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初夏
肇庆非遗组团参加东莞非遗墟市
端砚、玉雕、剪纸技艺样样精湛
快邀朋聚友
这周六相约非遗墟市~
东莞非遗墟市——肇庆专场
时间:4月27日(周六)9:00-17:00
地点:东莞市文化馆非展示厅外围走廊
进场项目(肇庆):端砚制作技艺、四会玉雕、广宁玉雕、肇庆裹蒸制作技艺、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疍家糕制作技艺、高要春社、香满源酱油酿造技艺、广宁剪纸。此外,当天上午9:30-11:00,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冠醒还将在东莞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传习区开设非遗课堂。进场项目(东莞):厚街腊肠制作技艺、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万江新村腐竹制作技艺、冼沙鱼丸、莞草编织技艺、道滘裹蒸粽制作技艺、寮步香市、东莞三宝、高埗睿家传统小吃等。
参与方式:自行参与
咨询
端砚制作技艺(国家级)
端砚,中国文房四宝中的重宝,因出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唐代已名满朝野,宋代已列为贡品,名列中国众砚之首。端砚以其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的独特石质,灿烂多姿的石品花纹,鬼斧神刀、巧夺天工的精雕细琢,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虫蚁不蛀等特点,被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视为砚中至宝。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肇庆全国唯一的“中国砚都”称号。年,端砚制作技艺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端砚列为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年,端砚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端砚有紫端、绿端、白端三种。主要名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蕉、古塔岩、白线岩、有冻岩、宋坑、绿端、梅花坑、斧柯东、白端等。主要石品花纹有天青、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火捺、石眼、金银线、翡翠、黄龙纹、石皮等。
肇庆裹蒸制作技艺(省级)
裹蒸是广东肇庆传统的小吃,属于春节食品。人称“茶点王”。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而肇庆裹蒸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水草包扎,呈枕头状或埃及金字塔形。馅料也有不同,由糯米、绿豆等素料制成,内藏的肥肉更肥美适中,调和味道,深受大众喜爱,它更体现了肇庆裹蒸的传统风味和裹蒸文化。
在肇庆尤为代表性的是肇庆南苑食品有限公司,南苑食品始创于年,是广东省老字号,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公司负责人倪少宜是肇庆裹蒸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该公司生产的裹蒸甘香软滑,齿颊留香,深受大众喜爱。
年10月,肇庆裹蒸制作技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疍家糕制作技艺(省级)
疍家糕又称千层糕,层层相叠,其制作反映了肇庆水上人家的生活习俗和特有文化。40层的疍家糕需要经浸泡、打浆、调配、蒸粉、翻动、出炉、冷却等多个步骤,光是浸泡大米就需要4个小时。由于层次多故称千层糕。
肇庆端州的疍家糕,甘爽香滑,色彩鲜艳,厚薄均匀、层次分明、色香味俱佳。年2月,疍家糕制作技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省级)
金渡花席是肇庆著名的传统床上用品和手工艺品,始于明代,清代中期传入国外染料,金渡当地村民就率先编织出图案花席,故叫“金渡花席”。几百年来,金渡花席产品一直远销国内外。60年代中期,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各国时,曾带上工艺精湛的金渡花席作为特色礼品,馈赠外国友人。
金渡花席编织技艺自90年代末至年历经三次改良创新。第一次改革创新:年进行材料创新,将原材料进行漂染改良,形成黑、白、红、绿,以白色为主色。第二次改革创新:年进行编织改良创新,将原有的中间接驳法改为横直叠接法,增强花席的柔韧性,延长花席的使用寿命。第三次改革创新:年进行编织花式改良,将原有芏的原色(不进行任何漂染)进行编织,通过控制不同晒芏时间而得到不同芏的色泽进行搭配编织,保持芏的原生态。
年肇庆花席编织技艺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高要春社(省级)
