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溯源
丁
氏
家
族
丁姓在《百家姓》排第位,中国大陆第48大姓(年统计数据)。其始祖为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尚,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姓氏源流源出一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子姜伋的谥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丁氏源出姜太公之子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周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的儿子姜伋,在周成王姬诵执*时期时为周王朝重臣,又是后来周康王姬钊的顾命大臣,对周王朝有辅佐大勋。姜伋逝世后,周王室敕封其谥号为“丁公伋”,其后裔子孙中便以其谥号为姓氏者,称丁氏,史称丁氏正宗。
丁氏族人大多尊奉丁公伋(姜伋)为得姓始祖。
源出二源于子姓,出自殷商诸侯丁侯的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周武王姬发开始讨伐殷纣之时,丁侯因不从而被周武王所灭,其祖孙散居各地,部族仍以丁为氏。
源出三源于子姓,出自周朝对商朝遗民微子启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字号为氏。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之间一带地区),建立了宋国,世人称其为宋丁公。
在宋丁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字号为姓氏者,称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四源于改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⑴.为孙姓所改,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据《三国志·江表传》云:“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用,别其族为丁氏。”所以,后世的丁氏中国人之中,特别是南方的丁氏人中,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之子康叔。
⑵.出自于氏所改。据明朝海盐姚士粦所序《枫窗小牍》中的记载,宋朝时期,有个叫于庆的人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为丁氏,后果然如意,飞*腾达,其后裔子孙以及族人因此皆称丁氏。
源出五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蒙古学者丹珠尔,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⑴.明朝初期,蒙古族*教学者丹珠尔被明太祖朱元璋赐姓为丁,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丁氏至今。丹珠尔,据说是第三世达赖喇嘛三位侯选灵童之一的香根,是元、明之际的学者,他精通藏语、蒙语、汉语、维吾尔语、西鞑靼语(斯拉夫语,即俄罗斯语)等诸多语言文字,主持修纂了著名的苯教佛典《丹珠尔》一百六十四部(今只保留有一百二十部),他的姓名亦因该部佛教重典而得称。
⑵.蒙古族敖陶格图氏,源以地名为姓氏,出自敖陶窑子古城(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敖陶窑子),明朝初期迁居大兴安岭地区,明朝中叶即多冠汉姓为丁氏、林氏。
源出六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域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朝西域回回人(今*维吾尔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按汉俗以谐音汉字改姓丁氏。丁氏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史籍《东里文集》中记载:“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回族丁氏大部分是来自先祖回回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多译读为“丁”,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族丁氏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氏,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氏回族,按史籍《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的记载:“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泉州陈棣丁氏的始祖。”
丁氏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源出七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丁氏,源出尼质氏部落,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单字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八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定吉哩氏,满语为DinggiriHala,世居黑龙江西城(今黑龙江克山西城镇)。后有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鄂伦春族定吉哩氏多冠汉姓为丁氏。
源出九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丁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府推行的羁糜*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丁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出十
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苏州阊门邹、丁二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在丁氏族人中,有一“活丁死邹”的独特家族。相传,明朝初期,在苏州有一邹氏人家因战乱未平,生活拮据,不得已将孩子送给了一户丁氏人家。后来这个孩子勤奋读书,考取了功名,还做了大官,于是那邹氏人家就要取回孩子,还姓为邹氏。丁氏人家辛苦抚养孩子成人,当然不肯,两家为此闹到了公堂上,地方官员无法判断,于是最终闹到了皇帝那里。明太祖在了解了事因之后笑笑说:“这好办得很:活着姓丁,死了还姓。”
皇帝金口如同圣旨,两家只得遵旨。从此,该支丁氏族人在活着的时候称丁氏,去世后安葬时棺头写“丁”,棺尾写“邹”,幕外碑铭邹氏。这就是著名的苏州阊门丁氏一族,就是今天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三泰地区(泰州市、泰兴市、泰县,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县一带)的丁氏一族,号称“江苏六大丁“之一,始祖就是号称“活丁死邹”的三个儿子:丁兰国、丁兰芝、丁瑞芝。
