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今日广宁广宁各镇来历,看看有没有你家
TUhjnbcbe - 2020/12/20 19:47:00
白癜风现在能治好吗         http://m.39.net/pf/bdfyy/

肇庆每个地方的名字总有它最初的模样,或许不说你不知道下瑶以前是烧制盆盆瓦瓦发家的;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变成封开的一个镇了;种花生成行成市的镇,直接改名叫“花生”?这些有趣的肇庆地方,有没有你家啊!

PS:此文根据地名志编辑,某些地方所属县市区与现在的情况有变化,请知悉。

广宁县南街镇

明嘉靖三十八年()建县时,因为治所南门前一段街道是当时繁华街道,人称“南街”,后俗成县城名。

古水镇

清朝的时候属于顾溪铺,北宋康定元年()宋仁宗派兵平定今古水流域之乱,“顾溪而守”,镇驻顾水埠。清道光十五年()后,因方言“顾”、“古”同音而写作古水圩。镇因圩名。

图:广宁爆龙

双下

明初建村,因地理位置处于永固河(古称泷水)峡谷的下游,故名泷下。“泷”与“双”同音,俗成双下。

垌头

清初建村,因处于山谷口田垌旁边,故名。

木格镇

明成化年间(—)始建木屋店铺,经营杂货、药材等,故名木格铺,明末形成木格圩,后来镇因圩名。

*竹塘

因村在狭长山谷,四周山岭都种满了*色小篱竹,故名。

五和镇

五和圩是5个片村的总称,取“五地结体,和衷共济”之的意思。年形成五和圩。镇因圩名。

横山镇

清末,驻地附近有一个东西向的山岗,得名横山圩。镇因圩名。

厚溪

因背靠青山,前临绥江,故名。古越语音“厚”为“看”意,“厚溪”即看到溪流(即近溪流)的村落。

大崀头

(Làngtóu)村后面是山岗和梯田,村座落在山脚田崀的前面,故名。

宾亨镇

古称“崩坑”,因河堤经常崩塌而得名。明初形成圩集,以其方言近音改名宾坑圩、宾亨圩。镇因圩名。

图:宝锭山景区

永泰

村里原来有一座很灵验的古建筑永丰寺,村民祈求“国泰民安,万物康宁”,干脆也将村名改为永泰。

妙村

又名新招村、庙村,《广东通志》记载:该地是古县新招城邑,县治所在地。南北朝时名新招村。明初在村西边建设顾江祖庙,从而改称庙村,因音近又称妙村。

赤坑镇

清中叶,形成赤坑圩,位处山高林密的地方,河水温度较低。广宁方言称“冷”为“赤”,故赤坑即“冷水坑”之意。镇因圩名。

花山

传说这里有一座山,四季百花竞放,称为花山。明嘉靖三十八年(),曾在这里设兵营驻守,名花山营。

北市镇

因在扶溪河的北岸得名,驻地明末形成北市圩,镇名从之。

坑口镇

古水河贯穿全境。清初,驻地原称马鸟圩,因处马鸟垌而得名。民国初,圩移至马鸟圩对岸的坑垌口,名坑口圩。镇因圩名。

上林

又名尚林,清康熙二十五年()建村。因山多田少,村民偏重林业,视林木为命脉,因此称尚林村,简称上林。

联和镇

清道光年间(—)为广宁永义铺南遥甲之地,民国元年()属杨德乡。年3月,珠江游击队雄狮大队在此成立联和乡*府,取义于“联合战斗,建立和平”。镇以驻地名。

竹山岗

因村后的山岗上长满青竹,故名。

江屯镇

最初的名字是岗屯,清末,因江姓居民较多,改名江屯圩。镇因圩名。

义和

很久以前因山地与邻村争执,后来解决和好了,故名利和,后来俗称成义和。

江合

在相邻的7个小山岗下形成7个聚落,称七星岗。清道光初,7个小村连成一片,改名岗合。因方言“岗”与“江”同音,就写作江合。

潭布镇

镇驻地明初叫作*屯圩,又因圩北边有潭圃山,清代改名潭圃圩,后俗成潭布圩。镇因圩名。

平岗

因地处平坦坡地,故名坪岗,后俗成平岗。

下垌

因为座落在木古河下游田垌中,故名。

石涧镇

原名石案街市,后因街市东面有一条石涧河,其上游有“涧泉飞瀑”的自然美景,故改石涧圩。镇因圩名。

排沙镇

驻地清嘉庆二十四年()形成排沙圩,座落在扶罗河冲积沙洲上得名,镇名从之。

枫树坪

因村后有大片的枫香树,故名。

春水

明初已成商业埠头,因处春水河口而得名,也称水口。

蚌溪

明万历初建村,因有小溪流过,且盛产河蚌,故名。

图:竹海大观园

东乡镇

建国初设城关区,*府设在关帝庙。年9月与南街镇合并成立红星公社。年改设东乡镇。镇人民*府驻南街中华东路,因镇内有东乡村得名。

