有根据的,是可信的。
再次,骆越族群人口。有关骆越族群人口,我国学者尚未找到准确而具体的数据。但可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资料中推算出来。据该书资料,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骆越族群分布最集中的交趾郡、合浦二郡,共有户,人口人(详见表1),这是西汉骆越族群的基本人口数。由此推算,秦平岭南之前(公元前年之前),骆越人口约有50万人,否则不会有“瓯骆三十余万口降汉”;秦平岭南后,留下的官兵约20万人、后来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万,共约有30万人,使这两个郡的人口迅速增加。
表1前汉中国南方交趾地区人口数(元始二年,公元2年)
郡
县数(个)
户数(个)
人口(人)
户均人口
南海郡
6
4.81
郁林郡
12
5.73
苍梧郡
10
6.00
交趾郡
10
8.07
合浦郡
5
5.13
九真郡
7
4.64
日南郡
5
4.49
合计
55
6.37
越南文新等著的《雄王时代》一书,描述了所谓的瓯骆国,其疆域北达左江(广西省内),南仍与胡孙国接壤(胡孙国即后来的占城国),瓯骆国的居民主要是瓯越人和骆越人,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多数又是骆越人。对于秦朝是否存在瓯骆国,中外史学家看法不一,但对秦朝的瓯越和骆越人数达一百多万人,笔者表示认同。
第四,骆越*治中心。既然有骆越方国,那么骆越方国的*治中心在哪里?近百年来,中国和越南学者都围绕骆越方国的*治中心进行了一些探究,初步提出了一些观点。近年,中国学者在大明山脚武鸣马头发现战国时代的古墓群和疑似古城遗址,初步认定武鸣县大明山南麓可能是骆越方国的*治中心。如谢寿球先生从武鸣大明山地名、人文始祖、铜矿、骆越王文化遗存、“都城”和龙母文化几方面论证,认为大明山西南麓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是骆越文化的发祥地,是骆越古国最早的都城。郑超雄先生认为,武鸣马头镇大明山南麓,发现有商周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骆越人的大型墓地,无疑是先秦时期骆越方国*治、*事、经济、文化中心。①而覃圣敏先生则认为,原来的骆越及瓯骆的古都,很可能就在今武鸣马头、陆斡、全苏一带,后来秦平岭南时有一支骆越进抵越南河内一带,在那里建造一座“瓯骆城”,并自称“瓯骆王”或“安阳王”②。在越南,一些学者根据河内附近的古城遗址螺蛳城,认为骆越*治中心安阳王或骆越王就在越南河内附近。如越南史学家陶维英认为,泰时在今越南曾有一个瓯骆国,其王叫安阳王,定都螺城(在汉代的封溪县,今越南河内附近)。越南文新等人著的《雄王时代》一书也认为,越南公元前208年建立瓯骆国,称为安阳王,安王阳建都古螺,称为螺城。对于越南历史上是否存在瓯骆国及其都城,目前尚未得到中外学者的公认。笔者认为,骆越族群及其方国的*治中心和古都,有可能在中国广西左江流域和邕江流域一带的某地,也有可能后来南迁到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但仍需大量而科学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作支撑。之所以至今尚未找到骆越*治中心和古都,原因是很多的。因为从周朝至西汉的漫长历史长河中,骆越的都城及*治中心也许发生了很大变化,至今尚未探寻到令世界公认的骆越古方国都城遗址,但这并不否认没有*治中心和都城。这是因为:(1)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在左江流域及邕江流域的考古还没有挖掘到骆越古都城的遗址,但这不等于历史上没有城郭,因为中国历史上许多古城至今也没有找到城郭遗址;(2)由于中国南方当时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也许骆越方国本来就没有设置什么城郭,或有城郭但早已被几千年风风雨雨和战争摧毁、消失。这是南方与北方古代城市遗址的最大区别。
二、骆越族群南迁及其后裔
对于骆越族群是否存在南迁,南迁到哪里?他们的后裔有哪些?国内外一些学者作了一些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骆越族群南迁是肯定的,从历史来看,自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后,我国南方沿海一些越人首先南迁到中南半岛沿海国家,还有历代的战争、灾害、生计等原因,也有不少骆越族群通过陆地和海上南迁至中南半岛国家。对于骆越族群的后裔,中外学者研究取得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在中国骆越其后裔先后是东汉的乌浒、魏晋隋唐的俚僚、宋代以后的僮俍侬,以至今天的壮、布依、傣和侗等民族,而在越南则称岱族、侬族、泰族等,在老挝则称佬族、普泰族等,在泰国称泰族、佬族、掸族等,在缅甸则称掸族。
