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卢龙县档案馆整理校注的《民国卢龙县志校注》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全书共86万多字,余页。这是继年编辑出版《康熙卢龙县志校注》之后,卢龙县档案馆推出的又一部大型地方历史文献。
《民国卢龙县志校注》终于出版啦!
历史上卢龙县出过的两部县志都有了校注本,《民国卢龙县志校注》为《康熙卢龙县志校注》的姊妹篇。
民国版《卢龙县志》书影
这部《卢龙县志》成书于民国二十年(年),由时任卢龙县县长董天华主持编修。全书共二十四卷,记述了3年来卢龙县人文地理、*治经济、文化教育、城市建设、名胜古迹、气候物产、风土人情等多方面内容。历经八十余载,民国版县志存世不多,且为繁体字、竖排版,八股文体,今人不易读懂,使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卢龙县档案馆以挖掘弘扬历史文化为己任,历时五年推出了这部力作《民国卢龙县志校注》。此次校注,既对原书内容进行断句、标点,难以读懂之处加以注释,又对错讹之处予以订正,对遗漏地方加以补记。
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推进卢龙地方文化事业兴盛发展,对于外界更好地了解卢龙历史和掌握孤竹文化精髓,对于“孤竹文化之乡”建设都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民国卢龙县志校注》堪称一部沟通古今、传承文明的百科全书,适合各种年龄段人群阅读,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此次校注增加了几幅珍贵的历史图片。
年伦敦出版的《在黑色蒙古旅行》一书中卢龙鼓楼的老照片
永平府城素有“月牙城”的美称,又有“三山不显,四门不对”之说。这张图是年法国人杜赫德绘制的永平府城地形示意图。
光绪三十年永平府辖域图
民国时期卢龙县疆域图,年以前油榨镇、九百户等地区属于卢龙县管辖。
这次校注增加了文章作者简介,以便于读者了解作者的身世背景。
校注对正文“肥如县”的注释
读古书最难的就是书中提到的人名了,古人多称字号和官职,尤其是名气不大的地方人士很难查找。比如师范《永平道中次南池韵》,当初只知道“南池”是师范的朋友,姓甚名谁就不清楚了。
通过多方查找,方知“南池”是云南蒙化举人彭翥的字。
此文中提到的“何双泉氏”,最初不知他是何许人也?通过网上查找才知道他是永平府同知何继武,号双泉。
旧县志上说的不一定都对,对记载不对的应该纠正过来。如正德十六年永平府出现流星的记载就有误。经过考证,方知是把江南太平府的事情张冠李戴地记到了永平府头上。
对旧志进行校对,错误的记载应该加以纠正。说冬天十月大雷雨,不可信。
县志记载:“万历十二年正月雷震,滦河溢。”
尽管《明史》《永平府志》《迁安县志》都这么记载的,但是正月“雷雨,滦河溢”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原文记载“秋八月望(十五日),大风雨,冻死人民甚众。”更是绝对不可能发生之事。
经查,同治《迁安县志》、光绪《永平府志》都是这么记载的,但是有悖常理。经仔细推敲,是把八月和十月发生的事情记混了。
校注民国年间卢龙县志,最令人头疼的是老汉语拼音。县志方言部分有很多老拼音。年这种老拼音就淘汰了。
现在一般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学过,但大多都不记得了。最难的是这样一些符号,看似一个字。
如果校注时都打空格,读者不知所云,显得不负责。编校人员经过反复辨认,从上下文去理解,请教老专家,终于弄明白了这些“天文符号”的真正含义:其实是三个拼音拼在一起的。
校注既保留了原来的风貌,又能让现在的人看明白。
这两个字原来是“妈妈”的意思。
说说卢龙那些事儿
要说起卢龙的历史,那可不得了啊!卢龙县是唐山、秦皇岛大地上最古老的县份,可以说是冀东诸县之母。
孤竹国与伯夷、叔齐
