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铁岭名人录小传之一
TUhjnbcbe - 2025/4/22 1:09:00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铁岭,能源重镇,文化名城。临边古戍,五代旧州。西溅大辽之激浪;东辉长白之晴岚;南起盛京之伟阙;北接松漠之莽原。

山昂龙首,钟岩阿之灵秀;河润柴桑,毓水木之清华。闾里名区,声闻遐迩;乡党人物,俊彩星驰。

云高日近,李总兵看花讲武之楼;志远神清,郝迁客格物致知之院。曹雪芹著红楼梦,高鹗续撰;高其佩倡指头画,沦瀚继兴。戴家父子,诗誉三辽;魏氏燮均,书名九域。周公恩来,银冈开蒙,五十年重游故地;任氏辅臣,苏俄革命,一腔血染就红旗。

此真武戡祸乱,文兴太平,人才济济,城以人名。今于百年之古院,荟萃先贤此名园,敬请四海之佳客,驻足银冈以一观。

古代篇

1.王浍(?-?)

王浍,字贤佐,一字玄佐,金代末年咸平(今开原老城)人。其族属系渤海人,为渤海人后裔。

王浍邃于《易》学,又通星历谶纬之学。而且他还是东北文学史上极其少见的留有诗词的人。《谷音》录其诗6首,《中州乐府》录其词一首,其成就在辽东堪称一流。

金章宗明昌初年(),以德行才名被召至京城,帮朝廷审定大计。朝廷重其人,先授其信州(今吉林省公主岭)教授,未几自免去。后授博州(今山东聊城)教授。据元好问《中州集》记载:“郡守以下皆师尊之。”复又弃官而去。

南渡后,授辽东宣抚使,不拜。以后金国宰相多次征召,诚请出山,坚持不至。

贞佑二年(),蒲鲜万奴据辽东叛金,王浍应邀出山。贞佑三年()九月任辽东宣抚司参谋官,十月任蒲鲜万奴大真国(后称东夏国)宰相,到金天兴二年(),前后18年,王浍始终是蒲鲜万奴的股肱之臣,享年九十馀。

赵秉文代宰相所作《相府请王教授书》称王浍“究大易之盈虚,洞玄象之始终。道尊德重,名闻天下。”

2.陈循(-)

陈循,字德遵,号芳洲,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

明永乐十三年()考取进士第一名,被授翰林修撰。以后逐步擢升翰林院侍讲、侍讲学士、兼经筵讲官、翰林院学士、户部右侍郎。

“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落俘虏,兵部于谦、户部陈循坚决反对南迁都城,放弃北京,并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皇帝,年号“景泰”,是为代宗。明景泰元年(),陈循升为首辅;景泰二年()任少保、太子太傅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华盖殿大学士。

后英宗被释放复位。天顺元年(),大臣石亨等诬陷于谦谋逆,将于谦杀害;陈循受牵连廷杖一百,流放铁岭卫(今铁岭)。时年,陈循73岁。

陈循在铁岭5年,其间,收授生徒,以执教为业。授徒之余,陈循体察民风,题写名胜。他为铁岭撰写了咏“铁岭八景”诗。此诗风靡当时,传诵至今,为铁岭境内最早出现的“八景诗”。

“铁岭八景”诗和其题写的《重修崇寿寺塔记》、《银州圆通寺记》两篇碑文。为辽北的山川文物润色,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铁岭地域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天顺五年(),石亨事败身死,陈循上书自辩,获诏准,赐为编民。第二年四月,自铁岭还京,上表谢恩,归故里。到家后“为民闲住”,因积劳成疾,当年十一月十七日病逝,诏以原职赐祭。

陈循留有《芳洲文集》、《东行百咏集句》、《芳洲年谱》、《勤政要点》、《寰宇通志》等著作行世。

3.李成梁(-)