源出十一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苏州阊门邹、丁二氏,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在丁氏族人中,有一“活丁死邹”的独特家族。
相传,明朝初期,在苏州有一邹氏人家因战乱未平,生活拮据,不得已将孩子送给了一户丁氏人家。后来这个孩子勤奋读书,考取了功名,还做了大官,于是那邹氏人家就要取回孩子,还姓为邹氏。丁氏人家辛苦抚养孩子成人,当然不肯,两家为此闹到了公堂上,地方官员无法判断,于是最终闹到了皇帝那里。
明太祖在了解了事因之后笑笑说:“这好办得很:活着姓丁,死了还姓。”
皇帝金口如同圣旨,两家只得遵旨。从此,该支丁氏族人在活着的时候称丁氏,去世后安葬时棺头写“丁”,棺尾写“邹”,幕外碑铭邹氏。
这就是著名的苏州阊门丁氏一族,就是今天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三泰地区(泰州市、泰兴市、泰县,包括如皋市、南通市、海安县一带)的丁氏一族,号称“江苏六大丁“之一,始祖就是号称“活丁死邹”的三个儿子:丁兰国、丁兰芝、丁瑞芝。
得姓始祖丁公伋(姜伋)、宋丁公(微子启)、丁匡(孙匡)、丹珠尔、札刺儿丁、赛典赤·赡思丁、丁鹤年。
丁姓一源流始祖"齐丁公"丁公伋世系考
丁公伋世系考
●丁氏宗乘
1世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大约生于公元前16年。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炎帝年诞辰。
世帝临
世帝魁
4世帝承
5世帝明
6世帝直
7世帝厘
8世帝哀
9世帝克
10世帝器
11世祝融
1世术器
1世勾龙
14世垂
15世尧
16世共弓
17世伯夷
18世若木
19世费昌
0世房
1世仁
世天英
世珖
4世敏
5世豹
6世谦
7世澄
8世晔
9世宇
0世清
1世宝
世宽
世兴
4世明
5世车
6世能
7世宏
8世瑞
9世倚
40世拜
41世世长
4世恭
4世祥若
44世范
45世萚
46世安世
47世忠贞
48世绍良
49世庵
50世卿
51世樛
5世彦
5世筠生
54世齐太公姜尚
55世齐丁公(丁公伋)
丁杲:明初兵乱由山东济阳郡南迁至江苏睢宁,有四子,一脉相承,繁衍至今,族众数万,遍及苏皖北部。杲祖以上世次末考,明永乐时有岁贡生名孚者,想亦此支丁氏先人。
丁 谊:宋嘉定六年自新昌南洲迁居上虞南乡夏湖溪孝敬里。为上虞夏湖溪丁氏始祖。
丁 顺:明洪武间自海州东海县北徒日照城南刘家寨,后以*籍隶青州卫,所居遂名曰丁家庄。为日照丁氏始祖。
丁燮元:由江北南迁云阳包港。为云阳丁氏始祖。
丁文震:明初由乌程裘庄迁居武进后圻。为武进丁氏始祖。
丁国才:明洪武元年由豫章迁上湘,卜居横洲涧。为横洲涧丁氏始祖。
丁文域:明洪武二年自江西丰城县沙湖迁至湘潭六十四区,子孙蕃衍,其地遂名丁家河。为湘潭丁氏始祖。
丁 昂:明季自上虞丁宅街迁居鄞南孔浦港。为鄞南孔浦港丁氏始祖。
丁振卿:唐僖宗时自山阴迁至新昌县彩烟。为彩烟丁氏始祖。
丁 奂:宋元丰间自江右迁义乌盘石。为义乌丁氏始祖。
丁 孝:宋元间自兰溪迁至龙丘业桂坊,定居于龙丘高塘。为龙邑高塘丁氏
丁义甫:自宿松徙居怀宁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为怀宁钦化丁氏始祖。
丁一中:南宋末避兵乱,偕子自金华迁来缙云。为缙云丁氏始祖。
丁 洙:世居天台温岭,南宋初官江西转运副使,任满还乡,路过缙云,爱其山水民情,遂置产立业,筑室邑之翠微山下而居。为济阳郡丁氏始祖。
丁志高,本江右南昌府南昌县东门外三十里丁坊村(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向塘镇丁坊村)人氏,明初迁至河南,寄居固陵之南乡裂石店(今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龙潭村董山),相沿至今。
丁满一公,本宋度宗咸淳年间苏州总辖。后元*南侵,后退守老家铜陵丁家洲,于丁家洲挥义师抗元,后兵败避隐无为县双桥,见此地山水秀丽,遂以此为家。为安徽苏塘丁氏始祖。
迁徙分布丁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八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七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6%左右。
丁氏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氏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氏一族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
秦、汉时期,丁氏族人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氏族人落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氏族人频繁的迁徙,可谓丁氏族人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氏族人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氏族人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氏族人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氏族人迁入者。
唐朝时期,济阳丁氏族人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氏族人在唐朝末期迁居泉州、广东等地。
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省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
清朝时期,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氏族人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朝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氏族人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
今日丁氏族人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这十一省的丁氏族人约占全国丁氏人口的70%以上。
历史名人丁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原(?-年),字建阳,东汉末年人物,官拜执金吾,领并州刺史,汉灵帝驾崩后,受何进之邀,入洛阳诛杀十常侍,未至,何进已被宦官所杀。之后,丁原与董卓发生冲突,董卓得知丁原手下大将吕布唯利是图并未得重用。便遣李肃挑拨诱使吕布将其杀害。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士美字邦彦,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状元。
丁士美(~),万历初,任吏部左侍郎。为官清廉,绝馈遗。与人处退然若无能,意所不可,辄怫然见辞色。遭父丧,以毁卒,谥文恪。
丁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诸城丁氏裔孙,官至兵部尚书。
丁魁楚明代河南永城人,诸城丁氏裔孙,官至兵部尚书,封平粤伯。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丁氏(宋)女。洪庆善妻。贤而有文,字画劲丽。
