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原本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自从秦朝统一之后,就属于中原王朝。在汉朝时期,越南隶属于交州。到了唐朝时期,越南又隶属于岭南道。在五代十国时期,趁着中原各国忙于混战,越南摆脱了南汉政权的控制。北宋王朝建立之后,由于要面对强大的辽国,所以也无力重新收回越南。但中华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从文字到服饰,越南都采用了中华制度。从宋朝开始,越南成为中原王朝的三大藩属国之一。
由于受中华文化影响巨大,越南一直都在使用汉字。在北宋后期,越南甚至也仿照中原王朝开始了科举制度。当时,越南的文人们必须学习汉字,可能发音不同,但写的方式是一致的。清朝入主中原之后,越南、琉球都号称自己是小中华。从服饰上来说,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但是面对强大的清朝,各国还都必须称臣。也就是在清朝中期,越南这个名字正式出现,这个名字是清朝嘉庆皇帝册封的。在此之前,越南被称为安南。
汉武帝于公元前年略取南越国后,汉族人就开始从中国北方移民到南越(包含今日两广及越南北部)迁居。这些汉族定居者都包括流亡,驻军与朝廷官司。特别是在马援征服征氏姐妹期间,三万余的汉族驻军都驻扎在交趾。南越在马援的领导下,驻军获取盘活闲置资源,其次有大部分的与越族女人通婚。大部分的贵族官员都与汉族女性联姻,第一﹑二代的土生后裔也维持汉族人的文化习俗。然而,有的贵族与后裔也定居在南越,逐渐后代也在三四代之间与越族人同化。汉越两民族隔阂也逐渐地消失,而他们的混血后代都取代母系的种族身份。
特别是从王莽时期开始,中国朝廷委派汉族行政长官到交趾管理行政。长官秩及推行汉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习俗,越族人受到汉族文化的熏陶,开始采取汉族人的姓氏。为数众多的汉越族后裔也逐渐从商,与中国和其他领国沿海城市进行贸易活动。
这一时期越南为中国中原王朝统治下的一个边疆地区,其主体民族为越人。由于政治的主要原因,秦在统一中原后进一步向南攻伐百越地:“发诸尝通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戌。”③其中象郡包括今越南北部地区。征服完成后大多数士兵被留于当地屯戍边疆,成为早期进入越南的华人。汉时,武帝在越南北部、中部地区设立交趾、九真、日南郡。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众多士子到越南避难,后来又将许多罪犯流放到交趾。公元40年,交趾爆发二征起义,东汉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前往镇压。平定起义后,“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奉行马将军故事。”④而随征交趾的二万名军士中的大部分士兵被留在了交趾、九真等地,逐渐融人锥越地区居民之中,历史上称这部分人为“马留人”⑤。东汉末年,董卓之乱,“中国士人往交趾避难者以百数”⑥,当时中原名士桓哗、许靖、许慈、刘熙、程秉、薛综等均寄寓越南。在交州他们或以学问或以德行或以治绩而传颂于世。六朝时,中原变乱,国内居民大批移民越南。唐朝文人学士旅居越南者,更不乏其人。如诗人杜审言作有《旅寓安南诗》、沈论期曾有10余首咏安南的诗,刘禹锡作有《经伏波神洞诗》、韩握作有《安南寓上诗》等。他们对安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安南士人“近来颇习文儒”,士人可“应诸色乡贡”
宋朝初年,越南独立,建立了“大瞿越国”,中越形成宗藩关系。此时期中国航海及商业贸易有了极大的发展,而宋代又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期,因此出于经济及政治的原因,中国人移居海外及越南的人数逐渐增多。据宋代洪迈《夷坚志》载,泉州人王元愚“尝随海舶诣占城,国王嘉县兼通番汉书,延为馆客”。宋朝末年,由于中原动荡,遗臣义士也多逃奔越南。如:年,有一批中国人“以海船30艘,装载财物妻子,浮海来(越南)萝葛原”,不久被安置于京都附近的“街姥坊。
