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乡土校本教材可爱的防城港瑶族和京族
TUhjnbcbe - 2021/2/8 18:01:00
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第二节瑶族文化

瑶族文化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瑶族广泛分布在亚、欧、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体在中国,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根据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瑶族人口数为人。

一、历史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以长沙、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在汉文史料中,与其他少数民族合称“武陵蛮”、“五溪蛮”。南北朝时期,部分瑶族被称为“莫徭”,以衡阳、零陵等郡为居住中心。

《梁书·张缵传》说:“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不宾服。”这里的“莫徭”,指的就是瑶族。

隋唐时期,瑶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所谓"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语大体上概括了瑶民当时山居的特点。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资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仍有较多的瑶族居住。宋代,瑶族虽然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内,但已有一定数量向两广北部深入。

元代,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不得不大量南迁,不断地深入两广腹地。到了明代,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

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从两广向云贵迁徙,这时,瑶族遍及南方六省(区),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明中叶以后,部分瑶族由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

第二次支那战争期间,部分瑶族因受战争影响转移到泰国难民营避难,后被联合国难民署以难民身份安置在欧美诸国。

二、信仰

瑶族人民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祭礼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每逢年节都要上香。对生产中的每一个过程,诸如狩猎、砍山、采集、耕地、播种、插秧、收割、建谷仓、吃新米等等,都要请师公占卦选吉日,举行祭祀。盘瑶和山子瑶主要在山岭上耕作,他们认为山都由山神掌管,必须敬奉山神才有收获,故在围猎野猪、山羊、*猄等糟踏农作物的野兽时,先由师公或道公喃神,祈求山神保佑他们猎得野兽,以保护农作物,获得猎物后,必须先用兽头祭过山神,而后方能分配。

在瑶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图腾崇拜。盘瑶、山子瑶、坳瑶崇拜盘瑶族瓠图腾,禁吃狗肉;广西南丹大瑶寨瑶族"母猴妈妈"的故事流行了千百年,从中可以看出瑶族存在着图腾崇拜。盘瑶、山子瑶、坳瑶不仅相信盘瓠是他们的祖先,繁衍出十二姓瑶人,还认为在十二姓瑶人迁徙的渡海途中遭遇大风巨浪而得以幸免于难,是祖先盘瓠保佑的结果。因此他们都要世代相继地在一定时间进行"还愿"--跳盘王,歌颂始祖的功迹,激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并祈求始祖保佑人丁兴旺。

古代时候,瑶族认为人死后有三个**:一个在墓葬地里,一个在家里,一个在扬州十八洞。因为敬畏**,崇拜*神,所以瑶族对死的处理很讲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葬礼葬法。瑶族的祖先崇拜是伴随着**崇拜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始祖和一些氏族部落首领死后成为人们共同崇拜的祖先神。跳盘王和清明扫墓是瑶族祖先崇拜的典型表现。

盘瑶、蓝靛瑶和部分茶山瑶青年成年时,必须举行一次“度戒”仪式,其意义与成丁礼相同。举行仪式时,据说要翻云台(从一丈多高的台上向后倒下),上刀山(赤脚爬上插有利刀的梯子),过火海(赤脚走过炭火通红的火塘)等节目,历尽艰苦考验。只有经过度戒,才能结婚成家,和具有参加社会活动或进一步接受道公、师公传授法术的权利,并相信死后可以升天做官。其它支系瑶族大多只有以下两种人需要度戒,一是师公,二是道公,前者驱邪赶*,后者超度亡*。无论哪里的度戒,都要招待大批客人,欢宴数餐,有的仅猪肉就要耗费上千斤。现在各地的度戒仪式一般都比以前有所简化,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已大为减少。一些坏的习俗已被革除,好的习俗则被保留下来,并赋予新的内容,促进人们的生产,丰富群众的生活。度戒仪式中一些内容,如上刀山、过火海等,已经成为一些瑶族地区民族风情旅游表演的保留节目。

宋、元以来,道教、佛教相继传入瑶族地区。清代道教在瑶族地区广泛传播。鸦片战争后,大批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进入瑶区,在一些山区建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因此,在广西十万大山、永福和金秀等地瑶族中也有部分群众信仰天主教。