(一)越南骆越族群及其后裔
目前,越南有54个民族,除了京族为主体民族外,其余为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中,岱族、侬族、泰族、拉基、布标、山斋并高拦、佬、泐、布依、絷依10个民族为壮泰族群,他们不是越南的土著民族,而是骆越族群的后裔。因此,骆越人不是今天越南人的祖先。首先,从语言来看,今天越南京族的语言与该国骆越后裔的侬族、岱族、泰族及中国壮族、布依族、傣族等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越芒语支,而壮族、侬族、岱族、傣泰族群语言属于壮侗语系侗台语族壮傣台语支(或称壮傣语支)。其次,越南人种主要是美拉尼西亚人种和印度尼西亚人种组成。越南史学家陶维英在其《越南古代史》论述了越南人的祖先,主要由黑色人种即美拉尼西亚人种和以后才从别的地方迁徙来的印度尼西亚人种(即一种与黑色人和混血后的蒙古人种)组成。这已被-年法国女考古学家科拉尼在越南北部和平省调查20个史前遗址、发掘9处史前遗址获得的考古成果所证明。
越南骆越族群及其后裔是什么时候迁徙到越南的呢?据史料研究,早在商周时期,骆越族群就从今广西、云南陆续南迁到越南北方的广宁、谅山、高平、河江等地区定居,并与今中国广西、云南的壮族先民骆越族群连成一片。我国著名史学家罗香林认为,“骆越之扩殖于今日安南一带,始自何时,今未能卒考,若依中土之传说及安南等地出土晚石器推之,则或在夏殷之际,或更在其前。迄春秋战国,而骆越如上述之分布,似早已完成。”故“安南本部诸种人固骆越遗裔,而明广西太平府所属种人,亦骆越遗裔”。又如A.G.豪德里克特认为,公元前3世纪时,中南半岛是说南亚语系语言的民族的故乡,而今天的中越边境地区一带则是卡岱人的分布区。卡岱人就是广义的操泰语的族群,包括今天的壮侗语族族群。
越南骆越族群后裔的另一支为泰族,他们主要是从云南沿红河顺水而下至越南。范宏贵先生认为,越南泰族分布在东自红河西岸,西至越老边境,北自越中边境、南到沱江湖南端附近。北端的白泰其祖先大约在11世纪从中国西双版纳迁入越南,南端木州、扶安的白泰14世纪从老挝迁到越南,黑泰大约在11世纪中叶从中国云南迁入越南,也有从广西迁徙过去的侬人后演化为泰族的。云南学者刘稚认为,越南黑泰(傣丹)是在公元10世纪以后沿红河从中国云南省陆续迁入越南。相传白泰也是从中国云南省南部迁去的,迁入越南时间比黑泰早,在公元2世纪初进入越南。
最晚进入越南的骆越族群后裔是侬族这一支系。越南对骆越族群的岱族和侬族区别是按迁入越南的时间先后来划分的,大体上是18世纪以前从中国迁入越南的称为“岱”,18世纪以后迁入越南的称为“侬”。侬始见于《新唐书》,主要分布在北起贵州安顺,南至广西凭祥,东起平果,西至云南广南的狭长地带。越南的侬族人数约90万人,其中近47万人居住在高平、谅山省,呈大聚居和小分散的特点。越南侬族分为两个支系,一叫高谅侬(即与壮族同源,也叫壮侬),在宋代以后陆续从广西迁入越南北部,人口约64万人;另一支叫海宁侬(汉族,自称艾人,讲客家话,也称汉侬),17-20世纪从钦州、廉州、防城和灵山一带迁入越南下居、先安、八姐、潭下、芒街、新街、定立、先安门、姑苏等县,人口约10万人。笔者认为,海宁侬虽不属于壮泰族群,但有可能是骆越人的后裔。
需要说明的是,当今越南京族人,有部分人是骆越先民与其他民族混合而成,即由古骆越壮傣语支人种与早年居住在越南北方的美拉尼西亚人种和印度尼西亚人种混血而成,但他们至今没有保留壮泰族群的文化基因。换句话说,越南的骆越人当是后来进入当地的蒙古人种与土著的澳大利亚黑色人种和更后一个时期分布在当地的孟高棉语民族再度混合后形成的印度尼西亚人的一支。
(二)老挝骆越族群及其后裔
老挝现有49个民族,分为佬泰族群、孟高棉族群、汉藏族群和苗瑶族群四个族群。其中,佬泰族群包括佬(Lao)、泰(TaI)、润(Nhuau)、央(Yang)、普泰(Phuthai)、泰泐(TaiLue)、些克(Saek)、泰纳(TaiNue)等为壮泰族群,学术上属于骆越族群的后裔。
研究表明,老挝的土著民族原来是孟高棉族群为主,其后裔就是今天的卡(Kha)、听(Thin)、拉瓦(Lawa)等民族及其支系。而上述的佬(Lao)、泰(TaI)、润(Nhuan)、央(Yang)、普泰(Phuthai)、泰泐(TaiLue)、些克(Saek)、泰纳(TaiNue)等民族则是骆越族群的后裔———老挝当今的壮泰族群,是后来陆续从中国、越南等国家迁徙到老挝定居的。那么,他们是何时从中国或越南迁徙到老挝呢?据前人研究,先秦至公元5世纪,老挝壮泰族群先民骆越族群是从中国广西、云南和越南奠边府迁徙到老挝一带定居的。老挝的《南掌纪年》一书,说老族首领坤博隆的长子坤罗率领民众自勐天(今越南北部奠边府一带)来到今天的老挝。专门研究老挝史的美国学者福克斯在其《老挝澜沧王国的兴衰》一书中,谈到泰老民族的起源时,也认为傣泰语民族起源于广西和越南北方一带。研究泰国史的美国学者维亚特在其《泰国简史》一书中,论及傣泰语民族起源时,认为傣泰语民族的故乡就在今天的广西和越南的红河三角洲一带。澳大利亚学者戴维也认为,早期的泰人的故乡在越南北部的中国交界地区。