东乡

明嘉靖年间(—),县官根据风水先生的意思将南街水与绥江汇合处改称“东乡”,附会“水向东流”之意。原称东乡埠。

洲仔镇

驻地洲仔街因建在金场河岸一个小沙洲上而得名。镇名从之。

大洲

村座落在一片沙洲之上,故名。

罗塘

村建于山间小盆地,原名箩塘坪。后简作罗塘。

端州区天宁路

南起西江北岸的17码头,北至端州路,正东路口以南原来叫水街,现在就是天宁南路;正东路以北称为天宁北路。

江滨路

东起阅江楼广场,西止西江路南端的肇庆渡口。因为是沿西江北岸东西走向,故名。

城中路

东接正东路,西跨城墙同正西路相连。因在古肇庆城中部得名。

岩前

因为在风景优美的七星岩景区前面而得名。

图:何异能

建设路

东起*岗圩,西到龟顶山。这是以前肇庆市工业集中的路段之一,故名。

端州路

东起蓝塘村,西至二桂水库。分端州一至八路。年命名,因肇庆市隋代是端州城得名。

景山岗

因处七星岩与崇禧塔之间,景色秀美,故名。

出头

星湖西南畔的塞头岗上,因村边的塞头岗得名塞头,是堵塞水流的意思,后来俗称出头。

睦岗镇

宋末元初,村民在这个平坦的岗地上建立村庄,周边的林木繁茂,因为“木”谐音“睦”,所以就叫作睦岗。民国时形成睦岗圩,年建镇延用这个名字。

下瑶

相传,村民的宋代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开了一间窑坊烧制缸瓦。后来发展规模扩大之后,有南、北窑之分。这条村为下窑(即北窑),后来以“窑”之谐音“瑶”取代,名下瑶。

大洲

始建于宋,在古肇庆时候,这个地方被为两方水流水夹在中间,就像水中的土地,又称夏村。

白沙

始建于宋代,地上有许多白色细沙,历史上更是有“白沙夜月”的美景。

图:龙母庙广荫圣旨牌坊

兰龙

始建于明代,古名烂垄村,以此地的地形命名。后以方言谐音转称兰龙。

头村

原称是郡岗村,但年与格布、岗边、下龙塘、上*岗合成下三村生产大队,队部设在这里,就改称为头村。

棠下

因为地处西江平原,树林茂密,会集“棠棣之花”、“甘棠之下”的美意,取名棠下。

*岗镇

驻地处*岗山丘得名。清代形成*岗圩。镇因圩名。年建*岗镇。

白石

因为村里的白石雕工艺非常驰名,所以村干脆也叫白石。

图:许庆彬白石舞火龙

沙湖

因地处西江平原上,有古河道遗留的沙坝、湖泊,故名。

厚岗

因有土岗在村后,故名后岗,俗称厚岗。清康熙四十年()飞鹅潭堤裂,知县景日岭让民工移网筑堤,村后土岗夷为平地。

蓝塘

最初为蓝氏定居的地方得名。“塘”为“地方”意。

石牌

始建于唐代,原称“十姓巷”。传说为“一排两帆”之地,以村背后石山为“帆”,村落所在地称“排”,故名“石排”,后俗称石牌。

稔塘

明初建村,以祈求丰稔而名稔塘。

鼎湖鼎湖山

广东通志称“顶湖”,旧志记载“上有湖,四时不竭”,庆云寺记“绝顶有湖”,因名为“顶湖山”。后传说*帝曾在此铸鼎并乘龙飞升,又因“顶”、“鼎”同音,明正统五至八年(年至年)高要县令黎近作《鼎湖樵唱》把“顶湖”写作“鼎湖”,陈白沙也有“篙师欲进鼎湖船”诗句,之后渐称“鼎湖山”。另一说是湖四周山峰形状如倒放大鼎的足,故称鼎湖山。

图:欧彩焕,鼎湖山景区

罗隐

在今坑口南面。西江堤围侧有一涌,名罗隐涌,涌边有一村,名罗隐村。传说古代有一个“济公式”的人物罗隐,生于宁塘水口,后人便以人名作地名,称他住的村子叫“罗隐村”,宁塘水也改称“罗隐涌”。

迪村

迪村在鼎湖山下,据说鼎湖山为佛教第十七福地,“迪”有至、到的意思,明至清初先后有吴姓、成姓、李姓人迁居至此,取“已到福地”之意,命其村名为“迪村”。

大蕉园村

简称蕉园村,明洪武五年(年),端州明直里人梁宗道携妻儿到此居住,后子孙繁衍,为溯宗源,取宗道之父(梁迪)名为村名,称上迪村,后由于村民在村前屋后广种蕉树,改称“大蕉园村”。

苏村

清咸丰四年(年)前已建村,因村中居民有苏、冯、谭多姓,以苏姓居民为最多,故名“苏村”。

广利

宋至道二年(年),修筑羚羊峡下最早的堤围——榄江堤,使区域内成为鱼米之乡和商旅往来之地,因“地广物阜、财利亨通”之意而取名“广利”。

砚洲岛

原名东洲沙,在西江广利段河漕中。传说包公任满离肇,船出羚羊峡口,包公抛掉下属代收乡绅所赠的端砚,化为沙洲,故名为“砚洲岛”。砚洲岛下游另有一岛,传说是包砚*布所化,故名为“*布沙岛”。