服饰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据汉文史籍所述,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的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记载。以后的史籍也载有瑶族人民“椎发跣足,衣斑斓布”。

三、头饰男性

到近代,瑶族服装样式也还是十分丰富多彩。男子上衣有对襟及左大襟两种,一般均束腰带。裤子长短不一,有的长及脚面,有的却短至膝盖,大都以蓝、黑色为主。

广西南丹县大瑶寨男子却穿裤脚及膝的白色灯笼裤,故被称为“白裤瑶”。这种白色灯笼裤侧面有五公分宽的红边,上绣四条交叉的黑白线,构成六条花纹,再在花纹上绣五条红色直线,形成红白鲜明对比,特别醒目。男子穿这种大裤裆的裤子,便于爬山越岭,短而紧腿的裤管,便于狩猎。

广西田林县木柄瑶男子左衽短衣,白布带束腰,下穿长裤,裤角镶白边,外围百褶裙,小腿扎绑带。

广东连南八排瑶男子盛装时,下着黑色红边花裙。

女性

瑶族妇女服装,各地也不一样。有的上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等的裙子;有的着长可及膝的对襟上衣,腰束长带,下穿长裤或短裙。有的在衣领、衣袖与长裤裤脚上还绣有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

盘瑶各支系妇女上衣为对开襟,有长有短,以带系腰。

布努瑶妇女基本形式上是上衣下裙,但因与汉、壮族杂居,有的地方已改穿长裤,个别地方仍穿长衫。

南丹白裤瑶妇女有夏装与冬装,冬衣为右衽短衣,夏衣别致独特,胸前为一块黑白土布,背后是一块白底蜡染布,上绣回形纹、正字纹、卐字纹等几何纹饰的方形图案,胸前背后两块布不缝合,只用布带系紧。

瑶族各支系服饰色彩尚青,惟独广西龙胜红瑶妇女尚红。红瑶妇女上衣为玫瑰红交领无扣短衫,以鲜红色彩带束身,衣脚左右开衩,袖长及腕。不少瑶族妇女除上衣饰有银牌外,还戴银手镯及耳环、项圈等。

当代的瑶族人民,多数喜着易于穿戴洗涤的现代服饰。

四、饮食

瑶族以玉米、稻米为主食。

岭南四季温暖,适宜蔬菜生长,园圃冬夏常青,人们终年都可以吃到鲜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萝卜、辣椒、茄子等;瓜豆类有南瓜、*瓜、冬瓜、豆角、*豆、饭豆等;肉类主要有猪肉、鸡肉、鸭肉、牛肉、羊肉等;油类有猪油、花生油、茶油、火麻油、向日葵籽油等。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菜",即以油炒泡开的茶叶后煎成浓汤,再加食盐调味,然后用以冲泡炒米花及炒*豆等物,具有特殊的风味,有的以此代替午餐。吃"肉山"是广西金秀瑶族为小孩做"三朝"时招待客人的特有吃法。肉山一般由九层菜肴组成,底层由竹笋、香菇、青菜、猪肠、猪肉等组成;第二、四层是瘦肉、猪肝、猪肚等,每块都大如巴掌;第三、五层是肥肉片;最上层则用一块重约两斤的肥肉覆顶。整座“肉山”重达20多斤,装在一个大簸箕里,客人“围肉山”而坐,各取所需。

大部分瑶族有忌食狗肉的习惯,即使煮食,也必须在屋外进行。

五、建筑

瑶族是个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

新中国成立之前,边远山区瑶族大部分住竹舍、木屋和茅屋,相当一部分还住"人字棚",只有很少部分住砖瓦屋。

瑶族房屋建筑主要有四种形式:横宽式、杆栏式、曲线长廊式和直线长廊式。广西金秀大瑶山坳瑶的传统房屋富有特色,房屋正门有阴阳二门,平时只开阳门,供人出入,阴门紧闭。遇有丧事和家内祭祀时,阴门方打开,供出殡和亡*进出。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瑶族人民越来越多地建造砖瓦结构房屋,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楼房也不少。年,金秀瑶族自治县罗香乡罗运自然村(坳瑶村)修通公路后,两年之间,几乎全村旧屋都换成了新房,很多房屋设计之精良,装修之豪华,甚至可与都市别墅相媲美。