我国学者范宏贵先生认为,傣泰民族是从广西地区迁徙过去的。他列举了元江新平花腰傣传说、德宏瑞丽傣族的传说论证了这个问题。并在1988年到西双版纳田野调查,发现大约在13世纪初叶,有一支自称PuJei的壮人由文山—元阳—江城—老挝—西双版纳勐腊县迁徙,经过数百年后,有的已经演变为泰族(傣族),有的至今还是壮人,有的继续南迁到泰国北部和老挝北部。云南大学何平先生认为,当今的泰语民族不是土著民族,不是从西亚或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南昭王国也不是泰族建立的,他们的发祥地最有可能的地方就是中国的广西西部和云南东部及其与越南交界的这一带地区。
根据上述的引证和分析,笔者认为,老挝的骆越族群后裔———佬(Lao)、泰(TaI)、润(Nhuau)、央(Yang)、普泰(Phuthai)、泰泐(TaiLue)、些克(Saek)、泰纳(TaiNue)等民族,其主体部分应该是从广西、云南、越南先后分批迁徙到老挝,并逐步取代老挝的土著民族———孟高原族群。迁徙的时间,早的约在公元前2~3世纪,晚的则到公元6世纪。
(三)泰国、缅甸骆越族群及其后裔
泰国和缅甸分别有30个和135个民族,其中泰族、佬族、掸族等属于骆越族群的后裔,国外统称叫泰族。有关泰族的起源,中外学者研究了100多年,讨论非常热烈,主要有五说:一是川北陕南起源说;二是阿尔泰山起源说;三是中国南方和两广云贵起源说;四是泰国土著民族说;五是印度尼西亚群岛起源说。这5种起源,归纳为两种说法,就是“中国本土起源说”和“土著说”。
对上述五种起源,陈吕范先生在《关于泰族起源问题》一文进行了详实的研究分析,认为一、二、四、五种起源都站不住脚,只有第三种起源说较接客观。他的研究结论是:泰族的发源地既不是川北陕南,也不在阿尔泰山;泰族的先民也不曾不堪汉族的压迫而不断南迁;忽必烈平定大理同样没有引起;所谓泰族先民曾经在中国长江流域建立过“哀牢王国”的说法,不过是出版主观臆断,于史无据,唐代存在两个半世纪的南昭及后来的大理*权,不是由泰族先民建立,而是由彝族和白族的先民建立的。他的核心观点就是:泰族起源于中印半岛北部和云南南部的峡谷平原地带。云南方国瑜先生、江应樑先生、*惠焜等也认为,泰族、掸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他们今天生活的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
笔者认为,上述学者虽然他们也认为傣族及其泰族、老族、掸族均由古代百越族群演化而来,但都不明确傣泰民族是从广西、云南东部和越南北部迁徙到中南半岛老挝、泰国和缅甸定居的。而比较客观的则是何平先生在《傣泰民族起源再探》一文科学地分析傣泰民族起源。他的研究结论是:“傣泰民族虽然不是像早先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从西亚或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南昭王国也不是傣泰民族建立的,但这个民族也不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他们今天居住的这一地区的土著。傣泰民族主要是从今天的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即今天壮族以及他们的支系聚居的地区展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地区的。今天壮族以及他们的支系聚居的这一地区才是傣泰民族的发祥地。今天的傣泰民族是从这一地区迁徙出去的古越人群体与当时居住在今天傣泰民族分布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对于何平先生的这一结论,笔者表示赞同。笔者认为,当今的泰国和缅甸的泰族、掸族,其祖先是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的骆越族群。
三、骆越族群后裔的文化基因
文化现象是反映同源民族的有力证据。那么壮泰族群有哪些相同的文化基因呢?笔者认为,最突出的是壮泰族群基因遗传、语言文化和那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基因有特色。
(一)基因遗传比较