图:鼎湖上素

长利

宋末元初苏姓人来定居,命村名“长利村”,取寓“长久吉利”之意。

榄水

清道光十年建村。因地临江边,站在屋顶即可全览西江,故名“览水”,后取“览、榄”同音,改称“榄水”。

榄冈

据村内陈姓族谱载:因村南有河,河中有岗,岗有一高大榄树,是风水树,故命村名为“榄冈”。

塘口

宋末元初建村,原名许湾心,有梁、*、薛、甘等姓居民。据说村前原有一小水塘,形似口,梁姓第五代孙梁庆远把村名改称“塘口村”。

凤凰

镇名,原为广利镇九坑片辖区。境内原有凤凰圩,因年建九坑河水库而被淹没。年从广利镇析出建置,以“凤凰”名镇,一为纪念凤凰圩,二是希望当地社会经济如凤凰腾飞。

九龙湖

位于鼎湖山东侧,凤凰镇境内。传说鼎湖山上老龙潭龙王的九位龙子,为了给延误了回天庭的观音娘娘找藉口而作法下雨,水满九条坑,坑水积集成为一大湖,因名“九龙湖”。

同古

村东有山形似铜鼓而命村名,后简写为“同古”。

良田

旧称良口,壮语“良”指平地,“口”指一角,“良口”即村落建于平地之一隅,后改叫“良田口”又简为“良田”。

南寮

地处凤凰镇东北,清乾隆中期客家人在此建村,初名“蓝湖”,以盛产蓝靛而得名。后因“蓝”与“南”土音相近,当地村落称“寮”,故改称“南寮”。

烂柯山

位于沙浦镇西南。据南北朝时南齐祖冲之《述异记》载:信安郡石室中,晋时樵者王质,逢二童子奕棋。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置斧于座而观。童子曰:“汝斧柯烂矣。”后人于是把王质观棋之山称“烂柯山”或“腐柯山”。

沙浦

地属西江下游冲积平原,临近西江。古时是一片水边沙草洼地,浦的意思就是水边地,居民便将其命名为“沙浦”。

桃溪

南宋时建村,因村后烂柯山麓有桃花岩和桃山寺,春天桃花烂漫,溪水潺潺,故取名“桃溪”。

杨梅

因村背靠山,昔时多种杨桃、青梅、仁面等果树,故名“杨梅”。

羚羊峡

原名肇庆峡,峡北有羚羊山(曾称高峡山、龙门山、灵羊山)。年定名“羚羊山”。传说有一仙人,赶了6只羊去广州,路过此地,其中一只羊见此地风光秀美不愿离去,留下来后化成山,故名灵羊山。唐代,山南北皆为峡,合称“双洋峡”。南峡为“零洋峡”,“洋”与“羊”同音,改称“零羊峡”。唐宝历元年(年)李绅《游石室记》写作“羚羊峡”,后世沿用。

图:徐晓东

莲花

镇名,原属永安镇辖区。年从永安析出建置。因新社区所在地旧名莲塘桃花心,取“莲”和“花”二字为镇名,寓美好之意。

葫芦山

传说为仙人铁拐李喝醉酒,他的葫芦被大风吹走后落在下莲塘迳囗,化为一座山,因名此山为“葫芦山”。

蔗村

开村者宋代李朝来居此地,谦称“借”村,意即借别人的地方开村,因“借”字不雅,改作“蔗村”。

布基

原土名白鹤洲。后堪舆大师赖布衣经过此地,察看风水,卜测未来,认定此地一定会人文兴盛。村民以为赖布衣卜测灵验,遂改村名为“布基”以纪念赖布衣,并取“奠定基础”之意。

古遗

元末明初建村,原村名不详;因村中祠堂有对联:“庙貌东山古,家风吉水遗”,后取上下联尾字而得名。

莲塘

该村始建于明代,居民以村庄所在地低洼,四周土丘、池塘分布如莲藕长于塘中,遂取村名为“莲塘”。

曹王

清乾隆三十三年(年)建村,初名旺财村,后因人丁繁衍,热闹嘈杂,改“财”为“曹”,“旺”则简写为“王”,是为“曹王”。

罗布

清顺治七年(年),伦姓居民从新围迁来定居开村,壮语“罗”指山冲,“布”原作“”,指渡口,意即近山渡口附近村落。

永安

相传清初有一次洪水泛滥,大批饥民流落于此,适逢一只粮船经过,船主将全船粮食分给灾民。此事传到朝庭,皇帝非常感动,传旨赐封粮船船主为“济民公”,分粮之地为“永安”,后来这里建起圩场,称“永安圩”。

贝水

地近西江北岸,背离江面,是为“背水”。清顺治年间形成的的贝水圩,圩市交易讲究货币财贝,“背”、“贝”同音,故渐称名为“贝水”。

横槎

此地原为河边小岛,常罹水患,居民以树枝为材料修堤拦水,水退后满地树杈,故取村名为“横杈”。此地又历为永安沙浦横渡渡口,“槎”“杈”同音,于是改作“横槎”。

甫草

宋咸淳年间建村时称“宝草”,后取“大片草泽上的村落”(“甫”的意思是大之意),而改村名为“甫草”。

夏江

元末明初吴姓居民从南海县水藤村来此建村时,因村坐落于山岗下,山上树木葱郁,望之蔚然如夏日高长的芃芃绿装,故命村名“夏岗”,后改夏江。

高要区南岸

因为在西江的南边的岸上,所以就简称南岸啦。清咸丰五年()建圩镇,民国26年()称南岸乡。年高要水上公社与新桥公社的南岸大队合并建南岸镇。年南岸街道办事处成立并举行挂牌仪式。

回龙镇

传说古时在黎槎村附近有座朝龙庙,宋隆水在庙前流过,当地群众为了不让“龙”过去,在附近的通龙庙对面山岗上建社坛,叫金星社,象征把“龙”截回来。从此就有了回龙这一名字。清末称回龙堡,后形成回龙圩。

