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各个县市区
是怎样得来的!
我们德庆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史进程
一起来看看!
德庆(德庆悦城龙母庙)
德庆宋绍兴元年(年),赵构由康王称帝,因康州(今德庆)为其潜邸,升康州为徳庆府,取“颂其以德致庆”之意,并置永庆*节度,划为望郡,“德庆”之名沿用至今。德庆县东接高要区,西邻封开县,南与云浮市的郁南县、云安区隔江相望,北和东北与怀集县、广宁县交界。
德庆县,古为百越地,秦属南海郡。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置端溪县,属苍梧郡。
晋太康元年(年),分端溪县为端溪(县治在今德城镇)、元溪(县治在今悦城镇红院)2县。永和七年(年),改隶晋康郡,郡治在元溪县。至南北朝梁代,撤销元溪县。
隋开皇九年(年),端溪县属端州。
唐武德五年(年),析端州地置南康州,兼置总管府(后称康州),属岭南道。天宝元年(年),改康州为晋康郡(后复名康州)。
宋绍兴元年(年),宋高宗赵构诏升康州为德庆府,属广南东路。
元至元十七年(1年),改德庆府为德庆路。
明洪武元年(年),改德庆路为德庆府。洪武九年(年),改德庆府为德庆州。
清雍正八年(年),德庆州属肇庆府。
民国元年(年)10月,改德庆州为德庆县。
年12月1日至年9月,德庆县先后属西江专区、粤中行*区、高要专区。
年10月25日,德庆县与封川县合并,称德封县,属江门专区。
年4月,德封县分设,恢复德庆县建制,属肇庆专区。
~年,德庆县隶属肇庆地区。
至今,德庆县隶属肇庆市。
端州(崇禧塔下)
端州地名始于隋。据宋人所著《太平寰宇记》:“端州取界内端溪为名。”《舆地纪胜》载,其时行*区内涉及“端溪”有三处:一在高要县(今高要区);二在端溪县(今德庆县);另在平兴县(今高要区白土、回龙一带)有端溪山。
端州区东邻肇庆市鼎湖区,西连高要区小湘镇,南临西江,北依北岭山脉。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首设高要县,以今端州城区为县治,一直沿袭至年(是年高要**机关迁往西江南岸)。自南朝梁开始至辛亥革命前,该地为郡治、州治、府治、路治。梁天监六年(年),为高要郡治。
隋开皇九年(年)设立端州,为州治,端州始得名。端州辖高要、端溪、乐城、平兴、新兴、博林、铜陵7县。
大业三年(年),改端州为信安郡。唐武德四年(年),信安郡复称端州,辖高要、平兴2县。
宋元符三年(年),端王赵佶(宋徽宗)登帝位,端州由*事州升为节度州,称兴庆*。*和三年(3年),升格为兴庆府。*和八年(8年)改称肇庆府,为府治。肇庆之名自此始,有“开始吉庆”之意。
元至元十六年(年),肇庆府改为肇庆路,为路治。明洪武元年(年),肇庆路复称肇庆府,其后至清末不变。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两广总督曾长驻肇庆,该地成为岭南或大西南*事、*治中心。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本地监国、称帝,以肇庆府署为行宫,该地成为南明*权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该地为高要县城。
从年新中国成立至年的12年间,肇庆市与高要县“三分二合”,建制发生过几次变化。年4月,肇庆市第三次设立。自此,肇庆市作为县级市的建制才基本稳定下来,与高要县从此分治。
年3月,肇庆市升格为地级市,在原肇庆市设立端州区。年,端州区辖*岗、睦岗、城东、城西4个街道办事处。区*府驻古塔中路15号。
鼎湖鼎湖年1月,肇庆市新设2个区(端州区、鼎湖区),其中一个坐落在广东四大名山之一的鼎湖山脚下,故称鼎湖区。那鼎湖山又因何得名呢?据《肇庆市鼎湖区志》载:“广东通志称‘顶湖’,旧志记载‘上有湖,四时不竭’,……绝顶有湖,因名为‘顶湖山’。后传说*帝曾在此铸鼎并乘龙飞升,又因‘顶’、‘鼎’同音,明正统五至八年(年至年),高要县令黎近作《鼎湖樵唱》把‘顶湖’写作‘鼎湖’,之后渐称‘鼎湖山’。另一说是湖四周山峰形状如倒放大鼎的足,故称鼎湖山。”鼎湖区东邻佛山市三水区,北接四会市,南靠高要市,西与肇庆市端州区接壤。