安南属明时期间,不少华裔商人搬迁到越南从商。在黎朝与陈朝的朝廷统治下,越南朝廷授予中国的官员参入朝廷的行政幅度。然而,一般的官员都是来寻庇护,必须与当地人同化,禁止返回中国。而那些辗定驻扎在越南的商人,只能在海港市镇内游行活动。朝廷禁止商人宣传中华文学或与当地人交流。明朝时期,多数的华裔商人在聚集在沿海市镇兴起贸易生意。
明成祖时期,出于政治及经济文化的原因,曾遣郑和七次远航西洋,占城为首站必到之地,加强了相互的往来,对华侨移民有重大影响。到明中叶,中越两国互舶贸易极盛,广东、福建人士赴越南经商者日渐增多。另外,明成祖时调滇桂兵80万入越平乱,到明宣宗放弃越南时,大部分士兵随员留居在了越南,从事农业、开矿、商业等行业。明末,一些遗臣因抗清失败而流落越南。年,广东雷州人莫玖率千余人至越南,开拓河仙地区;年,明朝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及高雷廉总兵陈上川一、副将陈安平等率士卒余人到越南开发嵋公河三角洲地区(嘉定)⑨。如今边和、堤岸、龙川等地都保留有祭祀的庙宇。如越南安江省龙川的七府庙。据《七府庙史略》载:“七府庙,乃闽粤各省华人共建庙宇。七府即指泉州府、漳州府(福建)、广州府、潮州府、惠州府(1一东)、琼州府(海南)、徽州府(安徽)。七府来源于清初”;而同奈省同奈河畔有纪念陈上川的亭庙(新邻亭),其中供奉着陈上川塑像,有中越两种文字书写的《陈上川传略》道:“陈公上川,亦名陈胜才。生年不详,卒于年,中国广东人,曾任明朝高雷廉三州总兵。已未年(年),因反清复明大业遭挫,陈公率亲兵三千余人,并家眷,乘SO艘戍船渡洋臣服大越。越贤主阮福频接纳,令其开垦同奈地区。”“陈公率全部随从定居农乃大埔,与此前在此定居的越族移民,同心合力,大规模开拓此肥饶区域。陈公为开发、建设边和及后来的西贡、堤岸,建立了丰功伟绩,为缅怀陈公功德,后人建庙祭祀。边和人民世世代代铭记陈公开发、建设同奈、边和家乡的功德。”⑩清时,孙士毅率师伐越,“士马还者不及半”,大多流落越境内,与此时期移居越南的矿工、商居人等,“悉为编户也”。年,部分华人南迁至安通河、边曦河一带,开辟荒野,使西贡和堤岸逐步形成为繁华的市镇,特别是堤岸,成为华人集中居住之地,南部重要的商业枢纽。进入近代后,一方面法国殖民开发越南,掠夺资源,开矿山、修铁路需要大量劳动力,所以采取免税等多种优待手段吸引中国劳力到越南。另一方面,自鸦片战争后,外国人侵导致中国社会动荡,人民大批破产,被迫流亡海外。因此,自19世纪中叶后,移居越南的华人迅速增加。到一战前后十年间,移居越南的华人达到12万,年增加到19.S万人,年为26.7万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南沿海人民,纷纷到越南避难,人数曾达到10万人以上。年冬,国民党军黄杰部三万余人,夹带大批百姓人越,到年军队撤往台湾,随军百姓则多数留在了越南,其中许多人在越南广宁省的东潮、鸿基矿区谋生,到年,越南华人猛增至万人,其中分布在南越.7万人,北越9万人,越南中部5.3万人。
华人移居越南历史悠久,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移居的情况仅为史籍所载,而史籍未记载的移居,每个时期都有。华人移居越南后,其中一部分又在不同程度上同当地越族居民融合,成为越南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越南史学家陈重金先生在《越南通史》中说:“无论我们属于哪一种类,但由于后来中国统治我国一千多年,有时还有40多万兵,则必然使我们旧的苗裔已与中国人混血之后,才形成今天的越南人。”从古代到近代移居越南的华人不断将中匡先进的科学、思想文化传人越南,对越南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约公元前2a7年,南海尉赵佗建立南越政权,实行秦制,“越王令二使者典主交趾、九真二郡民”。