图:八卦建筑构造的岭南古老村落,黎槎村

刘村

因昔为刘氏民居,故名。

蚬岗镇

这里原是一条江,先人称为“蚬江”。后来这个“蚬”越长越大,蚬身显露出水面,变成一个大岗,后人称为“蚬岗”。

龙山

因为村在龙山这座山的位置上,故名,也有吉祥的意思。

南村

因在蚬岗的南边得名。

莲塘镇

位于镇中心有一座神符山,状如猎猎幡旗,形似吕洞宾手中的三角“神符”,更似莲藕,神秘莫测,是当地人心中的砥柱。清朝初期,先人将这个地方命名为莲塘。

伍村

元代建村,因村民姓伍,故名。

荔枝村

明代有几户梁姓村民由原住地迁居坳边,村民觉有分枝,是好兆头,故名荔枝村。

大湾镇

这地清代称之为冠盖乡,分大湾、都幕、都系、山坳、马安五座都城。后来马安划给了新桥镇,冠盖乡就改名为大湾乡。镇因乡名。

图:上清湾教堂

窦头圩

清初窦头圩处在大湾围主河冲的排水窦顶,故名。现已迁离窦顶西南米处,仍称窦头圩。

大田

相传因处大田朗土地,故名。

高第

相传因*博成风,村曾被称*曳(“曳”意为“坏”)。村民后来戒*勤耕,培养后人,出了举人、秀才,故改名高第。

蛟塘镇

镇因蛟塘村得名。相传南宋时期,有一天有一个大官巡游来到这个地方,大为赞叹这个地方是一个“玉龙抱珠”的风水宝地。来了之后一点都不想走,然后就定居在这里了。更因为水塘环绕四周,有“藏蛟龙之地”的寓意,镇因此故名。

沙坪圩

清乾隆年间(—)建圩。原为一块平坦沙质草坪,故名。

活道镇

那时此地处于高明与三埠的交通要道上,贸易上的货运主要是靠人力肩挑步行运送。不少人长途拨涉后,步行至此,因劳累致死,因此那时又名饿殍店。建国后改称活道圩。镇因圩名。

水南镇

清同治年间(—)原称河口圩,因此地位于大径河与一小支流汇合处,后来为了区分三水县河口镇,改名水南圩。取大径河自此向南流的意思。镇因圩名。民国时称平南乡。年成立水南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洲村

因村边原有不少鱼塘,聚落几乎被水包围,故名。

乐城镇

古时,曾经是乐城县治。清乾隆五十年()形成乐城圩。镇因圩名。年成立乐城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伍村

明万历年间(—)建村。首先由陶、李、孔、林、苗5姓人家到此定居,故取名伍村。

河社

因村前有一条小河,村西南角有社坛,故名。

银村

初名艮村,取自“八卦”“艮”位,故名。后俗成银村,喻富庶之地。

金渡镇

因该镇位于金利渡口附近。故简称金渡。年从白土区分出金渡乡,年成立金渡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水边

因村中有宋隆河一支流通过,常受水浸,故名。

腰岗

为镇内最大自然村。因处两小山岗之间腰处,故名。

小湘镇

在县境中部偏西。因有小湘坑得名。年上围、小湘等4乡合并称湘洞乡,年改称小湘乡,年成立小湘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上围

建国前称矮洞,因地处低洼洞田得名。年修筑堤围,因其居西江南岸3个自然村的上游,故名。

稔田

因周围山稔树普遍而得名。

白诸镇

古时为白诸都城。民国时由白诸、靖安、杨梅合并为三堡乡。年设白诸乡,年成立白诸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图:胡兴华,中西合璧的碉楼,布院利贞堂

布院

清代设置为布院都,村名沿袭旧命。

石霞

因村后有嶙峋畸形石山,“石山”方言谐音“石霞”,故名。

湾头

因处新兴江湾流岸边得名。

河台镇

圩集原来的地址是位于现在的米外的河平洞。后来因为山洪暴发,所有商店毁于一旦。商人就在现在的地址上建造商店形成集市,河台圩是将河水“抬”起来意思。镇因圩名。年成立河台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罗建

聚落呈箩状,故名。

罗闪

明末清初,村民从新兴大瑞迁来,初称新围,又名新寨。后沿用此处古地名罗闪。

金利镇

金利在宋代是一座都城的名字。相传,最初定居此地有姓金和姓利两户人家,因为这样就命名为金利。明天启二年()建金洲塔。后形成金利圩。镇因圩名。年成立金利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白塔

原村全为白姓,故名。后白氏他迁,后来者建村于白塔村毗邻,名雁塔。日久又改称古名白塔。

*屯

明代建村,因曾驻扎*队,故名。

茅岗

因古时该村附近山岗上长满茅草而得名。

罗竹

在古越语中“罗”为山涌之意。“罗竹”即长满竹子的山涌。

白土镇

祖先原来的驻住地附近有高街、高市街。清初时,因战争圩迁现在的地址,又因为这里附近地下大部分是白色粘土,故改名为白土圩。年成立白土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宋隆小镇

冷水

因村前有大池塘,水特别清冷,故名。

沿塱

村前涌外自北而南有蛤咀塱、*磋塱和站马塱,聚落沿塱边分布,故名。

思福

由思福圩、横江和长坑组成。思福圩居其他两村之间,习惯统称思福。古越语中,思是村寨,思福即“幸福村寨”之意。

雅瑶

曾称双狮、双象。后因每年夏季洪水高涨,大水环绕全村,形似瑶池,故改名雅瑶。

新桥镇

最初的集市是建于明永乐三年(),那时称之为锦市。赶集人都要赤脚度过一条小溪才能到达集市。永乐八年,建新石板桥,此后人们渐渐向新桥附近摆卖圩集,因此改名为新桥圩。镇因圩名。年设新桥乡,年成立新桥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广塘

