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朝辽东边事旷日持久,从万历朝晚期的年,一直打到崇祯皇帝煤山上吊的年。打仗多,走马换将的频率也快。在清朝人编修的《明史》里,对这时期与八旗军交手的诸多将领,清朝的史官皆褒贬不一。却唯独对一个人,却是集体认账的,这个人物就是宁锦防线的缔造者——孙承宗。
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孙承宗出生于河北高阳,这里位于明朝“九边”重镇蓟州。素来是战火纷飞之地,到孙承宗六岁的时候,高阳又被划为练兵基地。明政府在当地招募乡民为兵,训练部队。戚家军的北方车营,好些士兵都来自于此。
这样的环境下,孙承宗自幼就深受军事启蒙。读书之余,更不忘了习武练剑。他体魄健壮,生得“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活脱脱的武士模样。正经功课也没落下,十六岁的时候,就高中了秀才。后来的人生经历,就格外丰富。既在国子监读过书,也在大同巡抚房守正家里做过家庭教师,更曾亲历过一次大同兵变,在巡抚大人都吓得不行的时候,他却挺身而出,一番慷慨陈词,竟然从容化解危难。以上就是四十岁以前,孙承宗的基本人生。去过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情,但绝大多数时间,都和军旅生活,有着不解之缘。
同样是在这期间,他的一项重要品质,日益显露出来:敢于担当。大同兵变的时候,别人躲,他挺身而出。后来的辽东战局,依然是别人躲,他挺身而出。万历三十二年(),四十一岁的孙承宗赴京赶考,一举考取榜眼(全国第二),从此步入大明官场。先做翰林,又做詹事府谕德(太子府老师),深得彼时太子朱常洛的器重,又被安排做其子朱由校的老师。在此期间,与杨涟、左光斗、叶向高等人交好,成为东林党一员。
这期间的孙承宗,人生基本平淡快乐:工作不错,很得朱常父子的赏识;人缘也不错、东林党的朋友尤其多:官运也好得很,天启皇帝朱由校登基后,已经升任内阁大学士。但接下来的事情,就注定了他的人生不再平淡:辽东战局日益吃紧,到了天启二年()的时候,明王朝在辽东的屯兵重镇,包括六堡抚顺、清河、沈阳、辽阳、广宁,全都已丢失。明朝仅有的控制区域,就是作为北京门户的山海关。这种局面下,明朝兵部待郎王在晋更提出了放弃整个辽东,全数退守山海关的方略。局面极其严峻。
而读到王在晋奏报的孙承宗,不等皇帝开口,就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他要到前线去,以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去面对这场大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国防危机。明朝天启二年(),孙承宗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身份督师蓟辽,成为手握辽东重兵的方面大帅。权力重,压力却更重,他面对的对手,就是大清王朝的太祖——努尔哈赤。
在孙承宗到来以前,努尔哈赤这个对手,与明朝交手多次,从著名的萨尔游战役开始,基本都是怎么打怎么赢,打一次贏一次,俨然是明军无法战胜的克星。
努尔哈赤之所以厉害,首先是他个人的本事,论军事才能,他是明末不世出的军事家,创建的八旗制度,奠定了后金军事的强大。值得一提的是,八旗军的战略战术,更几乎专对着明军火器战法的弱点。当时的明军,火器战术基本沿袭自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但是成继光等人的火器协同作战,需要以训练和充足后勤为保证,对于后来训练松散的明军,根本不现实。于是原本严整的火器协同作战,就变成了遇到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通火器乱打。这战术对付以劫掠为主的鞑靼骑兵,可能还奏效,但遇到战术纪律强的八旗军队,就完全抓瞎。
八旗对付明军火器,招数主要有二:一是用穿铁甲的死兵反复冲锋,消耗明军弹药;二是战车战术。特制坚硬的松本战车为掩体,掩护八旗军冲锋。就这几招屡试不爽,多次击败明军。而且更严重的情况是,到了天启年间,八旗军使用火器的能力,也在不断成熟。早在攻打沈阳之战和浑河之战时,八旗军就已经开始以火器作为辅助手段了。