赵佗在位时,从中原地区吸收大批有汉文知识的“徙民”,“与越杂处”,大力推行汉诗书,奖励发展汉文化,设立学校教授汉学:正如黎篙在《越鉴通考总论》中说:“赵佗并其地,输人汉文化使越北进入文明之邦,当由此始。”。东汉时,交趾、九真太守锡光、任延“教民礼其地,输人汉文化使越北进入文明之邦,当由此始。”。东汉时,交趾、九真太守锡光、任延“教民札仪”。《后汉书·任延传》说:“岭南华风,始于二守焉。”。而汉末三国时期的太守士燮更为越人所捺敬,他治理交州垂四十年,疆场无事,民皆乐业。在任期间,他“教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①《大越史记全书》载:“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帮,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越人尊之为“士王”,并入越南历代帝王庙。汉唐以来,许多文人学士旅居越南,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越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如著名诗人王勃之父王福畴在交趾大开文教,士民德之,立王夫子祠。。伴随着汉文化的输人,汉语词汇也在唐代系统的、全面的进入越语。宋元时,一些中国艺人流徙到越南,传播中国的音乐、舞蹈与戏剧。如宋朝的廖守忠、陶娘,元时的李之吉月一宠德等。同时,“明乡人”郑怀德著有《嘉定通志》、《北使诗集》、《历代纪年》等多部著作;潘清简主持编修了《越南通鉴纲目》、后黎朝吴士连《大越史记全书》、阮朝《大南列传》、《大南实录》、黎《越鉴通考总论》等都是用汉字汉文撰写的,上述著作在越南史学和文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西汉末年始,汉字逐渐通过中原移民传人越南,并在12世纪成为越南国家的通用文字。到13世纪,出现了越南文字,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而创造出的文字,即“喃字”。到17世纪,越南文拉丁化,但在中国文化长期深远影响下,汉语词汇已经进入了越南语的词库,在当今越南语中,汉语借词约占全部词汇的60%,在某些领域,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0%a-80%p。正如越南阮朝嗣德皇帝所说:“盖上自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数理、医术,无一不用汉字。
越南著名学者阮文辉也说:“中国书面语言在越南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对越南各项制度和越南人民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多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记。”。
此外,在越南的医药卫生、建筑艺术、绘画雕刻、民间工艺等方面,华人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其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社会风尚无不打上儒家文化的烙印。
在越南大街小巷路过的时候,街道上会有保存完好、甚至修缮一新的数家庙宇寺庙或祠堂,而这些庙宇寺庙或祠堂的牌匾、对联以及记载历史所用的石碑几乎都是用汉字构成的。
早期的时候,越南人并没有为自己的语言发明适合的书写系统。西汉末年,汉字开始传入越南,并且逐步扩大了影响。越南上层社会把汉语文字视为高贵的语言文字。朝廷的谕旨、公文、科举考试,以至经营贸易的账单、货单都用汉字书写,小孩读书也像当时中国一样先从《三字经)开始,接着读“四书”、‘五经”学习写作古汉语文章诗词。因此,当时越南的文学作品也是以汉文、汉诗的形式记录留存。大约从东汉开始,汉字开始有系统的,大规模的传入越南。到了宋朝,汉字已经成为越南政府以及民间的主要文字,随著汉字在越南的传播,一些人开始尝试以汉字作为基础创造新的文字来纪录越语词汇。