原村侧有鱼塘名鄱塘,后俗成广塘。

布塘

村前有鱼塘得名。

禄步镇

明代,设置禄步巡司在禄步都城的禄步寨。清初在该都的下村水口形成圩集,古越语“禄”、“六”同音,意为“山地”。又粤语俗称水津为水步,即渡口。禄步为背山靠水之地。即今禄步圩。镇因圩名。年成立禄步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北根

因在禄步圩北,平原与山地的交接处,故名。

平水

因处大径河边,常被水浸,故名。

白土

原名佰土,这是一个村的名字。民国时*府有笔救济款物拨到高要白土镇。因音近,错拨到禄步佰土,被村中乡绅冒领,恐日后查究,便把佰土改为白土,沿用至今。

四会下茆镇

在县境中部。镇因圩名。年设下茆乡,年成立公社,年改下茆区,年建镇。

楼脚村

相传陈氏友德祖于明代中叶,从三桂山脚迁至这里建村定居。当时这里原建有一座更鼓楼,房屋就建在鼓楼下角,起名楼角村。后来人口增多,建屋遍及鼓楼周围,于是改名楼脚村。

图:六祖寺

蒲洞村

相传古代一群姓林的人家,从福建莆田县迁到这里建村定居,为了不忘故乡,便起名为蒲洞村。

马陂村

此地有土崩岗、地台岗、沙塘岗、鹤田岗、利坑岗5个形似骏马的山岗,五岗之间有一条小溪,前人称为“五马归槽”。因这里的村庄都建在山坡上,古文“坡”字通作“陂”,于是叫马陂。

江谷镇

古代有康谷村在这里,后人谐音改称为江谷,并形成集市,故名。镇因圩名。明代形成江谷圩,清光绪《四会县志》:“秦汉时属四会县,曾为化穆县治”。镇因圩名。

田心

在四会县城北21公里,四清公社西侧。属江谷镇。因地方在田垌的中心,故名。

*田镇

相传古代管辖此地的首领姓*,这一带的田都属于该首领所有,统称为姓*的田,得名*田。后来形成集市而称*田圩。镇因圩名。

年设*田乡,年立*田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万洞

这里原是一片开阔河谷冲积地,土壤肥沃。清代有一文人,曾为此地在白石咀(绥江边一土名)立一碑,刻有“鸦飞不过万田洞,蛤乸三年跳不返”字样,称喻田塱广阔。后人则称此地为万洞,村庄亦随地名。

江头

因村在土墩之间,最初的名称岗墩头,简称岗头。又因为在绥江之滨,方言谐音成江头。

图:四会玉器

石狗镇

镇驻地石狗圩在绥江下游河岸,因为有像狗形状的巨石而得名。

年设大狗乡,年成立石狗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金坑村

古时此地小溪有金砂,外地人纷纷到来淘金,人们称这条小溪为金坑。有些人在溪边建房,逐步形成村落,村名亦由此而得。

大沙镇

镇驻地大沙圩原来在青岐涌西南的大沙滩上,故名。年迁入现在的镇驻地,仍名大沙。镇以驻地为名。

年成立大沙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马房村

清顺治初年(),平南王尚可喜南征时,在南津口(绥江出口与北江汇流处)旁边搭建盖圈马房,那时的人就俗称这里为马房。后来因这个地方适宜渔、农、牧业的生产,人们逐渐在此定居,称马房村。

陈冲村

因古时候村口前有一条旧河涌而得名。“旧”在文言文中的雅称是“陈”,故名陈涌,现在写作陈冲。

岗美

原名岗尾。在四会县城东南12公里。属大沙镇。因座落在龙头岗尾部,故名岗尾。年前后,雅称岗美。

迳口镇

镇区清乾隆四年()牛皮加工业很旺盛,因此最初的名字是牛皮市,后来因在石人迳的出口,改称迳口圩。镇以驻地名。

罗源镇

镇区年只有一家私营的“正和咸杂铺”,称正和。清代曾经改名为罗源铺,地方又因此改为罗源圩。年成立罗源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石寨村

村背靠险峻的石山,村前筑有一道宽两米、高三米的围绕整条村子的石围墙,并有寨门,因而得名。村寨又似一座城池,故又称石城。据清光绪《四会县志》及《江氏族谱》载,在石寨开基的始祖叫江晦岩,是南宋末年驸马江日新的第四代后裔,于明代从四会镇高观街迁居到这里来,后称该村为石寨。

铁坑

因古时候村边一条小溪蕴藏有铁矿,常有铁锈水流出,故名。

威整镇

镇区清嘉庆二年()建立圩市,初名隆庆市,又名鹅涌新圩。后来因为地处威整河畔,改名威整圩。镇因圩名。

大洲村

位于该镇小盆地的中心。据《陈氏族谱》载,明朝末期,该村始祖朝乐公从阳山七拱大岩迁至鹿布村,康熙六年()再迁至大洲村。当时大洲是一片冲积沙洲,长满芒草。后人逐步开发成良田,并建村定居,因此地平坦开阔,面积较大,故定名为大洲村。

甜竹坑

传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因村背有一条小坑,两旁长满翠竹,竹笋爽脆清甜,故名。

地豆镇

历来因为当地农民利用大部分旱坡地种植花生(俗称地豆),产量较高,每年收成后,定每旬一、四、七日为圩期上市,故得名地豆市(后改称圩)。镇因圩名。

狮岭村

据《吴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始祖吴宗贵,因为逃避战乱,携带妻儿,从北方南迁,路过此地,见山形好像一只想发威的雄狮盘踞在这里,认为这里的地形风水非常好,就在这里定居,并定名为狮岭村。