现代群体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研究人类的起源及各民族间的遗传学关系带来的便利和机遇。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及种族或族群的特异性,各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格局,是客观、可靠的遗传学参数之一,也是个体识别及群体识别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运用HLA-DRBI基因方法对壮族及亲近民族渊源关系进行比较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方法。据潘尚领等医学专家的多年研究认为,壮族人HLA-DRBI座位等位基因总的分布格局与布依族最接近,其次是泰国东北部群体、中国南方汉族及新加坡华人,与北方汉族和越南河内京族则相差较远。①这些研究发现为研究壮族与泰族、掸族和佬族等族群的起源、迁徙及其与周围民族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遗传依据。刘烜等研究也认为,通过对我国贵州地区5个少数民族Y-SNPS分布状态的研究认为,布依族、仡佬族、仫佬族、毛南族和壮族5个民族之间有密切联系,且与国内其他民族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是相对独立的群体②。可见,从基因来看,壮族与泰族等族群基因遗传关系最密切,而与北方汉族差异较大,之所以与南方汉族关系较接近,是因为历代以来壮族与汉族通婚较多所致。
(二)语言基因比较
同源词语是确定族群亲缘关系的根本所在。研究壮泰傣族同源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找出一批不同历史层次的同源词,以证明其是否有亲缘关系以及他们亲缘关系的文化基因远近。研究表明,壮语与泰语是同源的,泰语发源于壮族地区。美国教授威廉·J·格尼(GedneyWilliam)在《社会科学评论》年第3卷第2期撰文认为,泰语的发源地在中国广西和越南奠边府之间国境线一带,其理论依据是:“语言产生于何处,那一地区便会存在多种方言”。罗美珍在《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一文中,对傣语、泰语和壮语进行比较,认为这三种语言不仅语法相同,而且在多个常用词中,“傣、泰语相同的词有一千五百个之多”,傣、泰、壮三族“有五百个最基本的词根相同,语音和语法又基本一致,说明三种语言起源于共同的母语,应是来源于一个祖先”。因此,其结论是:“从语言上看,傣、泰、壮有共同的起源”,“傣、泰、壮三族发源于中国,应该是有根据的”。③范宏贵先生在《泰族起源与迁徙再探》中对泰语、老挝语与壮语进行比较,认为:泰语与壮语龙州话个常用词比较,相同的83个,相近的有26个,共个,占50.23%;老挝语与龙州话个常用词比较,相同的有85个,相近的有32个,共个,占53.92%;西双版纳傣语与龙州话个常用词比较,相同的有个,相近的有个,共个,占53.31%。德宏州傣语与龙州话个常用词比较,相同个,相近的有个,共个,占50.65%。可见,古泰语、傣、壮语基本相同,由此可找到其起源地和他们的相互关系的清晰脉络④。龚锦文《从语言上看傣泰老掸诸族的历史渊源关系》认为,从语言的亲属关系情况看,傣泰老掸“诸语言与壮语更为亲密。因此,傣泰老掸诸族的先民在分化前应当是与壮族的先民同属于一个大的民族群体”。“傣泰老掸诸族的先民应当从骆越(西瓯)分化而出”。⑤冯俏丽在《天等进结壮语与泰语核心词比较研究》一文中,对广西天等进结壮语和泰语的一百个核心词比较得出结论:语音形式相同或相近的有75个,占75%。⑥笔者的家乡广西大新县,其壮语与越南高平、谅山的侬族、岱族语约有八九成相同,与老挝语常用词语约有六七成相同或相近,与泰国泰语有一半以上的语言相同或相近,与掸族、印度阿萨姆邦阿洪人的掸语、阿洪语相同频,约有三四成。由此,大体可得出这样一个规律:母语相同率很高的民族,一般是同一个祖先,傣老泰掸民族语言基因来自壮语。而同源民族分化后,各自吸收了当地主流语言,从而造成了母语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符合语言变迁规律的。
(三)那文化的基因
“那文化”亦称稻作文化,稻作文化是由壮泰族群的共同祖先发明创造的,这是壮泰族群最大的共同点,也是壮泰族群同源关系的重要特征和文化基因。世界上种水稻的民族很多,但其文化特征没有壮泰族群那么鲜明。这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那文化常用语基本相同。壮族与泰语在那文化用语方面基本相同,下面列表(表2)举例:
表2
名称
壮语
泰语
水田(Ricefield)
(那)na21
na33
种田(Growrice)
dan33na21
dan33na33
犁田(Ploughing)