大约在8世纪的时候喃字开始出现,13世纪的时候,越南文人开始用喃字进行文学创作。越南上层社会由于有很浓厚的“尊汉”思想,一直很排斥这种文字,国家教育机关也没有将它作为正式文字看待,也没有对它进行整理规范的工作。12世纪(公元年起),汉字成为越南国家的正式文字。
到公元13世纪,出现了越南文字。它是以汉字为基础,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型文字。往往用两个汉字拼成一个新字,;即借用一个同越南语音相近的汉字和一个同越南语义相近的双字,把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字(喃字)鸦片战争之后,满清王朝日益衰败,已经无力维持自己的宗藩体系。年,法国军队占领了越南。当时,清朝曾经派遣军队增援,但最终不败而败。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之后,法国自然要推行有利于自己的统治。法国人发现越南与中原王朝的文化纽带太深,尤其是在文字方面。年,法国禁止越南所有的学生禁止学习汉字。2年之后,又强迫越南国王废除了科举制度。至此之后,汉字与越南开始脱节。
废除汉字之后,新一代的越南人都只能接触国语字,老一代的越南人则还会书写汉字。国语字就是在法语基础上出现的,完全由拼音组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的人逐步凋零。在二战期间,法国被德军占领,日本趁机占领了越南。
年,日本战败投降之后,越南宣布国家独立。
年8月革命胜利后,汉字才最后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完全的拼音文、越南语中称这种新的拼音文字为“国语字”。
当时,越南确定国语字为官方文字。在此之后,会书写汉字的越南人越来越少。
现今通用的越南语“国语字”,是17世纪葡萄牙、西匝班牙,法国等国到越南的传教士开始创造的。不过他们当初拟定的讲音方案和读物,现在在越南已经见不到了,现今能见到的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最早的文献,是法国人Rhodes编的《越南文~葡萄牙文拉丁文词典》。葡萄牙人草拟了越南文字拉丁化的方案,法国人Rhodes进行了加工整理,后来又有几个人(包括越南人张永纪、阮长祚)对方案进行了修改。如此这番之后,现行的越南语国语字事实际早已不是葡萄牙人的原来的方案了。
当今,越南官方、民间所用的文字已经完全拉丁化,在越南语词汇中虽然仍保留着大约70%的汉越音字词,但由于已经没有了汉字象形的外表,现代越南人,特别是年轻人,如果不懂汉语,已经很难追寻到用拉丁字母拼写的越南拼音文字相对应的汉字的确切含义,更难洞察到汉字映射出的厚重深远的历史背景。
在越南的一些庙宇中,定期都会有学习汉字的课程,寺庙中的和尚对汉字是必修课程,然而高僧都都认识汉字,因为经文上多是汉字书写。
越南各大廟宇門聯
1福建二府廟本頭公之對聯:
福澤有攸歸威顯漳全廟寐巍峨垂郡福地冠南邦兩郡群黎蒙大澤,德星隆越境四方眾庶沐深恩.
二難四美精華萃,府海官山廣厚色.
福厚位居中有福惟中多得地,年高名屬長尊年即長共稱公.
福錫民人尊南邦而佑中土,德霑晉水鎮西堤以獲夏商.
福披南邦百世威靈憑正直,德施閩粵萬家香火荷神庥.宅,
德馨惟是輔靈昭廣肇神恩浩蕩蔭南邦.
(此聯是穗城會館贈送)
外面街之土地廟之對聯:
土生一金五行泉珍貴,地長萬物四季歌繁榮.
2嘉定駙馬廟
正門立碑,碑文是:
征施對封功第一,潘郎佐國前良將.
嘉定勤王後顯神,收歸仁偉績無雙.
門聯及神前語如后:
大千春色在看頭記當年翠暖珠香曾這瞻部,
五萬鶯花如夢裡念此日丁歌甲舞重睡崑崙.
為名將為元臣許多政績戎功赫赫然在人耳目,
此墓碑此祠廟歷幾歐風亞雨巍巍乎五土山江.
佐中興附攀龍與國百年昭功偉績,
制外困安民息共益千載欽佩威風.
南朝遠播聲名,靖邊塞,擎天一柱.