早在3年前卢龙大地上就诞生了商朝诸侯国--孤竹国。商汤十八年(约公元前1年),成汤灭夏桀后,封赏大禹及古圣贤有功者之后,封炎帝后裔墨胎氏(商族庶支,子姓,与商王同姓)于孤竹国。孤竹国历史上出了两位大贤人--伯夷、叔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对伯夷、叔齐赞不绝口,司马迁在编撰《史记》时,把伯夷事迹列为《列传》之首,足以说明伯夷、叔齐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伯夷、叔齐画像
《孟子》称伯夷不是明君不侍奉,不在昏君之朝廷为官,不跟恶人说话。
司马迁著《史记》,伯夷传列为列传之首。万历年间刊本。
那伯夷、叔齐哥两个都干啥惊天动地的大事,得到孔子、孟子称赞呢?伯夷、叔齐父亲年老快死的时候,留下遗嘱,想立老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孤竹君死后,老三叔齐想长幼有序,就要把国王位子让给大哥伯夷。伯夷遵从父亲的遗训,说啥也不干!伯夷、叔齐一起跑了。国中人只好让老二当国王了。这个故事,历史上叫做“推位让王”。听说西伯(商纣王封姬昌为西伯,西方诸侯之长。《封神演义》中说是“西伯侯”,其实不是“侯”,是“伯”。好像人们印象中“王侯”“王侯”的,其实“西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姬昌赡养老人,哥两个就跑了三千多里地,跑到了西岐(今陕西省西安市)。
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等伯夷、叔齐到了西岐时,西伯昌死了,武王姬发组织大队人马去讨伐商纣王帝辛。这老哥两个跑到武王马前,抓住马缰绳说道:“父死不葬,可谓不孝;以臣弑君,大逆不道!”手下人就想把这哥两个杀了。姜子牙宽宏大量,以为杀之不义,就让人搀扶到一边去了。历史上这段故事叫做“叩马而谏”。但是历史上是不是真有其事,不一定。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有不少情节都是杜撰的。
伯夷、叔齐不仅在中国,在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都非常有影响力,可以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化身。日本文化二年(公元年,清朝嘉庆十年),日本学者冈田玉山编绘的《唐土名胜图会》一书中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图。
西晋太康、咸宁年间,盗墓贼在魏国汲郡汲城村的魏襄王墓发现了一批竹简,记载了夏商周、春秋时晋国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事,后来经过史学家们整理,编辑成了《竹书纪年》,明清时期很多学者加以校正,分为《古本竹书纪年》《今本竹书纪年》。据《竹书纪年》记载:“帝辛二十一年春正月,诸侯朝周。伯夷、叔齐自孤竹归于周”;商纣王帝辛“四十年春三月西伯昌薨”;“帝辛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商”;“周武王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也就是说商纣王二十一年,伯夷、叔齐到西岐时,西伯姬昌还活着呢!西伯姬昌卒于帝辛四十年,直到帝辛五十二年、周武王十二年才率师伐商。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校正竹书纪年》一书中“诸侯朝周”记载。
《校正竹书纪年》记载:帝辛“五十二年庚寅,周始伐殷。”
武王本纪中也明确记载:“十二年辛卯,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坶野。”
如果《竹书纪年》言之不谬,司马迁说的“叩马而谏”情节就是“艺术加工”了。古人崇尚君权神授。伯夷、叔齐善恶不分,认为武王是以下犯上,“以暴易暴”,却看不到周武王是以正义讨伐非正义,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
伯夷、叔齐采薇图
