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紫香一号”百香果新苗在疫情期间栽种完毕,社员们正抢在雨季来临前进行最后一次除草施肥。南方日报记者施亮摄
中帮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少华认真地计算着3月的收益情况。南方日报记者施亮摄
肇庆广宁古水镇蒙坑村,四月春光旖旎,洒满了山野。
蒙坑村位于广宁县西北部,古水镇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人员流动性差,贫困率超过5%,是省定贫困村。
年,中山市金融工作局联合帮扶组驻村工作队进驻蒙坑村,启动新一轮精准扶贫。截至年12月31日,蒙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元,较年的元增长%。
在中山市扶贫组投资55万元建起的中帮种养专业合作社内,株“紫香一号”百香果新苗在疫情期间栽种完毕,社员们正抢在雨季来临前进行最后一次除草施肥。
合作社理事长郑少华告诉记者,这个小小的扶贫合作社,抚慰了大山里的三位“伤心人”。
南方日报记者施亮马喜生
通讯员凌杰何东政
1合作社帮他“疗伤”脱贫
中帮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少华负债之前是村里的养鸡专业户,养了十几年鸡,销路越来越大。年,他壮着胆子投入十几年积蓄,养了1万只鸡。
上天却给他开了一个无比残酷的玩笑,一场禽流感让养鸡场遭遇“灭顶之灾”,十几年积蓄全部打水漂,还欠下20多万元鸡苗和饲料货款。一夜之间,这个好强的汉子像打了霜的茄子。
接着,妻子弃他而去,留下3个孩子。夜深人静时,郑少华常常以泪洗面。
债主隔三岔五上门讨钱,3个小孩每天要他接送上下学,郑少华没法外出打工,生活像是进入死循环。每天送完孩子上学,他转头就钻进漫山遍野的竹林里,砍竹子、挑竹子、卖竹子……筋疲力尽一整天挣几十元吃饭钱。
更令人气馁的是,没人看好他能够东山再起,想赊账借钱重操旧业,难于上青天。“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能到头啊。”
年,对口帮扶蒙坑村的中山市金融工作局联合帮扶组驻村工作队进驻,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就业、教育、金融等扶贫工作。扶贫组为郑少华一家建档立卡,3个孩子每人每年补贴元教育费用,这可让郑少华松了一口大气。
年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合计投资55万元建设27亩总规模的百香果种植基地,吸纳蒙坑村在村有劳动力且愿意加入合作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扶贫模式。
扶贫组摸了摸底,头脑灵活踏实肯干的郑少华被选为合作社理事长。
进入合作社后,扶贫组和村委会成为他的坚强后盾。扶贫组工作人员手把手教会他规范记账,村委会协助他办下合作社营业执照,村委会会计至今还协助合作社管理账户。
年初,百香果刚刚种下不久,古水河发了一场大水,果苗浸泡后叶子发黄,根部溃烂。眼看就要遭遇灭顶之灾,郑少华急得挠头。社员们建议,重新换苗。
郑少华跟大家算了一笔账:一株百香果苗2元,一株黄金果苗7元,全部换苗费用太多。“扶贫组的钱来之不易,我们合计着先打农药试试。”他告诉记者。郑少华连续几天跑到县里请教农技专家,打了三次农药后,果苗全部复绿。“要是第一批扶贫果因病而终,这将会大大打击社员的积极性。”
作为合作社理事长,郑少华领固定工资,年底享受分红,一年算下来收入近2万元,扣除了日常花销,所剩无几。
忙完合作社的日常工作,郑少华一刻也不想歇着。在扶贫组的帮助下,他承包了一口小鱼塘,利用空余时间养鱼养鸭,第一年纯收入2万元。他尝到脱贫致富的甜头。
不久,中山扶贫组又给他带来好消息:中山市金融局可以给自主创业的贫困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
郑少华盘算了一个晚上后,马上申请了3万元,入手一台三轮车,剩下的贷款用作贩鸡的本钱,有时一周跑两趟县城,村民也乐意帮他一把,把过节宴请的订单都交给他。一年收入5万—8万元。
3年来,郑少华不仅偿还了中山扶贫组的小额贷款,还清了曾把自己压得透不过气的20多万元债务。
在新的一年里,郑少华重新向中山市金融局申请增加了5万贷款,希望扩大鱼塘养殖面积。
“如果没有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和中山扶贫组的帮助,我估计这一辈子咸鱼翻不了身。”还掉债务的郑少华一身轻松,去年他以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参加了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邮储银行大众创业创富赛(肇庆区),获得铜奖。
2老周戒酒有了新盼头
“合作社里,59岁的周家全变化非常大,他家庭遭受过变故,变得好酒懒散,村里人人看不起他,但是入社3年来,他戒掉了酗酒恶习。”郑少华向记者推荐了一位因合作社而带来改变的贫困户。
从地里走来的周家全一身黄泥,满头黑发,让记者不敢相信他已经59岁,曾经酗酒十年。
喝了一口茶水后,周家全向记者慢慢打开了心扉。
周家全的老伴走得早,没有给他留下一儿一女。13年前,他收养了村里一名3岁女童,将养女视为己出,疼爱有加。
10年前,6岁的养女溺亡在门前的苦水河里。周家全变得意志消沉,终日买醉,从此不工作不种地,缺钱花了才上山砍些竹子换酒钱。慢慢地,村民对他的同情变为厌恶,连赊一包烟的信用也荡然无存。
合作社成立之后,郑少华将同为贫困户的周家全拉入伙,工作一天能挣70元工钱,并且可根据经营利润每年获得分红。中山扶贫组的工作人员也对他照顾有加,常常叮嘱他:“老周,喝酒不下田,下田不喝酒。”
“刚入社的时候,很多村民说要看我笑话,说我周家全是懒汉种不了果。”周家全心里也憋了一口气,每天下田干活拼尽全力。随着年第一批百香果挂果,曾经看他笑话的村民看他的眼神多了一份尊重。
“在中山扶贫组的帮助下,我的生活有了新盼头。”周家全告诉记者,入社第一年收入1.3万元,第二年的收入又增加1.68万元。记者翻看他的工作记录,今年疫情过后合作社开始春耕以来,周家全没有请过一天假,月月全勤。
3年来,周家全养成了栽花种树的新爱好,农闲时间到山里挖来野生的桂花树、罗汉松和一批花花草草,在自家房子周边种了一圈,时常引来村民驻足观看,更有村民向他买走一批树。
“我们约好啦,下次再来看看我栽的花。”周家全指着门前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对记者说。
3走出大山判若两人
“周秀莲的变化最大,她刚入社的时候内向胆怯,大字不识一个,被我们逼着学习,现在到肇庆高要金利镇打工了,人变得非常开朗,跟以前相比判若两人。”郑少华又向记者介绍另一位社员的变化。
昨日,记者联系上了周秀莲时,她刚刚下班,拉着记者坐下后,马上打开话匣子。
她告诉记者,从小家里穷,从未认真上过一天学,不认字的她内向自卑,总是沉默不语。
年她加入合作社第一个月领工资时,不会写名字的她急得直想哭。社员们便借机教周秀莲识字写字、算数记账、使用手机,甚至要求她不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