汉元鼎六年(前年),今鼎湖区为高要县辖地。明洪武年间,推行厢乡都图制,鼎湖为高要县下围乡和亲仁乡。清咸丰五年(年),高要县分五班征粮,鼎湖分属四班及头班的一部分。清光绪三十年(年),鼎湖分属高要县头班第一区文明堡和四班第六、七区。民国17年(年),推行区乡制,将都堡屯改为乡。民国26年(年),先复班制,后改联乡办事处。9月,将联乡办事处改为区署,为高要县第四区和第一区的文园乡。年9月,为高要县第四区和肇庆镇双东乡小部分(即前文明堡)。年5月,为高要县第八、九区。此后辖区多有调整。
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从高要县析地设鼎湖区,为肇庆市(地级)辖县级区。年3月,肇庆市鼎湖区正式挂牌成立,辖广利、永安、沙浦3个镇。年底辖桂城街道、坑口街道、广利街道、永安镇、沙浦镇、凤凰镇、莲花镇。
四会(四会玉器街)
四会岭南最古老的建制县之一,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年),年11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县级)。四会市东面与佛山市三水区交界,南面与肇庆市鼎湖区相连,西北与广宁县接壤,东北与清远市清新县毗邻。年底,辖3个街道10个镇,分别是贞山街道、城中街道、东城街道、龙甫镇、大沙镇、地豆镇、罗源镇、威整镇、迳口镇、*田镇、石狗镇、下茆镇、江谷镇。市*府驻东城街道行*中心内。
四会县命名取义多有阐述。一是四条水之说。北宋乐史著的《太平寰宇记》云:“四会者,东有古津水,南有浈江,西有建水,北有泷江,四水俱臻,因以为名。”清光绪《四会县志》对《太平寰宇记》之说作过辩疑考究,认为命名之初取“四水并臻”之义,则应为浈水、溱水、洭水、郁水。
二是四方水之说。清代地理学者王先谦在《汉书补注·地理志》有按语:“四会者四,西有绥江水,又有溱、浈、洭水为北江,泿、郁水为西江,四方来会,故名。”他认为四会县命名的“四”字,不是特指某四条水,而是形容多条江河“四方来会”。
年,四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在编修《四会县志》时,再次对各史志、图籍进行考究,对上述几种说法参详对照,认为王先谦关于“四方来会,所会之水不止四也”之说。具有独特见解,符合历史实际。四会于秦置县时桂林郡境内江河纵横,众多江水从桂林郡四方会流至此,因而得有此县名。王先谦所说“四方来会”,既不拘泥特指某四条水,也不致有异于年代或地理位置,而是根据地形地势定名,是符合命名之意。
(四会贞山景区)
高要(文明塔)
高要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西汉王朝平定南越国,设9个郡,其中苍梧郡中的一个新设县因西江羚羊峡居高而扼要取名“高要”。高要市地处西江中下游,东邻佛山市三水区,南与佛山市高明区、云浮市新兴县接壤,西连云浮市和德庆县,北接广宁县、四会市。
今高要境,古为百越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的势力范围。秦为南海郡地。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始置高要县,隶属苍梧郡。南朝梁天监六年(年)置高要郡,辖高要、博林二县。隋开皇九年(年),高要县属端州。宋元符三年(年),高要隶兴庆府,宋*和八年(8年)隶肇庆府,元至元十七年(1年)隶肇庆路。明洪武元年(年)隶肇庆府,此期间仍以高要为治所。清顺治七年(年),清兵攻占肇庆,高要县仍属肇庆府。民国初期隶属粤海道,民国9年(年)废道后由省*府直辖。民国21年至38年,先后隶属西北区绥靖委员公署、第三区行*督察专员公署和第十一区行*督察专员公署。
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第二野战*第四兵团进入肇庆镇,高要获得解放。年12月,高要改隶粤中行*区。年1月高要县隶属高要专区。年12月属江门专区。年4月,高要县改属肇庆专区。年10月改属肇庆地区。年1月肇庆地区改为肇庆市,高要县归其管辖。年9月28日,撤销高要县,改设高要市(县级),由广东省直辖,委托肇庆市代管。年4月28日,国务院下文批复:同意撤销县级高要市,设立肇庆市高要区,以原高要市的行*区域为高要区的行*区域,高要区人民*府驻南岸街道府前大街25号。
年9月,高要区下辖南岸街道、河台镇、乐成镇、水南镇、禄步镇、小湘镇、大湾镇、新桥镇、白诸镇、莲塘镇、活道镇、蛟塘镇、回龙镇、白土镇、金渡镇、蚬岗镇、金利镇。
(巽峰塔)