丁德兴(17—)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传其祖由拜占庭使华。初在濠州(治今安徽凤阳)参加朱元璋*,称“黑丁”。元末百姓名其曰:皂袍将丁德兴,威名四海。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分兵略溧水、淋阳,擒陈兆先。下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进管*总管。克金坛、广德诸地,擢左翼元帅。又取徽南诸州,破宜兴,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至正二十一年()从征陈友谅,大距鄱阳湖,略定衡州(今湖南衡阳)诸郡。后与徐达讨张士诚,卒于*团。洪武帝称其乃“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虎将”。
丁兰东汉人,“丁兰刻木事亲”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丁肇中祖籍山东,曾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人。
丁俊晖中国第一个台球世界冠*,江苏宜兴人。
丁聪著名漫画家丁聪,年生于上海。0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同时也以漫画参加过多次画展。—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解放后,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年后的二十多年里没有发表漫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又画起讽刺漫画来。年以后,他以超常的精力工作,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书籍插图及讽刺漫画作品,自年《读书》创刊至今,他的漫画专栏始终没有中断。近三十年来,他共出版了四十多种集子。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年5月6日上午11点,9岁的丁聪先生因病去世。
丁秋生丁秋生(~年),湖南省湘乡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年转入中国共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团第4师10团连*治指导员,红9*团第14师41团*治委员,中央*委干部团第一营*治委员,红5*第7师15团*治委员,*团教导营*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大学*治部组织部干事、股长,*工干部训练队队长兼*治指导员、分校*治部*务科科长,*委工程学校*治委员,八路*山东纵队第一旅*治部主任,鲁南*区*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区第八师*治委员,华东野战*第三纵队*治委员,第三野战***治委员兼宁波市*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兼浙江*区*治部主任,浙江*区副*治委员,华东*区干部部部长,海*北海舰队*治委员,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四、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年被授予中将*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岁。
丁钊丁钊(年~),山东省龙口市人。年参加八路*,同年加入中国共产*。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山东纵队连副*治指导员,第五支队三团营*治教导员,胶东*区特务营营长兼*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区第5师1团团长兼*治委员,华东野战*第1纵队7师*治部主任,第三野战*1*91师副*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师*治委员,空降兵*副*治委员,成都*区空*指挥所*治委员。是中国共产*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年晋升为少将*衔。
丁盛丁盛(~9年),江西省于都县人。年加入中国工农红*。曾于19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指导员,红8*组织科科长、二团*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10师58旅*治部助理员、科长,挺进*7团*治委员,晋察冀教导旅1团*治委员,热辽纵队7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4师师长,45*1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副*长、*长, *长,**区副司令员兼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广州*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区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
年被授予少将*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9年9月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6岁。
丁甘如丁甘如(7~年),福建省上杭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19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区司令部作战科测绘员,红1*第4师师部测绘员,红5*团第1师9团团部测绘员,红0*第91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司令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大学区队长、校务部队列人事股股长,中央*委作战局作战科副科长、情报科科长、情报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第1纵队1师副参谋长、参谋长,东北*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兼沈阳卫戍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中国人民 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司令部办公室主任,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武官,中国人民解放**事科学院外*研究部、战史研究部副部长,朝鲜*事停战委员会委员,成都*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大校*衔,年晋升少将*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在 战争中,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年7月被中央*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年月9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
丁世方丁世方(~年),安徽省金寨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参加中国工农红*。19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医院主任,总医院中医部主任,*委卫生部第科科长,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医院院长,医院院长,医院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区卫生部部长,安东*区卫生部部长兼中国医科大学第分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海*后勤部卫生部部长,海*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