thai33na21
thai33na55
耘田(Weed)
da:i22na22
daj21na33
收谷(Harvestrice)
kip55khau42
ki:p35haw41ka24
水牛(Buffalo)
va:i21
khwa:j33
*牛(Cattle)
mo21
kho33
犁(Plough)
thai3
thaj24
牛轭(Yoke)
?ek55
?ek5
米、饭(Rice)
khau24
khaw41
白米(Whiterice)
khau24sa:33
khaw41sa:n24
糯米(Stickyrice)
khau24nu33
khaw41niη
糯饭
(Steamedstickyrice)
khau24n?η24
khaw41niη41
而越南、老挝、缅甸、印度的壮泰族群对上述称呼也大体相同或相似,这说明壮泰族群同源于那文化。
2.那文化的蛙崇拜习俗。壮泰族群稻作文化的蛙崇拜可分固态文化与活态文化两个方面。从固态文化看,与稻作文化相关的有“岜莱文化”(汉语称花山崖壁画)上的蛙神祭祀。在广西左江流域的“岜莱文化”中有壮族先民祭祀蛙神图腾的仪式,多为蹲蛙。壁画上的人物图像之下多有犬,表明狩猎在先而农业在后,犬代表狩猎经济,蛙代表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业经济②。另一个固态文化是蛙鼓。蛙鼓产于中国云南、广西、老挝、缅甸、泰国和印度等。据韦丹芳通过对老挝、缅甸、中国和泰国等地的黑格尔Ⅲ型铜鼓纹饰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从翔鸟纹来看,缅甸103号鼓和305号鼓纹饰与龙州鼓相似”;在中国、缅甸和泰国发现4面纹饰较古老的黑格尔Ⅲ型鼓,“且鼓纹饰非常相似,特别是龙州鼓和缅甸前克伦鼓,鼓面和鼓体纹饰均基本相同”。“过去都说蛙鼓是来自缅甸的掸邦,但资料只能证明掸族是蛙鼓的最后铸造者”,可能是公元七八世纪从大理传入傣族地区和由广西僚人传入中南半岛相汇后,“经过地方化而形成了蛙鼓”。可见,广西龙州蛙鼓与缅甸蛙鼓很可能是源流关系,又都是那文化的崇拜神的法器。有研究表明,壮族先民铸造的铜鼓多有蛙的立雕,铜鼓是蛙神的通天法器,鼓蛙交融,蛙鼓雷神互动,正如俗话说“青蛙叫,雨水到,蛙鼓响,天雨下”,说明蛙与鼓都与那文化有关。从活态文化看,当今广西壮族地区、缅甸、阿萨姆邦等地民间都有蛙崇拜的活态文化。广西红水河流域传统上盛传“蛙婆节”(或称蚂拐节或青蛙节、青蛙歌会),至今每年还举行盛会。缅甸景栋每年也举行以蛙崇拜为主题的蛙神与泼水节融合的节庆活动(蛙鼓仪式)。而印度阿萨姆邦则以传统的“青蛙婚礼”———举行特殊的青蛙“婚礼”以求雨。三地的蛙崇拜虽然仪式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都是由求雨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息繁衍和国泰民安。这表明壮泰族群传统那文化都离不开蛙崇拜的文化基因。
3.那文化是壮泰族群共同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文明类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某一地理环境对成长于其中的那个人类共同体的物质生产活动情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进而决定那个人类文明的类型及其发展进程。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只能因其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形成自己的物质生产类型和具体的内容及方式,故有稻作民族、游牧民族之别。壮泰族群居住在江河密布、滨海相连的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适合人工种植水稻,是世界人稻作民族的重要区域,而壮族地区是世界人工栽培稻最早的发源地,并南传东南亚和南亚国家。年5月,《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