《伯夷传》说,等武王灭商,天下归周后,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古人称伯夷、吕尚(姜尚、姜子牙)为“二老”,古人一般称七十岁以上为“老”,受人尊敬。要是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伯夷、叔齐在西周生活了三十年,如果七十岁去的,到周武王伐纣时,都一百多岁了,能活到那么大岁数吗?因而王安石怀疑或许早就死到半道上了,或者没等周武王伐纣就死了。野史称伯夷、叔齐跑到首阳山上采薇而食,一位多事儿的山野妇人说道:“山上的草也是周朝的!”这老哥俩一听就连草也不吃了,以后就饿死了。
齐桓公灭孤竹与老马识途
齐桓公画像
管仲画像
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年),山戎(今河北承德、内蒙古赤峰一带)联合令支(入周后,析孤竹,置令支国,在今河北唐山迁安市、迁西县一带)侵犯燕国,燕国告急于齐国,齐桓公带着管仲、隰朋等人讨伐山戎,灭了令支、孤竹国。当时令支、孤竹这一带沙漠较多,齐桓公大队人马迷路了。管仲足智多谋,见多识广,说道老马“智可用也”,让手下把老马撒开,听任其自由行走,结果把齐桓公他们带了出来。成语“老马识途”就这样诞生了。据说今天滦州市迷谷村就是当年齐桓公迷途所在(年以前这里属于卢龙县管辖)。
迷谷村周边地形图,左方为山谷和滦河(古“濡水”),这里过去是大片的沙漠,是齐桓公迷路的地方。
迷沟,又称迷谷,在当今冀东大地上名气不大的地方,但历史上却与齐桓公、管仲伐令支、孤竹事件有关,上了《韩非子》一书,明冯梦龙撰写的《东周列国志》还专门有一节描述齐桓公伐孤竹、陷入迷谷的情节。这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属于卢龙县管辖,年后划属滦县。
李广射虎与虎头石村的由来
李广是西汉时期名将,累官至右北平太守。西汉时期,右北平郡郡治在平刚县(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与河北承德市平泉交界地带)。按理说,卢龙县当属于辽西郡管辖范围,与右北平郡沾不上边儿。
西汉时期肥如县属辽西郡管辖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从明朝开始就有很多人说卢龙县城南虎头石村就是当年李广射虎处。清初大儒顾炎武《日知录·李广射石》说:“太史公所述本无其地,今必欲指一卷之石以当之,不已惑乎?”意思是说司马迁《李将*列传》没说李广射虎的具体地点。
清顾炎武《日知录·李广射石》
李广是个神射手,但是李广射虎这个情节可能是司马迁杜撰的。唐朝诗人卢纶《塞下曲》一诗写得跟真的似的:“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其实未必。
《大明一统志》射虎石记载,言之凿凿。毛主席曾经说过,书上说的不一定都对,曾经对北大教授芦荻讲:“一部《二十四史》大半都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自娱自乐可以,别都当真。
日本文化二年(公元年),日本学者冈田玉山编绘的《唐土名胜图会》一书中李广射虎图。
《民国卢龙县志校注》虎头石部分注释。
《汉书》车骑将*蔡寅封肥如侯
从肥如到新昌,再到卢龙
历史上,卢龙县有很多称呼,西汉时期叫“肥如”县。汉高祖刘邦六年(公元前年),车骑将*蔡寅因破龙且及彭城有功,封肥如侯于此,食千户。传到了他孙子蔡奴,汉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年)蔡奴死了,因没有儿子,“肥如侯”封号就撤销了。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年),改设肥如县。为啥叫肥如县呢?唐朝训诂学家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用东汉史学家应劭的话说:“肥子奔燕,燕封于此。”“肥子”,春秋时期白狄肥氏组建的诸侯国,属于“子国”。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年)六月,晋国正卿荀吴诡称与齐国会师,借道于白狄,同年八月晋国的*队突然侵入昔阳(肥子国国都,在今山西省昔阳县境内),灭掉了肥子国,国王绵皋被抓到晋国,肥子国王子四下逃散,其中一支逃到了燕国,燕国把肥子封于此地,称“肥如”。“肥”,肥氏。“如”,“到”的意思。《左传》记载:“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晋伐鲜虞,因肥之役也。”