语言

瑶族有60%以上的人所操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他们自称为“勉”(或优勉、标敏、标曼、澡勉、交公勉)或“门”(金门、甘迪门)。有三分之一瑶族说的话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他们自称“布努”、“努努”、“布诺”、“东诺”、“瑙格劳”、“努茂”、“炯奈”、“优诺”等)。自称“拉珈”等少数瑶族说的话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此外,还有一些人只讲汉语。由于长期与汉、壮等民族大杂居和频繁接触,所以各地瑶族一般都兼通汉语,部分人还兼通相邻少数民族和瑶族其他支系的语言。

学术界普遍认为,历史上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瑶族在古代曾使用过“刻木记事”,叫做“木契”,或“打木格”。新中国成立前,广西南丹县大瑶寨和大瑶山(现金秀瑶族自治县)还使用过“刻竹记事”。广西西部一些地区的瑶族用小石子、*豆粒、玉米粒,“以物记事”。瑶族社会普遍采用做标志的办法来传递信息,叫做“打标记事”。瑶族使用汉字刻碑文、记录歌词和抄写经书的时间比较早,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至今还保留有明代的手抄歌本和经书。

学术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瑶族有自己的文字,即瑶族师公、道公、民间歌手在学习并熟练地使用汉文后,在抄录民族典籍时,仿造一些字与汉字并用或者以汉字为基础仿造一些文字,通过对汉字进行增减或者重新组合的办法,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并用以记录自己的语言。这种文字被称为古瑶文,其字体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汉语借词,即汉语音义与瑶语音义相同或相似的,多直接采用汉字的音形意;二是借用汉字字义而读瑶音,这一类字占多数;三是借用汉字读音而表瑶字字义;四是借用两个汉字或者汉字偏旁部首重新组合成新字。这些古瑶文,主要是道公、师公、民间歌手在用汉字抄录经书和歌书等民族典籍时搀杂使用,以弥补不足。道公、师公、民间歌手是古瑶文的创制者和传播者。

年7月,北京部分瑶族学者联合有关单位,初步设计了一套以勉语为基础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瑶文方案》(草案)。这种文字由30个声母、个韵母、8个声调组成,先在两广部分地区展开试验推广。年,又结合旅美的美籍瑶族华人约瑟·候博士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中美瑶文方案的统一。

六、艺术1.音乐

瑶族音乐曲调有20余种,富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如布努瑶的《酒歌》,歌词粗犷、高亢、浑厚,短小而精悍有力,令人精神振奋。坳瑶的《大声歌》,是一种集体祭祀的歌曲,曲调庄严、沉重,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大合唱时,其势排山倒海。

乐器除有汉区传入的唢呐、锣、钹、鼓外,还有独具民族风格的长鼓,据传这种腰鼓早在宋代就已流行于瑶族地区。

2.舞蹈

瑶族舞蹈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长鼓舞和铜瑶族舞蹈鼓舞。长鼓舞主要流行于盘瑶支系的瑶族地区。

年广西金秀坳瑶到日本演出长鼓舞,大获好评。

3.纺织

早在汉代,就有瑶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的记载。到宋代,瑶族人民已以用蓝靛和*蜡,在白布上染出精美细致的花纹,称为"瑶斑布"。这种精巧技术,曾在国内享有盛誉。织绣的花纹图案主要有挑花、织花和绣花三种。明清之际,有"用五色绒,杂绣花卉"的记载,它是瑶族比较精美的手工艺品。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地保存民族传统文化和进行民族风情旅游开发,有些地方*府拨出专门资金,让年轻人向老人学习包括传统的织染刺绣在内的传统手工艺技术。瑶族的编织工艺,主要有竹筐、竹篓、竹箩、竹帽、藤箱、藤夹等。

4.雕刻雕刻艺术,主要有门匾、烟盒、吊楼,以及神像、神龛,以茶山瑶的水平为最高。七、节日1.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瑶族嫁男和嫁女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

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盘王节又称“做盘王”、“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纪念始祖“盘王”的盛大传统节日,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在秋后至春节前的农闲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年将全国瑶族过盘王节的日期统一定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

祝著节是广西布努瑶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的节日,非常热烈隆重。人们以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正日,敲打铜鼓,欢庆三天。耍望节每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前后举行,是青年男女对歌求爱的日子。