年被授予少将*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6月日游泳中不幸逝世,享年仅5岁。
丁本淳丁本淳(1~6年),陕西省澄城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年转入中国共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共青团陕西省东府工委候补委员,中共陕西第二师范学校支部书记。年参加中国工农红*。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总部炮兵团*治指导员、营*治教导员、团*治处组织股股长,延安炮兵学校*治部组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炮兵第三团*治委员,第四野战*炮兵第师副*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炮兵师*治委员,中国人民 炮兵师*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炮兵干部管理部副部长,高射炮兵学校副*治委员,炮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炮兵*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治委员、顾问。
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大校*衔,年晋升为少将*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年被中央*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6年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85岁。
丁先国丁先国(9~年),湖北省麻城县人。年参加*麻起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年加入中国共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第1师6团排长、副连长,红九*特务团*治处主任,第7师81团*治处主任,红四**治部组织部部长,第10师*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19师85旅团*治处主任、师补充团*治委员,86旅77团*治委员,冀南*区第一*分区司令员,新四*第5师1旅9团*治委员、旅*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豫陕*区第三*分区副*治委员,晋冀鲁豫*区第1纵队7旅副*治委员,第14纵队41旅*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 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 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总后勤部重庆办事处主任兼*治委员、兼后勤工程学院院长,总后勤部副部长兼重庆办事处主任。
年被授予少将*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被中央*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年11月11日因病在重庆逝世,终年9岁。
丁武选丁武选(7~年),安徽省阜南县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年参加中国工农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道委保卫局第科科长,红四方面*4*10师*治部保卫科科长,川陕省保卫局副局长,独立师师长兼省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19师*治部*法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区*治部*法处处长,东北*区*工部第8办事处副主任,四野后勤部兵站部*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1兵团后勤部副*委,中南*区后勤部*法处处长,武汉办事处副主任,武汉*区*事法院院长。是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年被授予少将*衔,时年58岁。年被中央*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年1月7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
丁荣昌丁荣昌(~6年),曾用名丁星辉,江西省于都县人。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年转入中国共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区卫生部管理员、管理科科长,红三高级裁判年裁判员,红*第94师*治部组织科科长、8团*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留守兵团*治部巡视团主任、锄*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区第二*分区*治部主任,太岳*区二十四旅*治部主任,太岳*区第一*分区*治部主任,河南*区洛阳*分区副*治委员,第二野战*14*41师*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昆明市公安局局长,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云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昆明*区公安*司令员,云南省*区副司令员,昆明*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年被授予少将*衔。年被中央*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6年10月5日因病在昆明逝世,终年84岁。
丁莱夫丁莱夫(~年),原名丁之夏,山东省广饶县人,年参加中国共产*,年参加八路*。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府第一科科长,唐县工人抗日救国会主任,中共唐县县委书记,唐县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区第二*分区*委,晋察冀*区野战*1纵1旅*委,华北*区9兵团师*委,9兵团*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区*治部组织部副部长,9兵团*治部组织部部长。年入朝作战,任 9兵团*治部组织部部长, *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66**委,中央广播事业局*委第一书记,局长,总参谋部*治部主任,通信部顾问(正兵团级)。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年被授予少将*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年8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丁文昌丁文昌(19年10月~),安徽省宿州市人。年7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先后入解放*第16步兵学校、空*第5预科总队、空*第10航空学校学习。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