历经后汉、两晋、南北朝,始终设置肥如县。北魏时期在今卢龙县城附近侨置新昌县(原本设于今辽宁海城县一带)。
隋朝时期北平郡辖域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隋文帝开皇六年(年),肥如县撤销,其地并入新昌县(县治在今卢龙县城)。开皇十八年(年),改新昌为卢龙。此后一直延续到今天。隋朝时北平郡仅设卢龙县。为啥要改名“卢龙”啊?清康熙十九年增补《卢龙县志》说:“李沧溟云:卢者黑也,龙者水也。北人谓黑水为卢龙。”但在李攀龙(号沧溟,明朝嘉靖、隆庆年间著名文学家,曾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河南按察使)的《沧溟集》中没找到这句话。
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关于“卢龙”的记述。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类似的记述:“大底北方水多黑色,故有卢龙郡。北人谓水为龙,卢龙即黑水也。”卢龙县西部有一条冀东最大的河流---滦河,古称濡水。古时候,由于滦河两岸植被茂密,河水较深,呈黝黑色,故称“卢龙”。东汉建安十二年夏,曹操引*出卢龙塞,大破乌桓。隋唐时期又置卢龙镇,设卢龙*于此。今“燕山”,古称卢龙山;祖山,辽金时期称“卢龙岭”,后称“老岭”。
唐朝时期平州辖域图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隋唐时期,从唐山到秦皇岛一带都属于卢龙县管辖。唐万岁通天二年(年)改临榆县置石城县(县治在今唐山市开平区),开元二十八年(年)析卢龙,置马城县(县治在今滦南县东北马城镇)。《旧唐书地理志》记载:“石城,汉县,属右北平。贞观十五年(年),于故临渝县城置临渝。万岁通天二年,改为石城,取旧名。马城,开元二十八年,分卢龙县置。”
*獐谷之战
据多部地名辞典解释,*獐谷在卢龙县东南。西狭石,疑即昌黎县碣石山。卢龙县东南有大山谷的地方当离昌黎县碣石山不远。
卢龙柳河圈一带比较适合打伏击战的地方。
《民国卢龙县志校注》有关*獐谷的注释。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年),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周。七月武则天命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出镇榆关。八月,李尽忠设伏于西狭石谷(疑为昌黎县西北葡萄沟一带),将大周*队引诱到*獐谷(疑为卢龙县鲍子沟、柳河圈一带),官*大败,右金吾大将*张玄遇、司农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被擒,《资治通鉴》称“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史称“*獐谷之战”。
从平州到永平府
辽太祖天赞二年(年),契丹大元帅尧骨(后来的辽太宗耶律德光)攻破平州,置卢龙*节度使,统辖营州(今昌黎县)、滦州(今滦州市、滦南县一带)。
清光绪二十四年《滦州志》选举表进士张瑴(一作张觉)
辽代末年,发生一起平州辽兴*节度副使张觉叛金降宋之事,最后成为金朝灭亡北宋的借口,三年间金兵就把北宋给灭了,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掳到*龙府,史称“靖康之耻”。
辽天祚帝保大三年(年)正月,金兵攻克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天祚帝闻讯逃入夹山,留下皇叔、秦晋国王耶律淳等镇守燕京(今北京)。国中不可一日无主。大臣们就推荐耶律淳即位。耶律淳到六月病死。其王妃萧普贤女摄*,也号称太后。就在这期间,平州发生*乱,杀死了节度使萧迪里,大家推举滦州人、节度副使张觉代理节度使。后来,萧普贤女派太子少保时立爱出任平州节度使,张觉不愿意接纳。正当金兵来攻时,张觉也跟着时立爱投降了金朝。