2.防城大板瑶阿波节

过了农历三月初一,居住在

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中越边境附近的瑶族同胞就忙开了。在村佬的指派下,有的人伐竹斩木,准备搭建凉棚;有的人进城采购物品,以便举行“流水宴”。年轻的姑娘赶制色彩斑斓的服装和造型奇特的头饰,未婚的小伙子暗地里盘算着该找哪个姑娘对歌。老老少少都在期待阿波节的到来,对于大板瑶来说,一年之中,除了盘王节,最隆重的节庆就是三月初四的阿波节了。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因其生产方式、居住环境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多种自称与他称,如盘瑶、山子瑶、花头瑶、白裤瑶、大板瑶等多达20个支系。受居住地域的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细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大板瑶是瑶族中人数较少的支系,约有多人居住在防城港市靠近中越边境的山村里;在越南广宁省居住的大板瑶人数不详,但彼此联系紧密,亲戚很多。大板瑶的习俗颇为独特,鲜为人知,其最大的特征是妇女头戴一尺以上的高帽,由80层红布折叠剪贴而成,每层长宽为2×4寸,“一层”瑶语又叫“一板”,故称“大板瑶”。这种极为夸张的高帽子据说来源于对狗的崇敬——瑶族的祖先与神犬有关。她们的服装以红、黑为本色,头饰、衣领、袖口、围裙都以红花或碎红花的图案来装饰,很是悦目。大红与深红最让妇女们喜欢,认为红色表达喜庆、吉祥和丰收之意。

八、婚姻

瑶族婚姻形式主要是嫁女,其次是招郎入赘。

新中国成立前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他们的婚姻一般先由青年瑶族婚俗-爬楼男女通过节日唱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自由恋爱,征得父母同意后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民族平等*策,消除了民族隔阂,瑶族与外族通婚的现象不断增多。据《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一书的数据表明,年瑶族与其它民族通婚率达26.46﹪。结婚时女方往往要收一定数量的钱财和猪肉作聘礼。婚后居住方式既可以是女子从夫居,也可以是夫妻在双方父母家庭轮流居住,还可以是女子婚后先住娘家,等到生了孩子或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再随夫回婆家居住。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坳瑶有一种叫做"顶两头"的婚俗,如果婚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那么婚后夫妻在夫家和娘家轮流居住和劳动,所生子女第一个随父姓,第二个随母姓,子女少时随父母两地居住,长大后分别留在祖父家和外祖父家。舅权在瑶族中很受尊重。

广西南丹大瑶寨和龙胜同乐、盘胖等地瑶族,过去,姑母之女必须嫁给舅父之子,只有舅父无子时,才能嫁给别人。作为一种近亲通婚的陋习,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已革除。

九、丧葬

大部分地区的瑶族实行土葬,广西金秀县六拉的茶山瑶盛行火葬,贵州荔波县瑶麓乡的青瑶实行岩洞葬,白裤瑶也实行过这种葬式。

广东连南八排瑶人死后,将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送到墓地,称为“游尸葬”。

过去广西金秀的茶山瑶、花篮瑶和坳瑶认为小孩来到人间,是一个管理生育的“花婆神”送来的,如果小孩在五、六岁之前死亡,就用破絮、破衣服、棕皮等物将尸体包裹起来,装入竹筐,挂在深山老林的树上,实行挂葬,以便让他的灵*回到“花婆神”那里,再次投胎转世。这种小孩的葬式叫“挂葬”,现在已经很少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瑶族的丧葬习俗不断发生变迁。如广西金秀县古陈和罗运的坳瑶,其葬式原为“停棺烧骨捡灰葬”,后受花蓝瑶影响,发展为“停棺捡骨葬”,再发展为现在的“埋棺捡骨葬”。在当代的广大瑶族地区,农村通行土葬;在少数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送往殡仪馆火化的方式逐渐为人们接受。