6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空*师机械员,*治部组织科助理员,飞行大队副*治委员,空***治部干部处副处长、处长,沈阳*区空**治部干部部副部长,年任空*航空兵第1*师副*治委员,1年任沈阳*区空**治部干部部部长,年任空*航空兵第1*副*治委员,5年11月任解放*空**治部副主任,年4月-年11月任解放*空**治部主任。年11月-9年1月任解放*空**治委员、空**委书记。是中国共产*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年9月被授予空*少将*衔,0年7月晋升为空*中将*衔,6年1月日晋升为空*上将*衔。
丁衡高丁衡高(年~),江苏省南京市人。年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一平丁一平(年~),湖南省湘乡县人,0年月加入中国共产*,8年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海*。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海*学院、海*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和**。中共中央*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班毕业,中央*校研究生学历。
丁寿岳丁寿岳(年~),福建省古田县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4*副*长,第0集团*副*长、*长。9年1月任济南*区副司令员。年1月任广州*区副司令员。
年被授予少将*衔,年晋升中将*衔。
丁文斋丁文斋(19~6年),原名丁五和,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镇人。年冬参加了地方抗日武装队伍,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东海县委负责人宋云龙的警卫员、东海县大队警卫团排长,新四*第师连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第9*11师炮兵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0年11月奉命参加 作战。回国后,从第9*调到炮兵1师工作,历任师参谋长、师长,吉林省*区国防工办主任和*委书记,吉林省*区司令员。
年9月被授予少将*衔。6年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丁玉才丁玉才(.10~——),江苏省淮阴县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陆*指挥学院*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总参谋部兵种部*治委员,广州*区*治部副主任,成都*区*治部副主任等职。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年9月被授予大校*衔,年晋升为少将*衔。
丁兆乾丁兆乾(.6~——),回族,河南省唐河县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四川省*区司令员等职。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年9月被授予少将*衔。
丁荣杰丁荣杰(~——),湖南省湘潭市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总参谋部防化研究院*治委员等职。
年9月被授予少将*衔。
丁荣锦丁荣锦(~.1.6),江苏省东台县人。年从安丰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历任中国人民解放*铁道兵某部战士、保密员、参谋、干事、股长等职。
丁炳生丁炳生(~——),江苏省无锡市人。锡山市荡口中学55届毕业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南京*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是中国新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华夏双拥学院院长。几十年从事作战指挥和教育训练,具有很高的组织指挥能力和教学经验。
年9月被授予大校*衔,年7月晋升为少将*衔。与童来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战*征战记(上、下册)》等。中国人民解放*丁姓革命英烈
丁楷丁楷(7~.9),安徽省霍山县人。19年考入设在*栗杪的霍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曾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年在安庆工业专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
丁先华丁先华(——~.10),河南省新县人。早年参加地方游击队,并加入中国共产*。在豫南、鄂东地区进行游击活动。
丁纪才丁纪才(~.1),安徽省六安市(原安徽省六安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年参加中国工农红*。
年任中国工农红*第11*第师战士、排长、连长,曾支援六(安)霍(山)地方游击队,攻克漫水河、闻家店、燕子河,夺取三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胜利。后随部队由商南东进,进攻麻埠、独山、攻克流波、英山、霍山等地。不久编入红1*第师、红4*第十11师,随部转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先后参加过*安、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粉碎蒋介石一、二、三、四次反革命“围剿”。19年10月随*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西越京汉铁路,进行战略转移。1月经陕南的城固、西乡、镇巴、石泉、紫阳、安康进入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11师扩编为红四方面*第0*后,因战功卓著,于19年7月任红四方面*0*90师70团团长。年任红0*88师副师长。率部参加仪南、营渠、宣达战役,粉碎国民*反动派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剿”。年1月率部参加广昭战役。1月下旬,在四川广元羊模坎战斗中牺牲,时年岁。
丁彩光丁彩光(9~.4),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丁李开丁李开(一),又名邓开,东莞东坑镇丁屋村人。年在家乡参加抗日先锋队,翌年到大岭山参加抗日游击队,年加入中国共产*。
年8月日,在佛山市委*校召开佛山市三级干部会议期间,丁李开因心脏病发作而不幸逝世,终年45岁。同年8月,被广东省*区批准追认为“在工作中壮烈牺牲的烈士”。
丁学良*治社会学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生于安徽宣城(今宣州)。因在年10月接受《中华工商时报》采访时提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而引起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