MolecularEvidenceforaSingleEvolutionaryOriginOfDomesticatdeRice”的论文,认为大约年到年前在中国的长江流域即出现了最早的栽培稻,第一次证实了水稻最早起源于中国。该论文就中国水稻向印度传播解释道:“稻米有可能是通过贸易商和迁徙的农民从中国带到印度,进而与当地的野生稻发生了广泛的杂交,因此过去我们认为水稻起源于印度,而事实上它的起源应该是在中国。”年10月,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提出,广西南宁周边很可能是世界栽培稻的起源地。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是: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的则进入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产生了籼稻。这与前述的美国研究人员的结论不谋而合。赛昂敦(SaiAngTun)的HistoryoftheShanState—FromitsOriginto一书也写道:“掸族的水稻栽培技术来源于中国,为了进行耕作,他们会寻找肥沃的土地及灌溉条件便利的地方建立他们的baan和mong”。还说“从*河、杨子江流域至印度阿萨姆邦,向东至泰国、老挝、越南,往后至四川、贵州、广东,整个亚洲大地,数以百万数不清的稻田,都是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的泰族开垦的”。虽然后面这句话有夸大之嫌,但壮泰族群创造“那文化”是公认的,而且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的栽培稻很可能是从中国广西、云南传播过去的,这说明同源民族都是那文化的民族。
四、结语
跨境壮泰族群与我国布洛陀、西瓯、骆越有渊源关系,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到充分而又可靠的足以证明傣泰老掸等壮泰族群从西瓯、骆越地区迁徙到他们今天居住地的证据链,包括考古资料、基因遗传及历史文献。但从前人研究的学术足迹,以及壮泰族群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似乎给人们一些启示:壮泰族群应是古代同源民族,主要来源于骆越和西瓯族群。当今,我们研究骆越文化,绕不开跨境骆越族群后裔的关系,而研究二者的关系,是从学术层面上探讨二者的渊源关系———同源异流,从而增强跨境壮泰族群在国家认同的大前提下对同源异流进一步的认同,以巩固民族民间传统友谊,通过族群认同感这一文化动力推进中国与东南亚壮泰族群文化交流与合作,并以民族民间来推动沿线各国*府合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沿线国家互信、互利、和平与繁荣发展。这就是壮学学者鲜明的学术研究目的和使命!
脚注:
①壮泰族群概念,年最先由范宏贵先生在《壮泰族群的亲缘关系》一文(收入何成轩等主编《儒学与现代社会》,沈阳出版社,年7月第1版)提出,年*星球先生在《壮泰族群分化时间考》一书中专就这一概念作了阐述。笔者认为,壮泰族群是指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的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东北部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这一区域里操壮泰语言的民族集合体。它包括中国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傣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海南临高人,越南岱族、侬族、泰族、高栏族、热依族、布标族、拉基族,老挝的佬族、普泰族、泰族(泰泐、泰纳)、润族、央族、赛克族,泰国的泰族、佬族、掸族等,缅甸的掸族和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族、泰族等29个民族,人口约1亿多人。
其他脚注省略,请查看原文。
参考文献:
[1]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壮族简史》编写组.壮族简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3]何平.傣泰民族起源再探[J].民族研究,(5).
[4]覃圣敏.关于壮泰民族的起源问题———壮泰传统文化比较总论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3).
[5]罗美珍.从语言上看傣、泰、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J].民族研究,(6).
[作者简介]
赵明龙(—),男,壮族,广西大新人,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问题、跨境侗台语族群文化研究等。
原文发表于:《百色学院学报》年05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特此说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