十、防城港市的大板瑶和花头瑶大板瑶是一个跨国民族,居住在防城港市板八乡中越边境一带,现有人口大约余人,是人数最少的一个瑶族分支。大板瑶人认为自己是麒麟和狮子的后代,因此他们传统的服饰上保留了夸张的头饰造型——顶板高达一尺左右,因此而被称为大板瑶。该布板由80层布料粘制而成。花头瑶的服装以红黑色为基调,主要以花头巾得名。她们以红色丝带扎头发,然后包上花头巾,并有数条红丝带顺着头巾飘下.逢年过节这里的人家家都做五色糯米饭,用天然的植物染色.晒干后放着,有贵客来了就蒸炸来吃。花头瑶是个好客的民族,村里只要来了客人,他们都会烧山茶水给你喝,请你吃五色糯米饭,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乡情。第三节京族文化一、京族的历史概述

京族是北部湾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于防城港市江坪镇,与越南相邻,过去曾称为越族,年春正式改称京族。根据群众回溯和现有文字材料,京族的祖先从十五世纪开始,就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到今天的东兴各族自治县巫头、澫尾、山心等岛,最先居住在巫头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逐渐向澫尾、山头、潭吉等地发展。在澫尾村的乡村中有“先祖父洪顺三年从涂山漂流到此,立居乡邑”的记载。洪顺是越南十六世纪封建王朝的年号,洪顺三年即公元年,相当于我国的明朝武宗正德六年。

京族的祖先迁到江平地区时,邻近的恒望、红坎、贵明、佳邦等地早已有汉族居住。当时的巫头和澫尾还是丛林密盖的荒岛,后经京、汉两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驱蛇蟒、伐荆棘、筑海堤、垦荒坡,开拓了自己的家园。山心和潭吉原来也是荒凉的小岛,与陆地隔着一片汪洋,京汉两族人民携手合作,修筑了海堤,把两个小岛和陆地连接起来,使它变成了两个半岛,既便利了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又开辟了大片土地和盐田,发展了生产。

二、京族传统节庆

京族除了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

“唱哈节”过去每年都举行,各地日期不一。“唱哈”是京语唱歌娱乐之意,节日的当天,全村男女老幼都要穿上盛装,云集在哈亭(唱歌娱乐的公共场所)之前迎神、祭祀,祈保渔业丰收,人畜两旺。每年哈节,由村里人轮流做“哈头”(哈节中主持唱歌娱乐的人),并由“哈头”出一头肥猪,办一桌酒肉参加。在宴席上轮流唱歌,妇女只能听唱,不入席。

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壹”(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壹。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三、京族的渔业

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在各类渔业生产中,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渔业工具有拉网、塞网、渔箔、刺网,以及用于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等等,都是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

京族是海洋民族,拉大网是京族人民从事海洋捕捞中最常见的一种浅海作业方式。金滩,因为坡缓、滩平、无淤泥,是全国最适宜拉大网的地方。

这里一年四季作业,无淡、旺季节之分。拉大网时,一般由网头根据天气、风向、潮汐、流水确定。网有大、中、小三种。大网长三、四千米,中网长一、二千米,小网千米以下,网宽一般为4至6米。作业时,由众网丁扛网到竹排或小艇上,先固定一头,然后由网头或有撒网经验的网丁一边驾艇,一边划向深海呈半孤形撒下网绳和大网,接着由岸上两组人分别把住大网的两头,然后往岸上慢慢地一步一退,周而复始地收拢拉上。网拉靠岸,即可把围在大网之内的鱼、虾、蟹、鲎等全部捕获。拉大网需30-40人,拉中、小网也要20-30人。拉时须同心协力,不得懈怠。一张大网从撒网到收网大概需5-6小时,小网也需2-3小时。现在拉大网一网通常能捕几百斤鱼虾,能捕上几千斤的实属运气。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网打上几千斤的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京族拉大网有“打寄赖”(即沾光捎带的意思)的习俗,大网拉上后,你到现场顺手拿走几条鱼,京族人是不会责备你的,反而觉得与人分享,其乐融融。大着时(即大丰收),还会送你更多。但你记住,你千万不能从他们的船头爬上去啊。有趣的是,拉网时,京族姑娘一般头戴葵笠,然后用手绢把脸面遮住,只留下两只眼睛,大有“手绢遮脸半神仙”之逸趣。看她们系上网带后,一步一退,一边看书,一边对歌,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打情骂俏,真是潇洒之极,风流有加。