《辽史·天祚帝本纪》关于张觉叛变的记载。
《金史》将张觉列为叛臣
《金史·闍母传》(乾隆年间改称“栋摩”)中有关张觉叛乱记载。
《宋史》将张觉列为佞臣。
《宋史·张觉传》
金朝改平州为南京,任命张觉为留守。张觉得金人并不信任他,心怀异端,暗地里招兵买马,聚草屯粮。后来,张觉觉得大辽国*权已无恢复的可能,就想投降宋朝。这年五月,金兵驱赶着燕京的左企弓、虞仲文等投降金朝的辽国大臣到广宁府(今辽宁北镇),张觉在滦州地界把这些降臣杀死,发动叛乱。金太祖派人劝说张觉放弃降宋,但是张觉不听。金太祖派南路都统完颜闍母从锦州来讨伐,结果在新安镇(金大定二十九年升新安镇为抚宁县,今秦皇岛市抚宁区)兔耳山被张觉打败了。后来,又派完颜宗望取代闍母,指挥*队,结果正当张觉出城迎接宋朝使臣时,完颜宗望突然攻入南京城中。张觉跑到燕山府。完颜宗望带兵追击,向北宋燕山府要人。安抚使王安中不得不将张觉杀死,送给金人。后来,金国以这件事说事,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两路大*攻宋,天会四年(年,宋靖康元年)十二月宋钦宗降金,北宋灭亡。
《金史·地理志》平州卢龙县。
元朝初年,这里改设兴平府。中统元年(年)升为平滦路。大德四年(年)因水患改为永平路,其辖地滦州、卢龙、迁安、抚宁、昌黎、乐亭县。
明洪武元年,大将*徐达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后,派都督孙兴祖攻取元永平路。洪武二年(公元年)改平滦路。洪武四年(年)三月改为永平府,卢龙县为府治。
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闯王李自成率兵东讨平西伯、辽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闯王大败,在永平府范家庄(今属滦州市)杀死吴三桂的父亲都督吴襄。永平府同知冯如京等降清,被清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任命为永平府知府。从此,卢龙县归于大清。
民国元年(年),裁卢龙县,留永平府。民国二年改称永平县,民国三年改称卢龙县。一直延续到今天。
崇祯三年后金兵血洗永平府城
《满文老档》记载:后金天聪四年(明崇祯三年,年)后金汗皇太极敕封降官开原兵备参*白养粹为永平巡抚。
明崇祯二年(年)冬十月,后金汗皇太极率十万之众,越过督师袁崇焕的宁(远)锦(州)防线,绕道蒙古地区(今河北承德市),攻破遵化大安口、龙井关,围攻京师。督师袁崇焕率部星夜驰援,拒敌于广渠门外。之后,天下勤王兵毕至,聚集于畿辅。崇祯三年正月,皇太极率兵攻打永平府城,由于内奸出卖,正月初四日永平府城失陷。原开原兵备参*白养粹、原副将孟乔芳等降清。皇太极授白养粹为永平巡抚;授孟乔芳仍为副将,顺治年间当了陕甘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为大清朝西北部边疆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太宗实录》贝勒阿敏永平屠城记载
皇太极带着掠夺来的财物回到沈阳,命令大贝勒阿敏、台吉硕托驻守永平,汉奸白养粹还把闺女贡献给阿敏,做起了阿敏的“老丈人”。五月初九日,内阁督师、兵部尚书孙承宗命令总兵祖大寿等进攻滦州城,守将纳穆泰、图尔格、汤古岱力不能支,阿敏、硕托见死不救,清兵弃城逃入永平府城。十三日,明*攻打永平府城,贝勒阿敏、台吉硕托杀死城内归降的汉官巡抚白养粹、知府张养初等人,逃回沈阳。《清太宗实录》记载:“(对投降汉官)悉戮之,并屠城中百姓,收其财帛”。《清史稿太宗本纪》记载:“遂杀降官白养粹等,尽屠城中士民,收其金币”。这些都是清朝人自己写的,可见阿敏残忍之极。皇太极想收买永平人心,没想到不服他的阿敏反其道而行之,大开杀戒,血流成河。
孤竹城与夷齐庙
所谓孤竹城即孤竹国国都城。具体在哪儿至今仍有争议,一说是在卢龙县城南蔡家坟,这是根据唐魏王李泰等人编纂的《括地志》判定的。