水车村

这里水源贫乏,历来苦旱,农田不能自流灌溉,只有常年安装龙骨式水车提水抗旱,因此村旁、田间装置的水车到处可见,故名。

塔崀村

因为有荷赖塔在村的旁边而得名。按照清康熙二十七年()《四会县志》记载为神仙建造,其实并不是。塔在60年代末,建成后因为受到雷击和风雨的损坏侵蚀导致只剩下了半边。但是半边塔依然矗立多年,也可见古代建筑技艺之精巧。

德庆德城镇

南宋绍兴元年()为德庆府治,民国曾称三厢乡,民国35年改新民镇,年又改庆城镇,年成立德城公社,年建德城镇。

图:竹篙粉

登云

明永乐八年()建登云亭。清康熙二十九年()在登云亭旁边建立村庄,故名。

大桥

建于明正统十一年()。最初的名字是大冲沙,因为在大涌河岸沙滩上而得名。清顺治十六年()在村西南建起石拱大桥,因此改名为大桥。

悦城镇

唐天宝元年()为悦城县治。清代名水口圩,因在悦城河与西江汇合口的位置而得名。宣统三年()后称太平镇,后恢复名字悦城圩。年成立悦城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南山

因在罗洪垌正南面的麒麟山麓上,故名南山。

九市镇

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因同乡人李九功在这里设立店铺,这个地方渐渐成为了一个集市,称为九功圩。

清康熙十七年()九功圩改名九官圩。年改称九市圩。年成立九市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留村圩

最初因为地势低洼,经常一下暴雨就会水浸街,于是就叫涝村。明嘉靖三年(),商店逐渐增多变成圩集,称涝村圩。后又因为是粮食市场,称为盘谷市。清末,因为“涝”与“留”是谐音,改留村圩。

扶号

传说从前有钟先生去服兵役,回来后,听闻他的妻子已经去世。嚎啕大哭。故名夫号村。清雍正二年()以“夫”的近似音“扶”代替,改名扶号。

凤村镇

元元贞年间(—)在凤村寨旁建凤村圩。镇因圩名。年设凤村乡,年成立凤村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图:盘龙峡

大村

明成化年间(—)建村,俗称大村。

禄村

因村后面的山丘好似鹿一样,最初命名鹿村。因“禄”与“鹿”同音,后来改名禄村。

播植镇

清咸丰八年()在播植村的旁边建立圩镇,故名播植埠。民国2年()改名播植圩。镇因圩名。年成立播植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沙村

因村边有一片由河流堆积的大沙滩,故名。隋代曾设沙村司,并有集市。

桃村

村边多桃树得名。

莫村镇

清同治八年()太尉莫国光平定动乱有功劳,,在旧圩(盐埠街)西侧的山岗上建造太尉庙,之后改名为莫村。镇因圩名。年成立莫村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古楼

建立于北宋。村的东、南、西、北各有一道门,西门还建造了一座城楼,故名。

高良镇

明洪武年间(—)在长条状山梁的末端建立圩镇,于是就叫做高良圩。镇因圩名。年设高良乡。年成立高良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旺埠

地方在平田、旺恙、云利三条小河的交汇处,是沿河各地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因此得名埠域头,简称旺埠。

罗阳

最初的名字是附山村。后来,罗姓和阳姓人迁移到这里安居,就改称为罗阳。

马圩镇

以前很多*麻、白麻的交易是在这里进行的,就叫麻圩。清咸丰四年()建有兵马庙,之后渐渐兴旺起来,就改名为马圩。镇因圩名。年设马圩乡,年改马圩区,年建镇。

古垒

元初建村。此地原来是一座古城,有六道门,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四周,故名古垒。

罗横

因坐落在罗横涌,故名。

官圩镇

清同治年间(—)驻地形成圩场,因为与新安市相隔一条河,遥遥相望,故名观圩。清光绪二年(),两圩为争夺中心圩场打官司,结果观圩胜诉。于是观圩改名官圩。

金林

初建于现址对面的鸡头岗,故名鸡头村。后来。因为讹传东北大雾山中有金笋,河流下游有金砂矿,南有森林,于是迁移到今天的地址上并改称金林。

图:金林水乡

新圩镇

位于西江下游北岸,原名斑鸠地。清乾隆十五年()村里的人在这里设立店铺,逐渐形成了新集市,名新圩。镇因圩名。年设新圩乡,年成立新圩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丽岸

建于清康熙五十年(),有甘丽的人迁到河岸生活,故名丽岸。

中垌

明永乐十四年()严、陆、覃,三姓相继迁来置居,因为村建立在田垌之中,故名。

永丰镇

年在永丰朗土建立圩市,名新圩,后改称永丰圩。镇因圩名。

古蓬

南宋嘉定二年()陈姓迁来定居。因为环境优美好似仙景一般,就命名“蓬莱”,后来为了纪念祖先,就俗称古蓬。

武垄镇

清末时期有水声圩市,年商户迁建到宝金岗,改名宝金圩。年设武垄乡。年成立武垄公社,年改区,年建乡。

垌心

因为村在田垌的中心。

双象

因为村后面有两座小山,形似一对大象,故名。

图:许庆彬

回龙镇

命名:因乡驻地在回龙村旁边,故名。年成立回龙公社,年因与高要县回龙公社同名而改名新龙公社。年又改回龙区,年设乡。

宾村

最先来这里定居的是姓宾的人,所以就叫宾村。

怀集县怀城镇

古名银屯乡,南朝宋元嘉十三年()置怀集县治此,故名。年成立怀城公社,年改附城区,年建怀城镇。

怀高

因处怀城边小丘上,地势较高,洪水通常只浸村边最低处,故名。

图:世外桃源

连麦镇

镇驻地年建连麦圩,取连西、连东、麦乌3名首字,故名。年成立连麦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中洲镇