广宁广宁建县前,今广宁县域属四会地。明嘉靖三十八年(年),境内螺壳山少数民族起事,朝廷派兵镇压。事成,为更利于统治阶级的管治,朝廷将四会县太平、永义、橄榄、大圃4都分出置一个县,至于县名因这方土地少数民族被镇压而“广泛安宁”,故称“广宁县”,并一直沿用至今。广宁县东北与清远市清新县交界,东南与四会市相连,西南与德庆县、高要区接壤,西北毗邻怀集县,北面与清远市阳山县相交。
春秋战国时,广宁为百越之地。汉初属南越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为南海郡四会县地。南朝宋元嘉十三年(年)新置绥建郡,析四会县置新招、化蒙、化穆、化注4县,广宁属此4县域地,与四会县同属绥建郡。隋开皇九年(年),广宁地分属四会县、化蒙县。
唐武德五年(年),广宁今地隶南绥州,境域分属四会、化蒙、新招、化注、化穆5县。到唐太宗贞观元年(年)今地分属四会、化蒙、化穆3县。宋开宝四年(年),广宁地属四会,隶广州。熙宁六年(年),广宁地属四会,改隶端州。元朝,四会县属肇庆路,因当时肇庆是广南西路(广西)宣慰司署所辖,故四会当时属广西,后肇庆改属广南东路(广东)隶于江西行省,广宁地属四会县不变。明嘉靖三十八年(年)取名广宁,属肇庆府。清朝沿明制,广宁县仍属肇庆府。
民国3年(年),广宁县属粤海道。民国9年,广宁县属西北绥靖区。民国25年,广宁县属第三行*区。
年11月到年4月属西江专区。年5月,广宁、四会2县合并为广四县,隶粤中行*区。年7月,又恢复广宁县、四会县,广宁县属高要专区。年10月,2县再度合并为广四县,属江门专区;年4月再度分开,广宁县属肇庆专区。年至年属肇庆地区。年,广宁县属肇庆市,沿袭至今。
封开(封开县城俯览图)
封开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交州刺史治广信(今封开)。广信,源于“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此名延用至南北朝。至宋,广信以东划为广南东路,广信以西划为广南西路,广东广西得名由此而来。民国时期,今封开县境置封川县、开建县。年,封川县、开建县合并,取2县名首字为县名置封开县。
秦汉时期,封川属广信县地,开建属封阳县地。隋开皇十八年(年),废梁信郡,改梁信县为封川县。唐宋明年间,先后置州(封州)或易郡(临封郡),至明洪武二年(年),2县均以县建制隶属肇庆府,至清朝废除2县建制,民国时期,恢复2县建制。年3月,2县合署办公,年后几经分合,年4月,复置封开县,属肇庆专区。年属肇庆地区,年1月属肇庆市管辖。
怀集(怀集六祖岩)
怀集县名由来有三说:一说县城以西有怀高岭而得名;二说县域内民瑶杂居,欲长民者绥怀而聚集;三说县域西部有“怀溪水”,沿其意而称。学者认为“二说”最符合历史实际,即“绥怀而聚集”之意。怀集县东接广宁县、清远市阳山县,南连德庆县,西界封开县和广西贺州市,北邻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
怀集县,南朝刘宋元嘉十三年(年),划南海郡四会县银屯乡设立,属绥建郡,地域为今怀集县中部和东部。
刘宋年间(~年)分封阳县立永固县,在今怀集县南、西南部。
南齐年间(~年)分封阳县立洊安县,属临贺郡,位于今怀集县西部和北部。
隋朝开皇九年至大业十三年(~年)怀集县属南海郡。
唐朝武德四年(年),置齐州、威州分别设治于洊安县、怀集县。
唐朝贞观元年(年),怀集县、洊安县属南绥州。
唐朝开元二年(年)并永固县入怀集县。
唐朝至德二年(年)改洊安县为洊水县。
五代(~年),怀集县、洊水县属南汉兴王府(即广州)。
宋朝开宝五年(年)并洊水县入怀集县,自此形成今怀集县的基本境域。
元朝至元十五年(年),怀集县改隶湖广中书行省贺州。
明朝洪武九年(年)改隶广西梧州府。
清朝光绪三十四年(年),改隶广西平乐府。
民国元年(年)改隶广西梧州府。民国23年(年)隶属广西平乐专区。
年11月24日怀集县解放,隶广西省平乐专区。
年5月托广东省西江专区代管。
年3月划归广东省,属西江专区;同年12月属粤中行*区。
年2月属高要专区。
年11月,怀集县与开建县合并称怀建县,年1月复称怀集县,属江门专区。
年4月分出开建县,仍称怀集县,隶属肇庆专区。
年10月属肇庆地区。年1月至今,属肇庆市管辖。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肇庆广电传媒,版权属原创作者,若有侵犯,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未标明来源,敬请谅解!
法律顾问:广东龙云法律事务中心达闱汉律师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