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厚远兄介绍广宁星爷这位资深玩家给我认识。星爷知道的故事,比我在广宁博物馆加广宁文化馆看到的还要多得多。这天星爷驱车出县城跑了几十里路,包括颇长的一段山路,带我来看这座保存完整的粤中客家古屋。
福善里
.10.14
广宁县江屯镇三宅村
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风格的客家古屋,布局与见过的围屋不同却比较接近某些广府古建筑,譬如在省城广州中心被保存完好的庐江书院。
这古宅内不见人影,也看不到有人居住的痕迹,但帖了没多久的对联告诉我,不久前村民在此摆过婚宴。
我上网没找到相关介绍,在入口处有一幅村史简介:
广宁县江屯镇三宅(福善里)村、村史简介
三宅村全部族人江姓客家人,是北市江姓第四代江广昌公后人,世居客家锅耳屋。江氏由山东代到江西省南康,9代后迁居福建宁北,8代后迁居广东惠州长宁(今韶关市新丰县),经过10代迁居至广宁县北市镇江咀村,到北市第四代江广昌公。广昌公一生勤俭朴素,生有七子。他带领七子分别在赤坑、北市、江屯一带开山造林,靠耕田和放运木材起家。经梅州地理师铁尺王指点南至三公里江屯北至北市路段的一处宝地落户修建成客家大屋福善里,此地来龙由地名岗咀山峰来龙,此地丁财两旺,富贵双全,人丁大发,被誉为群山环抱、蟹钳双峰、昭堂畅聚、钟灵毓秀、尊严庄重之格,论为一风水宝地。此地最早主人是广昌公第三子昆检公(十五世昆检公)携家人到福善里安居创业,所以取名“三宅”村。昆检公生有四个儿子,三个儿子住在三宅(名字为以正、以平、以朝),一个儿子(名字为以安)出嗣五宅(北市镇)。根据记载此座锅耳大屋始建于道光十二年(年)八月,道光二十三年(年)十一月落成,建筑面积多平方米,所用材料花岗岩石块、石板、石柱共计多立方米,青砖地砖万块左右。当地无石原料,由于当时运输落后,交通不便,全部原料是靠人工从外地担抬得来。所以全部的花岗岩石石块是经现在义和乌石岗、潭布木古村猪坑等地运来,每块石经过人工磨凿而成,所用石灰全部是清远石潭靠人工担运到此,所以开工建造到完工入伙总共用了十年时间。当时进住三宅时是几十人,经过几代后,人丁繁盛,到现在本村人口有多人。根据祖训江姓族人每年大年初一都有煮粥吃的传统,寓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勤俭持家。为了纪念祖先,我们七房兄弟每年都举行春秋二祭。本村还在年初一上午九时全村男女老少人人穿新衣服集中祠堂,派利市,带各种糍果精品、宰家禽等供品拜祭,敲锣打鼓舞起雄狮一起拜祭祖先,十分热闹。在清明时各房兄弟经各地回到老家拜祭祖先,特别是秋祭更为隆重,每年九月初六日由本村兄弟贴起红联,各地兄弟纷纷由北市、三宅、石坑等地回来敲锣打鼓舞起雄狮一起拜祭祖先,族人抬着金猪,由最老辈分的族长宣读祭文,族人按辈分分批祭祖,进行奠酒、烧香、鸣炮等,祭祖期间请八音、醒狮举行堂会,非常热闹。
村落多年来,历经沧桑,在清代时期曾被土匪抢劫,但由于村庄设计防御非常牢固,围墙房屋,炮台整体合一,八间大屋中间三大厅可上下连通炮台。四周房屋布满炮眼(窗眼)对自卫同反击起到很大作用,所以贼人基本无法进入。解放后村的左边三间炮楼被分给外村外姓人住,后来拆楼移居;还有三间书房同样被损毁,炮楼、书房的模样至今无法重建。到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某些人以“破四旧”对我村祠堂神楼强行拆去。至年我姓兄弟商议集资将此建筑复原,并自动捐资,东张西凑才凑得一些款项,再次将神楼建筑恢复现在的状态,但是炮楼始终无法复原。
本村落自进驻至今,经历余年,10代人,从开始的几十人到现在多人,也产生了很多名人学子。现本村的人口已离开青砖锅耳古建筑居住,各家各户已移居于村左右两边建起了楼房。虽然客家大屋多年来经历过时代洗礼但还保留完整古老的客家大屋的风貌;近年来村庄的周边设施也得到了本村兄弟姐妹与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此我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大连三宅村福善里年12月30日
再次多谢星爷、厚远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