镇驻地中洲圩处三联水和李岗坑诸河中间,如水中之洲,故名。

李岗

含4个自然村。因村民李姓居多,故名。

桥头镇

驻地桥头圩处一石拱桥东头得名,镇名从之。年成立桥头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徐闲

村民徐、闲两姓居多,故名。

诗洞镇

相传镇驻地诗洞圩历有吟诗作对的习惯,故名。南朝宋属永固县,民国初分永诗、又诗、诗洞3堡。年成立诗洞公社,年9月改区,年建镇。

万安寨

清乾隆四十年()有一富翁为保安宁,在寨中心建方角四层大楼,设有东西南北门。村名源此。

琴合

因村民顺山坡建房,山与房屋结合似琴形,故名。

马宁镇

相传明洪武年间(—)称“马营”,即拴马匹的地方。清末改称马凝,年改为马宁。年镇驻地形成马宁圩。年成立马宁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沙潮

清初建村,因昔日村地为沙荒地,故名。

珠岗(Zhūgǎng)在怀集县城西北21公里。属马宁镇。村所处地形似圆珠状,故名。

冷坑镇

镇西侧古有一深圳,四季清澈幽凉,名冷坑。清道光年间(—)形成冷坑圩。镇因圩名。年成立冷坑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水口(Shuǐkǒu)在怀集县城西北20公里。属冷坑镇。因在冷坑河和泰来河汇合处,故名。

林磡

相传南宋末,北方余姓人流落到此。在丛村间劈山造宅聚居,故名。

图:怀集燕岩

大岗镇

驻地明初形成大岗圩。镇因圩名。年成立大岗公社,年改区,年建镇。大岗圩东3公里有宋代建筑大钟寺,今寺毁钟存。

莫屋

明洪武年间(—)建村,以莫姓居多,故名。

岗坪镇

清末驻地形成岗坪圩,因地处平坦岗地得名。建国前称岗坪乡。年成立岗坪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曾村

明初建村。因村民多姓曾,故名。

梁村镇

驻地梁村因梁姓居民多得名。唐代已有聚落,清末形成梁村圩。镇因圩名。年成立梁村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栏马

马宁水与冷坑水汇合处。昔人经此必停步下马渡船而过,故名。

图:怀集六十日*菜

洽水镇

镇*府驻洽水圩,圩因在东坑、西坑两水汇合处得名。年成立洽水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罗岗

明洪武年间(—),罗姓家族迁此定居,故名。

凤岗镇

驻地凤岗圩四周环山,形似五凤,故名。镇名从之。年成立凤岗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对崀

因村边有条小溪,年前,溪边多水礁,故名对(碓)崀。

新乡

洽水河东岸,相传明代村中有棵大桂花树,花开清香,谐音俗成新乡。

坳仔镇

镇驻地原为小山坳,明初建坳仔圩。镇因圩名。民国时为坳仔乡。年成立坳仔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仕儒

明泰昌元年()建村,因周围多梨树,名梨花村。后因有一种青灰色的河鱼从绥江到此栖息繁殖,故又名仕鱼坑。而村民望子*,于清道光十年()易名仕儒村。

阶洞

地处5座鸡形小山围绕的洞田中,故名鸡洞,后以方言谐音为阶洞。

下帅壮族瑶族乡

此处有壮、瑶、汉族,古名花坳山。明末清*南下,有两个元帅统兵驻于金鸡山南北,山北为上帅,山南为下帅。建国前下帅设乡,年成立下帅公社,年改区,年建下帅壮族瑶族乡。

图:牛旺节

大坑山镇

乡*府驻大坳岗。因地处大坑山区,故名。年建大坑山国营农场,年改设大坑山乡。

汶朗镇

乡驻地年形成圩集,名汶朗圩,因处汶塘和草朗村之间,故名。年设汶朗乡。

乔富坪

原名轿夫坪,因当时村民多以抬轿为生,故名。后认为此名不雅,改名乔富坪。

闸岗镇

乡驻地闸岗圩,清代名南街乡,又名仁亲堡,清宣统三年()改闸岗。年成立闸岗公社,年改区,年设乡。

永固镇

乡驻地永固圩为南朝宋元嘉元年()永固县治,《怀集县志》:“重山峻岭,居然平邑,故名永固”。清宣统三年()年设永固乡,年成立永固公社,年改区,年又建乡。

宿峡

明万历二十八年()有一占卦先生路过借宿,受到热情款待,于是点地卜居,故名宿峡。

甘洒镇

清乾隆年间(—)称甘洒堡。民国12年()形成甘洒圩。民国34年设甘洒乡。年成立甘洒公社,年改区,年又建乡。

蓝钟镇

乡驻地清咸丰年间(—)形成圩集,名蓝洞街,因周围盛产蓝淀染料,此地形成染料的交易场所,故名。民国9年()改名蓝钟圩,以蓝洞、铜钟二聚落名各取一字组合成。年成立蓝钟公社,年改区,年建乡。

封开县江口镇

县*府驻地。因处贺江与西江汇合口而得名。南朝梁时为梁信郡、梁信县治。明洪武七年()迁安德巡司于此,清时俗称塘桥土甬,民国称江口圩。年为封川县*府驻地。年复置封开县。

图:我国大陆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

长岗镇

镇区清咸丰二年()建长岗圩,座落长条形山岗上得名。建国前称忠义乡。年成立长岗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谷圩