北鎮長留義氣,耀精靈,護國千秋.
據說上列對聯是當年越南名士之作.但是沒有姓名稽查.
3堤岸阮豸街義安會館
(潮州借富廟)是供奉關聖帝君,香火鼎盛,每年由年初一至新十五,善男信女進香,絡繹不絕.(僅次於天后阿婆廟)
大門聯為:
團庶免欺凌由異族,倍同欣捆載返家山.
正門對聯:
志在春秋氣塞天地,忠同日月義薄雲天.
心上有天懸日月,目中無地看春秋.
義膽忠肝常昭帝座,安民阜物咸仰慈航.
溯當年鎮守荊州悍魏吳以屏藩兩蜀盡是忠肝義膽,
俾眾賈尊崇廟貌合華夷而殂豆南邦無非浩氣英光.
忠義式群倫歎當年伐魏吞吳只緣一統河山不願列強分割據,
威靈周八表念我等行商坐賈同是異鄉羈旅惟祈神力廣帡幪.
左邊關帝殿對聯:
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台上現如來.
楊柳枝頭甘露灑,蓮花座上惠風生.
暖德可參天至大至剛是集義所生者,
丹心常耀日乃文乃武其為仁之本歟.
扶漢祚定劉基義膽忠肝赫赫威靈光日月,
削曹奸平吳亂英風浩氣堂堂大勇壯乾坤.
海島著英靈浩氣凌雲普施九州雨露,
南邦崇祀事精忠炳日常留萬古馨香.
義氣貫乾坤福庇群生東漢聲靈昭赫濯,
安瀾周海國德稱依母南圻俎豆薦馨香.
上列聯語出自潮州才子所撰.
會議廳門聯為:
義務合人群恩鄒魯遺風各盡一杯同話舊,
安全週海國攬瀾滄好景須知萬派共朝宗.
近乎子宮牆燭夜讀春秋自是公門桃李,
具因緣香火良辰逢戊午來陳南澗蘋繁.
4德河玉皇廟門聯與神座前楹如下:
聖恩宏廣澤,帝德惠南洋.
聖恩宏海外,帝德惠南洋.
帝德光天下,聖恩沛海隅.
修積玄方鎮法參天地,善果真心正道振乾坤.
由其門仙風週迎,是條路帝日重光.
5鳴鳳街靈光寺門聯:
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
(此聯是越南秀才撰)
6西貢左閭阿婆廟門聯:
母儀稱后,一統德熙朝,高里光天化日;
水德配天.九重沾聖母,千秋護國庇民.
7廣肇醫院中醫部門聯:
廣資公益,肇濟群生.
8廣肇醫院西醫部門聯:
廣結善緣行方便,肇施仁術濟同群.
9六邑醫院門聯:
六邑新潮通越海,萬人生佛渡韓江.
10西貢那蓧廣肇義地門聯:
廣闢東墦再展已安新福澤,肇遷北郭猶賡堤岸舊規模.
風雨亭對聯:
風前楊柳,輕飄片片飛花幾許離愁牽不住;
雨後郊原,如洗萋萋宿草如今淚漬有還無.
壽亭對聯:
去來曾經幾許滄桑到窮時還有地,
壽長壽短且息生平恩怨壽從盡處已無天.
辦事處正門對聯:
廣大門闆八室升堂資後勁,肇開會頂天立地紹前賢.
11西貢義祠開光牌樓對聯:
廣懷故國義闢公塋萬里山河留一席,
肇徵群情祠崇光哲五陵車馬祀千秋.
義祠議事廳門聯:
廣微左袒用拱中樞共濟時艱存漢祚,
肇捷南宮同登北廟更期世祿祀周官.
12西貢富潤壽亭:
達又如何無非半世虛名一場大夢,
壽高仍不免到底清明細雨重九斜陽.
(此聯是高要才子梁澤普嘔心之作)
13堤岸平泰義祠永別亭對聯:
永無高貴能常,世事等浮雲,到此方為真結局,
別謂繁華可久,人生似朝露,從前都是假排場.