到金滩,拉大网,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享受。把喜悦写在脸上,把烦恼甩给大海,把希望放飞网中,把闲情注满苍穹,尽享渔人之乐。

拉大网

四、京族的活动

京族传统竞技活动多与滨海文化生态环境有关,有“捉活鸭”、“顶头”、“顶臂”、“顶竿”等。“捉活鸭”通常于节日举行。比赛开始,先将一只鸭子放进海里,待鸭子游出一段距离后,参赛者同时扑入海中,竞相捉鸭子,鸭子向前面扑飞,选手们在后面紧追,以先抓住鸭子者为胜,然后把这只鸭子奖给他。“摸鸭蛋”是把一些煮熟了的鸭蛋丢进海水中,待鸭蛋沉到水底之后,参赛的选手们纷纷跃入海中,潜到水底去摸鸭蛋,谁摸到就归谁所得,并以摸得最多者为胜。通过这些活动,可测试参赛者的水性,提高游水和潜水的能力,强化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顶头”、“顶臂”、“顶竿”等是京族民间的一些简单易行的体育竞技活动。“顶头”通常在工余饭后,或喜庆节日中进行。赤身露臂的小伙子在沙滩上或树荫下,面对面地双手撑地,双膝跪在地上,头颅相触,奋力推顶,将对方顶翻在地为胜。一般要赛三次,获两胜者为胜利。“顶臂”比赛时,两人相对而立,同时伸出双臂,掌心相抵,双方用力推顶,直到一方推越画在地上的中线,把另一方逼退为止。一般也赛三次,获两胜者为胜利。“顶竿”活动更为精彩:两人相对而立,用一条两米多长的竹竿,分别置于双方的颈脖间或腹部,双方同时发力,尽力向前推顶,谁能越过“界河”,谁就是胜利者。这些竞赛活动,既是游戏,又是体育;既有力量的较量,又有意志的考验。从中可窥见京族人的乐观向上、顽强坚毅的民族性格。

五、京族独弦琴艺术

独弦琴就是京族文化标志之一。中国少数民族京族独具魅力的独弦琴艺术,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独弦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性项目。独弦琴顾名思义只有一根弦,它是以大竹管为琴体,构造简单发音丰满醇厚,音色清澈,优美动听。年5月23日,京族独弦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独弦琴艺术是京族所拥有的传统器乐艺术,主要流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京族聚居区,包括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山心、万尾三个岛屿(俗称“京族三岛”)及其附近的潭吉、竹山、红坎、恒望、米漏等村屯。年以来,京族先民陆续从越南迁到目前的聚居地,在近五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京族虽然受到了汉族、壮族民族文化的影响,但其独弦琴演奏艺术却一直保持着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京族独弦琴艺术主要包括独弦琴制作技艺和独弦琴演奏艺术。京族独弦琴因制作材质不同而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京族独弦琴除了本源的长箱形外,还增添了长条形、龙头形,琴面上像古琴那样标出泛音位置,也有的在琴面上增设木制指板,上嵌16个品位,能快速演奏泛音,丰富了演奏技巧。演奏独弦琴采取坐式和站式两种姿势。演奏时,多将琴横置于桌子、架子或双腿上,或将琴尾置于腿上,琴头放置于地面或架子上,右手持挑棒或竹签弹奏,左手握摇杆,通过推、拉改变弦的张力,改变弦的长度,以获得不同的音高。京族独弦琴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常用的弹奏方法主要有正弹法、反弹法、刮奏、击奏、点奏等。

独弦琴在乡间演奏

独弦琴在传统哈节上演奏

第四章同心同德建设防城港

——防城港市四十年改革发展历程

“滔滔北部湾,腾飞防城港,三岛三湾美,海陆连四方,俯瞰天地茫,看我驰疆场,钢核不寻常,何愁不辉煌。”一首《腾飞防城港》唱响祖国西南边陲明珠——广西防城港市。

是的,无论你从蓝天飞过或是从中国大陆海岸线走过,你也许会不经意的看见北部湾畔有一座美丽而富饶的海港城市——年轻的防城港市。她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在中国西南边陲,熠熠生辉。