“春社”就是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源自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据清康熙十二年(年)刻本《高要县志》卷之四“地理志”一“土俗”等史书记载:“春社,祈谷醵钱市酒肴祀神,聚而群饮乃罢”;《高要县民国时期风俗习惯档案材料选编》之风俗习惯概况中记载:“立春、立秋后第五戊日为春社、秋社。同社之人,醵赀致祭,并颁昨肉于同社各家,谓之社肉。农历二月二日,为土地诞日,家有新生子者,或送竹炮于社,燃放之,媵以牲物,炮上系红圈一,燃放时夺得此红圈者,以牲物赠之,名日抢添丁炮,纷纷若狂。”
高要春社周期从农历二月初延续到二月下旬,其在保留传统庆典活动的同时,也融入了岭南文化的许多要素,“春社”各种美食茶果更是品种多样,深得民众喜爱。
四会玉雕(省级)
清朝末年,宫廷玉雕工匠流落民间,迳口、大沙、地豆、下茆等地的工匠向他们拜师学艺,学成后陆续回到了家乡发展,成为四会第一批玉雕匠人。
四会玉雕具有“精、新、巧、韵”四大特色,主要包括选材、立意、设计、画玉、雕刻、成品、打磨、抛光等工序。产品种类多,工艺水平高。目前,四会市建有玉器商店、玉器加工厂、加工作坊约家,从业人员近15万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玉器专业加工、销售市场之一。
四会玉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加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扶持,四会玉器生产、销售迎来更大的发展。
广宁玉雕(省级)
广宁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北,产自该县木格、清桂深山里的“广绿石”,被我国著名玉石鉴赏大师成大均在《五彩石》一书中称为制作印章、工艺品的中国五大佳石(即广绿石、昌化石、寿山石、林西石、青田石)之一,盛赞“广绿石”的翠绿、绿海金星、白中带绿、黄中间绿等品种十分罕见。“广东绿”在明朝已是有名的朝廷贡品。清朝,木格镇的石台、扶洞等村的村民就用本地出产的“广绿玉”以刻制印章谋生,民国时期全镇有多人分布在省内外从事刻印行业。
广宁玉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技术水平。30年来,共有多件玉雕作品在全国和省级的评比中获得金、银、铜奖,部分产品出口创汇,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
7年广宁玉雕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欧阳良矩、黄学鸿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广宁剪纸(市级)
广宁剪纸历史悠久、流传深远、技艺精湛,属岭南汉族剪纸,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广泛流行于肇庆广宁一带的村落,是当地人生活、婚庆、丧礼、法事等活动必不可少的标志性物件。广宁剪纸的主要工具为剪刀和红纸,每张剪纸都不用起草稿,直接完成剪纸。长期以来,人们用剪纸的方式来表达各种寓意,同时也渲染事件和环境的气氛。
随着岁月的洗礼和变迁,广宁剪纸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深刻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从广宁剪纸的现状来看,在日常生活中,剪纸与当地的风俗民情紧密相连,群众剪纸的习惯从未停止,剪纸的内容不断推陈出新。透过广宁剪纸的前世今生,可以窥视当地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内容,了解当地人民群众的情感世界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香满源酱油酿造技艺(市级)
香满源酱油酿造技艺现可追溯至年(清光绪34年),梁就在现时宾日村一带创办酱油酿造坊。此后,梁就后人梁宽林、梁悦明等人在继承古法酿造、天然晒制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消费人群的食用习惯,改进技艺,发展出地窖回阴的独特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年广东省肇庆市香满源食品有限公司入选“广东老字号”。
香满源酱油选用优质原材料,经过原料处理、黄豆蒸煮、种曲培养、拌曲、发酵、晒制、地窖回阴等工序酿制而成,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食用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等多重价值。梁氏后人多年的潜心经营之下,香满源酱油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肇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年,该技艺经肇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肇庆裹蒸
肇庆香满源酱油
高要茶果
还有四会玉雕
广宁玉雕、广宁剪纸……
好吃又能开眼界~
周六约定你
千万别走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