義地闢他鄉,葬者葬移者移,寸土幾經前過客,
祠堂環古木,風而風雨而雨,千秋猶蔭後來人.
14堤岸阿婆廟正門對聯:
暮鼓晨鐘同覺悟,歐風亞雨兩調和.
含和履人天與厥福,佐昔理物民說無彊.
補天媧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兩般,
治水禹聖濟穿后聖河之青海之晏九洲一樣.
東鳥西飛滿地鳳凰難立足,南麟北走遍山禽獸盡低頭.
攬富盼澄清問何年后德覃敷江河永靖,
登堂瞻美富幸此日人群發達社會重光.
聖德覃敷恬靖五大洲航道,母恩廣被帡幪四百兆蒼黎.
聖澤若江河舟楫所通皆雨露,民生同血氣梯航雖遠亦枌榆.
作貫用神仙護國庇民可盡恩光敷嶺表,
憵無邊商賈平波靜浪欣看瑞氣集天南.
託庇在帡幪甄陶特別,薦馨惟俎豆公益長留.
恩流越南蹟著閩邦自天降康萬姓永膺多福,
德媲皇媧功侔神禹非后何戴九洲利涉大川.
盛德大業乃由裕民惟爾有神譬如天天壽平格,
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若涉大水徯我后后來其蘇.
漭漭神州孝德昭古古今今足慰總總林林熙熙禳禳,
茫茫大海慈航度來來往往可見巍巍蕩蕩赫赫明明.
大化無私海不揚波浩浩恩流人間盡戴慈母,
鴻光普照民安物阜巍巍德澤天上頻願龍章.
越海仰慈暉物阜人康同僑福地,韓江沾厚澤闆歌里祝共沐聖波.
尊聖藉神權原當年義重穗城特開社會,
合民聯族界況我輩情殷梓里尤愛人群.
功德配昊天厚澤宏施廣被寰瀛齊幸福,
聰明作元后恩波通沛盡教海宇息狂瀾.
與世界爭強鍊大群氣燄相當盡成鐵漢,
為民生造福祝此後風潮無恙永奠金湯.
孝女作神仙白日昇三千界以上,
慈雲敷嶺海紅燃徹九萬里而遙.
寰宇蒙恩一瓣心香思報德,慈雲硻瑞五洲帆影慶安瀾.
平大海之波瀾砥柱中流饒有回天魄力,
登斯民於衽席恩膏下逮足證我后婆心.
(此聯是清舉人所撰)
15三山會館聯楹:
三尺顯神靈海國航帆資普濟,
山陬沾聖澤湄州俎豆慶重光.
聖蹟顯湄州美譽與三山並峙,
目儀垂越境慈恩通四海威沾.
越南相逢桑梓敬恭聯十邑,
榕城在念天海瞻望憶三山.
扶教九千所言可寶萬世,
優名不滅其人實合眾心.
福澤流輝身寄椰蕉縈客夢,
州閭相望徑懷松菊動鄉心.
海不揚波瑤島風青飛畫鷁,
歲旦更始五增日麗頌春椒.
永德以配天海國慈航普渡,
母儀皆稱后桑榆俎豆重光.
航海平安旦夕焚香惟求利濟,
慈雲庇蔭關河行役重許瞻依.
16關帝殿門聯:
誰云漢室三分萬里河山俎豆,只此丹心一片千年氣節文章.
17霞漳會館觀音廟之對聯:
臨山城神通廣大,
鎮海國威力無邊.
溫文擅勝統千秋行李往來快瞻此地,
陵節可施合五邑人材蒼萃樂處同堂.
溫雅堂登講信修忠才華傳北闕,
陵崇廳聚輔仁接禮文物壯南邦.
溫有宣敦勉務和平期有準,
陵欺心警評衡曲直貴無私.
舟楫蒙恩威望莆田依聖母,
馨香報德欣瞻越嵩駐慈雲.