她是一座魅力之城,现代之城,海在城里,城在海中。当你在畅游中观赏一群群摩天楼宇时,你会觉得见到了“海市蜃楼”,梦境般的炫丽与诱惑让你流连忘返。是啊,防城港是靠乘上40年的改革春风从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今天的海港大都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国家的好*策成就了这座“海、山、边”魅力焕发的国际海港城市的传奇。

回顾四十年前,沧海桑田,这里却是一个小小渔村。

防城港的过去是防城各族自治县管辖的一个小岛镇港口镇,防城年划给广西管辖,年划归广东管辖。年又划为广西管辖,属钦州地区。年防城各族自治县管辖的港口镇开始建港。可仍然是个民用小港。年防城经受了中越战争炮火连天的洗礼。

年国务院批准防城港与北海市一起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防城港开始萌发生机。年3月,设立地市级建制的防城港区。

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防城港市。防城港从此翻开了历史的新篇。防城港人从此一代接一代为这座城市奋斗不息。

二十五年风雨路程,防城港人一直在打造三张名片: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国际门户城市;世界海洋文化城市。防城港市的快速崛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防城港是一座海湾城市。防城港是我国西南第一大港,防城港市因港而建。当你走进碧海蓝天、鸥鸟翔集的大港口,你会看到万吨巨轮如同钢铁长城般集结于码头泊位,还有辗浪而来又有踏波而去的,一排排巨型起重机繁忙的景象会让你惊叹。

这座港口码头岸线长达8千多米,泊位四十多个,是“大型化、专业化、自动化”码头,其中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55万TEU;这里有全国唯一的硫磷专业码头,每小时卸率高达吨;20万吨级矿石码头两边均能靠船,开创国内“船到船”直装直卸作业先河;年通过能力万吨,5万吨级液化体化工码头结束了广西沿海没有液体化工码头的历史;这里与世界多个国家多个港口业务往来。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出海主门户、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早在年,防城港货物吞吐量就突破万吨,现在已阔步昂首挺进亿吨大港。

大港口撑起大工业,大工业托起海港大都市。智慧的防城港人以时代理念治港建市。“城市因港而建,工业因港而起”是防城港人恒久信念。

回顾起年,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北部湾风生水起、千帆竞发。从那时起,后起之秀的防城港市抢抓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沿海沿边开放优势,扬起工业快速发展的风帆。

至今十一个年头过去,一批又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纷至沓来,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在此落地生根,防城港不仅甩掉了“无产业支撑”的帽子,还实现了工业转型升级新跨越。

据统计,防城港市工业对GDP贡献率不断增大,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年,工业占GDP比重达到49.82%;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5亿元。防城港工业经济发展彰显着蓬勃之势。当前,全市拥有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4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32家。

喜讯不断,在过去的一年,防城港盛隆冶金公司突破了全年生产铁万吨、钢坯万吨、成型材万吨的生产指标,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当年,盛隆冶金公司为广西唯一一家上榜“年中国民营企业强”的民营企业,同时也上榜“年中国企业强”。

防城港港口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带动了临海工业的崛起。同时提出“以工强市”战略,围绕建设现代版临港大工业,初步形成了以钢铁、有色金属、食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六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临港工业体系。同时不断加快园区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实现企业抱团集聚落户园区,助推工业经济产业链循环发展。为此,过去的一年,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值突破千亿元,成为广西北部湾地区三个沿海城市中第一个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园区。同时防城港高新区通过了自治区的核验,升格为自治区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目前,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达16家,入库培育科技企业达19家,有9家企业通过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有6家企业已成功申报获得了自治区级研发中心,有6家企业获认定为自治区产学研一体化企业。另外,有26家企业的29个产品获得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防城港积极推动能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排放减量化、资源消耗节约化,打造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其中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被列为自治区首批循环化改造园区。经开区采用热电联产模式,积极推进中华电力防城港电厂、盛隆冶金等企业余热余压综合利用,统一向园区内用热企业集中供热。年,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获得了首批全国“绿色工厂”的称号,全广西仅有4家获得此称号。昌菱制糖、上上糖业、防城精制糖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获广西“循环经济先进企业”称号。防城港临海工业园区阔步向前迈进。

魅力防城港还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我国西南门户,防城港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位于中国大陆和海岸线的最西南端,与越南山水相连,有5个国家级口岸,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有陆地和海上通道的城市,与越南特区芒街仅一河之隔,“开门见东盟,迈步就出国”是最恰当的表述。