光绪刻本《括地志》孤竹城记载:“在平州卢龙县南十二里”。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的孤竹城位置。一说是在今滦州油榨镇孙薛营村北、滦河南岸,这里为夷齐庙旧址。
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孤竹国的记载。
西为迷谷村,东为孙薛营村北有夷齐庙,滦河北岸迁安市坨上庄村南有孤竹君祠。
从国家图书馆查的清和亲王写的《游夷齐庙用金士麟原韵》诗碑文拓片,原石碑早已遗失。
年1月滦县孙薛营村发现的清金士麟撰写《谒清节庙》诗,补录入《民国卢龙县志校注》一书中。
清末明信片上的永平府夷齐庙,东侧为夷齐庙行宫。
年日*攻占永平府夷齐庙小川一真摄《北淸事変写真贴》
民国时期屈蟠松的老照片,国家图书馆藏。夷齐庙内有棵屈蟠松,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都撰写过《屈蟠松》。
蔡士英祖孙三代总督尚书与蔡家坟
卢龙县城南有个蔡家坟村,埋葬着蔡士英、蔡毓荣两位大人物。
蔡士英,字伯彦,号魁吾,世居辽东锦州。崇德七年(),清郑亲王济尔哈朗攻明,至锦州,蔡士英同总兵祖大寿降清,隶汉*正白旗。顺治元年()授牛录章京世职。从征有功,授佥都御史,升右副都御史。顺治六年总管八旗红衣炮,往山西征叛镇姜瓖,叙功授阿思哈尼哈番世职。顺治九年巡抚江西。顺治十二年升漕运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康熙十四年卒,谥襄敏,葬于卢龙县城南蔡家坟。
清漕运总督蔡士英画像
蔡毓荣,蔡士英次子。康熙初,任刑部侍郎。先后出任湖广四川总督、湖广总督加兵部尚书、云贵总督。康熙十四年()率绿旗兵征讨“三藩之乱”,授绥远将*,先后败吴三桂部于岳州、长沙、衡州、辰州、贵阳、云南。因纳吴三桂妾四面观音、孙女八面观音为妾,坐罪遣戍黑龙江,康熙三十八年卒。
绥远将*、云贵总督蔡毓荣画像
蔡珽,字若璞,号禹功,别号无动居士,汉*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进士,历官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吏部、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和正白旗汉*都统,署直隶总督。雍正五年,判斩监侯。乾隆八年卒。
蔡家坟明信片
民国20年《卢龙县志》蔡家坟
法国明信片上蔡家坟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卢龙知县孙洙与《唐诗三百首》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很多人都知道《唐诗三百首》编选者叫“蘅塘退士”,自从乾隆二十八年(年)这部书问世以来,非常受欢迎。在康乾时代文学巨匠云集,也编辑了不少唐诗著作,最为著名的是《全唐诗》。但是由草根学者“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却在民间流行,作为儿童蒙学必选读物。很长时间人们也不知道这个“蘅塘退士”是谁。直到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在一个刊本上发现有“孙洙”印章,才引起学者的好奇心,猜测“孙洙”可能是编者。经过学者的多方考证,“蘅塘退士”就是孙洙。
民国年间刊本《唐诗三百首注疏》
在《卢龙县志》中仅有简单的记述。
孙洙,字临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江南金匮县(后并入无锡县)人。乾隆十六年二甲第17名进士,授顺天府大城县知县。乾隆二十一年改任永平府卢龙县知县,时间不长,因大城任内诖误被免职。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两任山东乡试同考官。乾隆二十八年补授山东邹平县令。乾隆三十一年迁江宁府教授。乾隆四十三年卒于无锡。
这次校注以注释的形式进行了弥补,使读者了解我们卢龙县知县中还出过一位这样的人物。
编辑:魏永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