天后森嚴如瞻北闕,
同人歌舞共樂南邦.
溫如玉乎玉燭調和逢星世,
陵大阜也阜財解溫樂堯天.
甘雨和風瀾安海若,
蘭槳掛掉人頌河清.
溫厚啟天心廣被神恩垂越嶠,
陵岡隆壺範永沾后德仰莆田.
溫涼得二氣之中會看海國恒春風平浪靜,
陵谷無千年可變獨有湄洲聖蹟地久天長.
入此廟才心肅穆,登斯亭稽首再三.
一統熙朝萬里光天化日,九重聖母千秋護國庇民.
殿宇維新輝映乾坤開泰,聖容煥彩默扶商賈樂咸寧.
溫柔寬裕具身心有容乃大,陵谷山川儲物產無美不臻.
福振湄州仰坤德士民樂業,建儀越國荷英風舟楫安瀾.
溫柔著至仁聖道牖民原孔易,陵嶽同莊重母儀型我更無方.
聖后如天恩同地覆,坤儀配地德立天維.
順化壯觀瞻海市蜃樓均堪俯仰,溫陵雖縹渺今門鷺嶼自可流通.
最近新建觀音殿兩側之對聯:
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台上現如來.
千處祈求千處應,萬家敬奉萬家興.
放眼直穿千里外,關心只在一團中.
這是刻在一個古鐘上的經文: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
菩提增.離地獄,出火坑.
願成佛,度眾生.唵伽囉帝耶娑婆訶.
18明鄉會館正面橫額為明鄉嘉盛門聯:
嘉猷復振基光舊,盛德長留廟貌新.
明聖奇王越國亦聞聲教,鄉黨宗族亞洲同此冠裳.
聖德遍萬方上下尊卑同景仰,神光開六合士農工賈盡虔.
明季數忠貞記當年統率樓船績著越棉嘉譽廣,
香煙傳永遠看此日重新廟貌惠敷主客盛名揚.
供奉中國飛龍皇帝神殿之對聯:
永錫蒸民之生惟土惟穀,無違天鑒所到如電如雷.
明同日月耀南天鳳翥麟翔嘉繡,
香滿乾坤馨越地龍蟠虎踞盛文章.
正廳左邊供奉吳文靖神殿之對聯:
恥作北朝臣綱常正重,寧為南國客竹帛昭垂.
正廳右邊供奉鄭懷德神殿之對聯:
燕北尚書御光分楚寶,越南右柱國踵接周藩.
正廳後面供奉宗族祖先神殿之對聯:
銀臺燭耀燦日月之祥光,寶鼎香凝聚乾坤存瑞氣.
明王立教嚴於禮,鄉堂相規貴以和.
家會逢國昇平室家相慶,盛世仰神恩浩蕩人物皆春.
會際斯辰觀泰通而行其典禮,嘉其可謂惠東浦聲名彬文依舊.
嘉謨念遠追咸橡同人孚一德,盛典聯芳祠恒觀大有壯三知.
北國念前恩君臣父子,南朝怡後朋友夫妻.
左昭右穆維同人所敬,前功後償由鄉黨之事.
(明鄉會館乃明朝之遺臣避難到越南,越化十多代尚留存中國文化)
19越南抗日十七烈士碑聯于右任院長所撰
碧海忠貞昭日月,藍天浩氣壯山河.
20堤岸穗義祠門聯:
三徙於斯方達目,從此九泉得安心.
「三徙」是因為當年穗義祠是在廣肇醫院地段,後僑賢倡議興建善堂,乃將義祠遷往罅架街尾,後來該處有〔白蟻〕,不宜葬先人.堤岸廣肇幫長梁康榮封翁梁壽堂,有見及此,乃遽資購買平泰地段,作為興建義祠之用,於是義祠遂遷往平泰,此是三屣方達目之謂.但越共南侵,將平泰義祠剷為平地,使先僑死後亦無法安身,真個是人神共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