而更严重的情况,却是明朝自身的倾轧:一是明朝之前的方面大帅,多无能之辈。比如丢掉沈阳的辽东经略袁应泰,因在山东治水有功而名扬官场,但对打仗却一不通。努尔哈赤奇沈阳,辽阳之战,就因他部署有误,导致数万明军将士白白牺性。之后的辽东巡抚王化,更是天真到可笑。他妄图通过招降努尔哈赤的孙女李水芳、把努尔哈赤一举荡平。反被努尔哈赤搞了反间计,一下丢了广宁。
这时期的辽东经略里也不是没有能人,比如在萨尔浒之战后临危受命的熊廷弼。他到任后、采取正面稳守,部署游击队四处骚扰的战略,一度遏制了努尔哈赤的势头。但他是明朝文官集团里的“楚党”,东林党得势后,立刻把他排挤掉、换上了袁应泰。袁应泰兵败自杀后,他再度被启用。可这时候他虽是辽东经略、但掌握辽东军务的、却是东林党成员、辽东巡抚王化贞。然后就是王化贞瞎指挥、导致辽东大半疆土尽落努尔哈赤之手。到了孙承宗接任的时候,已是一片烂摊子。
孙承宗到任后,先参考王在晋的方略,去山海关考察。继而就认定,这方路太荒唐: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屯兵驻守,表面可互为掎角,但一旦敌军攻破八里铺,山海关就将不保,努尔哈赤就将长驱直入。发现问题后,孙承宗二话不说,先在山海关当面痛骂了王在晋一顿,接着将他贬出辽东。之后,开始实施他苦心谋划的战略:层层推进。
天启二年()八月,孙承宗以蓟辽督师的身份,督管起山海关、蓟州、辽东、山东登州、莱州各地防务。先裁撤大批残兵败将,从入关难民中选拔精壮,重建一支精兵。经过一年整顿,同时,在山海关以及登州、菜州,也建立了支强大的水师。次年八月起,孙承宗先命祖大寿重铸宁远城,从宁远推进到锦州,建立了宁远、锦州、山海关三位一体的防线,这就是著名的宁防线。
在这过程里,孙承宗更提出“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观点,遣散当地的“客兵”,选拔祖大寿、赵率教、满桂等善战将领,组成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辽东军。值得一提的是,在抵达山海关前,孙承宗从辽东边防的各类奏章中,发现了一封批评王在晋方略的奏疏,阅后大为赞赏。就任辽东后,经过考察,更确认此奏章作者是不世出将才,立刻将他提拔为宁前兵备道。之后很多年,他都是孙承宗整顿辽东的重要助手。这就是后来争议颇多的袁崇焕。
而在孙承宗的战术思想里,有一条也和戚继光等军事家一脉相承——以车克骑。
孙承宗的主要思路,是建立以战车作战为主的新式陆军。他的军阵采取散兵式的布阵,大的车营由不同的小营组成,根据作战任务的区别,分成不同的“子营”。在孙承宗由山海关东进,逐步拓展领土的过程里,终于和努尔哈赤发生了小规模军事冲突。天启三年()五月,努尔哈赤命大贝勒代善领军,发动了对锦州的试探性攻击,锦州守将马世龙以两千守军据城抵抗。孙承宗闻讯后,立即命令锦州周边的杏山、塔山守军,从后路夹击代善。结果,代善在攻城受挫后,立即遭到明军的偷袭,被迫撤军回师。战后清点损失,被明军斩首六百多人。
这时期孙承宗最主要的助手,就是后来立下击败努尔哈赤奇功的袁崇焕。在孙承宗身边,袁崇焕先做宁前兵备道,后做字前道,管理驻军、招抚流民、编练年队等事务,多由他经手办理。对袁崇焕本人,孙承宗更倾注了极大心血,常命他阅读兵书,更时常教授他带兵之道。日常事务中袁崇焕若出纰漏,常招来孙承宗严厉批评。孙承宗另一个寄予希望的人,就是独守皮岛的毛文龙。孙承宗还向天启皇帝请旨,给予毛文龙尚方宝剑并赐一品都督,并多次告诚毛文龙“勿轻动,皮岛稳固,即汝大功”。通过水陆两面稳固辽东防御的战略布局,至此也彻底成型。
从孙承宗到任的天启二年(),一直到天启五年(),是辽东战事的一段“和平期”。除了努尔哈赤早期的试探进攻外,千人以上规模的战斗很少发生。却也是明朝辽东控制区域的扩大期,明军的控制范围,从山海关一路向东渗透,坚城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努尔哈赤的眼前,渐立起一面冲不破的铁壁。当然努尔哈赤不会甘心,在明朝扩展过程里,努尔哈赤也不断地派遣精锐骑兵,分成小队,对明朝的屯垦驻军展开攻击。
结语
小规模的战斗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双方互有胜负,经常今天明军扎下营盆,第二天就被后金端了,第三天又被明军打回来。双方在广阔的辽东大地上,展开犬牙交错的争夺战。但争夺战的结果,却是步步为营的明军,领士一寸一寸地渗透着。而多次与后金的小规模战斗,更让明军经受了实战的演练,在野战里击败八旗军的信心就是从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