防城港被誉为“中国西南门户,华夏边陲明珠”。有陆地边境线多公里和5个国家级口岸,是我国大陆海岸线南起“北仑口”的重要地理标志。独特的区位优势,使防城港市成为我国西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发展对外贸易、边境贸易、现代物流、跨国边境旅游、对外加工制造等产业的理想之地。近几年来,我国出口东盟各国的货物,每年约六七成是通过防城港出口的。广西进出境约万人次,其中东兴口岸年出入境达万人次,占全区的71%,是继深圳、珠海之后,我国沿海第三大出入境人数最多的口岸。

域内交通发达,已形成了覆盖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除了密集的海运航线,高速公路和铁路直达港口。防城港市已建成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市区与首府南宁市相距多公里,交通便利。防城港市现有公路里程为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公里,一级公路73公里,二级公路公里,三级公路公里,四级(含四级)以下公路公里,公路密度为43.89公里/百平方公里。防城港市有南防铁路、黎钦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联,从防城港沿南防铁路(南宁至防城港)北进南宁,与全国铁路联网,是国内尤其是西南、中南、华南地区便捷的出海出边通道。

防城港作为中国内陆腹地进入中南半岛东盟国家最便捷的海陆门户、大通道、桥头堡,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启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将充分显现。她是一座边境城市,与越南的芒街市一衣带水,相隔不足百米,一座中越友谊大桥使两市形成“跨一步就可以出国”。这里可以成就你一步跨出国门看看。

防城港市海天一线的宽阔海域,阳光沙滩包含大海的魅力;传奇般的十万大山,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和美;中越一衣带水的边境线,异国风情充满传奇。

年轻的防城港市正以她的美丽富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防城港人的智慧和勤劳而魅力四射!

因此,就从昔日的小渔村防城港秉承改革的春风,开始了一座现代大港口大都市的建设。二十五年的沧桑历程是一部辉煌史。

在*和国家不断加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防城港人始终坚持“以港立市”为本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港口物流经济。一路高歌挺进,致力于把港口做大做强。因为防城港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辛勤与智慧,随着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现,防城港建设成为华南西部第一大港。为国家乃至全球的海洋物流作出巨大的贡献。

随着*的十八大、十九大的胜利召开,防城港更是进一步扬帆起航,快速发展。当前,防城港市正深入贯彻落实*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年全国“两会”和自治区第十一次*代会、市第六次*代会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自治区新时代富民兴桂发展部署,充分发挥沿海沿边开放优势,以建设边海经济带为主线,加快推进东兴试验区、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建设,形成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建设美丽海湾城市、中国沿海最具幸福感城市、边海文化名市、生态文明城市,奋力谱写新时代防城港发展新篇章!

近年防城港市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防城港北火车站,高铁的开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步稳健地向现代化迈进;北部湾经济区在不断开发建设,为打造三岛三湾六组团城市发展的新格局,建设百项工程;北部湾海洋公园的建成,那里是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地方;核电站飞速建设,市中心的四大场馆的建设,沿江沿海的河堤、海堤的建设......经济在腾飞,科技在进步,人们幸福感倍增。

人们在享受幸福的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现代科技化越来越体现在建设中,作为一个港城人,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碧海蓝天,防城港市的一张靓丽的蓝色名片。青绿的红树林,湛蓝的大海,洁白的鹭鸟……这就是防城港市海洋生态优势。目前,防城港市依托北仑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打造的“红树林”品牌效应已经见效,成为展现家乡的重要窗口,“防城港生态保护模式”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度评价,并在全球项目中进行推广。可以说,红树林正吸引着大量的外地游客来,游客的增多,带动沿海一带的经济发展。

防城港,她从一个落后的沿海小镇逐渐发展成今天如此的模样,是在*和*府的英明领导下,改革成就了她的名片......作为防城港人,守护好这片美丽的海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防城港市会像苍鹫一样腾飞于云端之上,展翅翱翔,“何愁不辉煌”!腾飞有你,防城港!

收集整理:林晓霞胡安武

编辑:颜雄奇

审稿:古蓉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土校本教材可爱的防城港瑶族和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