清代村中有刘姓人家,收获稻谷多,常要村中出售,后渐成稻谷交易圩场,故名。

都乐圩

唐武德四年()为封州治,称都乐圩。清咸丰年间(—)部分商户迁圩至长岗头(今长岗圩),现旧圩仅存一半。

平凤镇

镇*府驻凤村圩。以平岗、凤村两圩名首字组合为名。年设凤村区。年成立平凤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范村

旧称村,因村后田多而得名。年以近音改名范村,意“模范之村”。

蟠龙口

处蟠龙河与西江汇合处得名。

图:大班石

封川镇

隋开皇十八年()迁封川县治封川口即今镇驻地封川街。贺江古称封溪,原封川县因而得名,封川街亦因长期为封川县治而得名。年成立封川公社,年建镇。

宝鸭

聚落沿贺江延伸,因似鸭形,初名野鸭村,后认为不雅,故在村中开挖池塘一口,以“宝鸭下塘”之义改名宝鸭。

榕木根

卜某原为元朝尚书,于明洪武年间(—)携家眷南逃,改姓八隐居于此。八氏后裔思祖,遂栽一大榕树于村前,称思熬树,名思熬村。建国后改名为榕木根。

白垢镇

镇于驻地白垢圩为名。年成立白垢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大浒

昔村北有虎形小山而称大虎。村南有9个土墩像猪,故有“虎逮九猪”之称。后取其处水边,改名大浒。

扶六

因村后山形似鹿状取名扶鹿。谐音扶禄。建国后简作扶六。

岐山口

因处岐山土甬口而得名。

罗董镇

驻地明弘治十七年()形成罗董圩。镇因圩名。年设罗董乡,年成立罗董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大垌

原称马蹄竹根。后因村前有大片平坦垌田,改名大垌。

古康

建于明初。村址周围为沼泽地,初名湖朗土。因方言“湖”、“古”音近,俗成古朗土。年改为古康。取“历史悠久,康泰人和”之意。

平城

明洪武年间(—),为避乱防盗而修建城墙,以保平安,故名。

杏花镇

驻地清初形成圩集。古时山上森林茂盛,山谷田野坑凼遍布,点缀如花,称林田花。年建*时,认为“林田”字不雅,故取其一边,改称杏花圩。年成立杏花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图:杏花村

观地

曾名干地,因土地干旱得名。改名观地。

渔涝镇

昔驻地常洪涝,出产各种鱼类,故名。镇以驻地渔涝圩为名。建国前属封川县文西乡。年文东、文西两乡合并为封川二区。年成立渔涝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七星镇

驻地年建七星圩,因境内有七星岩顶而得名。年成立七星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分水

因处分水河边而得名。

镇竹坪

此地较为平坦,周围竹林,故名根竹坪。年游击队镇压了当地反动武装及其头目李森荣后,改名镇竹坪。

莲都镇

驻地清代形成莲都圩,因高纪头山嘴神庙有莲都宫得名。年置莲都乡,年成立莲都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金装镇

在县境北部。驻地金装圩建于民国36年(),因盛产*金而得名。县*金管理站亦设此。年成立金装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望高

因村民多姓高,且所处地势较高,故名。

长安镇

镇驻地民国32年()形成长安圩。民国时设长安乡,年改长安区,年成立长安公社,年又改区,年建镇。

潭石

因周围是长年积水的低洼地,故称潭勺。年地名普查时,改为潭石。

藕心

村座落于牛形山中,名牛心。后人以牛地为人居属忌讳,雅化谐音藕心。

南丰镇

驻地南朝宋元嘉时为开建县治,称南靖,后取“岭南名川,粮丰物阜”意改名南丰圩。明洪武元年()置开建县亦治此,称南丰镇。年成立南丰公社,年改区,年建镇。

金岗

始建于清初,处南丰平原,中南矮岗突起,形似金星,故名金岗寨。民国11年()改名金岗。

江川镇

驻地因临西江而得名。年成立江川公社,年改区,年建乡。

大园

因处小谷地中,周围竹林茂密,形似庄园,故名。

豆腐坑

清末村中几户陈姓人家,以加工豆腐名扬沿江一带。俗成今名。

大洲镇

清末,在东安河与贺江汇合处的大沙洲上形成大洲圩,年,圩迁东安河西岸,建新街,改名大洲街。乡以驻地名。年成立大洲公社,年改区,年建乡。

泗科街

相传街后有四棵大樟树,后谐音转义成今名。一说此处清末称私货口,谐音泗科口,再改泗科街。

翰堂

原有人工开挖的三口池塘无水成旱塘,故名旱塘村。后由于村中书生名士渐多,学风兴盛,改名翰堂。

图:封开杏花鸡

都平镇

乡驻地都平圩因30年代耕牛贸易而发展成圩集,因近都平村得名。年成立都平公社,年改区,年建乡。

三洲

因村前江中有滩腰、白沙、浮沙3个沙洲,故名。

大玉口镇

因乡驻地位于大玉河口,取“鲤鱼跃龙门”之意,清末称龙门圩。建国后改大玉口圩。乡以驻地名。年成立大玉口公社,年改区,年建乡。

渡头乡

因乡驻地江边有一渡口,为群众往南丰赶集的主要口岸,故名。清初形成渡头。年成立渡头公社,年改区,年建乡。

白沙街

因周围是一片开阔沙地,年成圩场,故名。

都族

壮语中“都”是较大的聚落之意。村民同属一个宗族,故名。

(来源:星湖美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广宁广宁各镇来历,看看有没有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