李成梁,明嘉靖五年()七月十四日生于铁岭。曾用名成蹊,字汝契,号引城。卒于明万历四十六年(),享年92岁。

李成梁出身将门世家,史评其“英勇骁健,大有将才。”嘉靖四十五年()袭父李泾职任指挥佥事,万历十九年()十一月,请辞获准,以宁远伯奉朝请,去位还京。万历二十九年()三月,奉旨二次出山,钦差镇守辽东总官兵。万历三十六年()六月,奉旨解印回京,加太傅,一生先后镇守辽东三十年。

李成梁在镇守辽东时,根据朝廷要求清丈土地,惩治腐败、开疆扩土。实行军屯和民屯;恢复辽东地区的马市、木市;创立黄骨、抚顺地区的水军;恢复辽东路河,畅通故道余里。

《明史》记载:“成梁镇辽东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显荣。”

第二次镇守辽东八年,亦辽左少事,安定无有战事。钱谦益云:“贼降夷杂种,出入边徼,心轻中国,独惮李氏耳。”

万历十九年(),李成梁与夫人宿氏、王氏及兄弟、子侄、内亲等共同出资,补修铁岭圆通寺塔、秀峰塔、灵应寺塔,使塔焕然一新。竣工后,于塔内放置记载修缮始末的铜牌,为后人留下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万历四十六年()辞世。钦赐祭葬,差工部督理造坟,谕祭二坛,葬京北仰山之北。

4.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号仰城。明代辽东铁岭卫(今铁岭)人,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明代后期名将,壬辰援朝抗日的民族英雄。

李如松骁勇善战,初承父荫授为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位。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后升任山西总兵官。万历二十年(),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平定宁夏拜之乱。

同年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领蓟、辽、保定、山东诸军人东征援朝抗日。在这场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援朝抗日入朝参战四个月的时间里,李如松在平壤之战中大破小西行长等部,歼敌近万,又火烧龙山大仓,破坏日军粮食补给。略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三都,为壬辰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大贡献。明军班师回国后,李如松因功加太子太保,增岁禄百石。

万历二十五年(),出任辽东总兵官。与辽东敌人多次激战。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四日,土蛮率几万人再次侵犯辽东。李如松率数千明军击败小股敌军,追击中不幸中伏,力战捐躯。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

李如松对诗歌、书法、绘画亦有研究,并有很高的造诣。存世李如松墨迹有《赠朝鲜左议政柳成龙》和《赠友人诗稿》等。

5.冯瑗(-)

冯瑗,字德韫,号栗奄,又号谷泉,广宁左卫人(今辽宁北镇)

冯瑗辽西望族出身,其祖父冯惟敏为明代散曲名家。冯氏一门多有进士、举人,均为官宦。明万历年间,冯瑗22岁中举,23岁中进士,官至开原兵备道兼河南布政司。

其任职开原兵备道期间,正是辽东防备式微之时。冯瑗文武兼备,四处巡边,多次向上级进言加强开原、尚阳堡等地的防务,对下整顿吏卒。

他督修边堡,加强对东西部的备防,走访军民,了解开原及周边情况,记述当时军情民情,图画边塞古堡形式,最终著成《开原图说》。

这本著作是现存最早记载开原的专著,以当时人记当时当地事,史料价值极高,特别是有关开原沿边防务及边外蒙古、海西女真诸部的资料,弥足珍贵。对开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义尤为重大。另著有记载明与后金边界关系史事的《黄龙纪事》一书,旧列史部杂史类,久佚。

6.左懋泰(-)

左懋泰,字大来,号旦明。明天启辛酉()举人,官至陈留县知县,事迹载邑志名宦传。顺治六年(),遭邑绅诬陷谋反,与堂兄左懋绩、堂弟左懋晋等族人一百多口被流放开原尚阳堡,后迁居铁岭。

左懋泰在尚阳堡、铁岭生活七年,顺治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左懋泰五十五岁生日,流放沈阳的诗僧函可倡议发起,在左懋泰住地尚阳堡创办“冰天诗社”,为清代东北第一家民间文化团体。函可等人为其作诗贺寿,称其为“东海大老”、“塞外高松”,此为冰天诗社第一会。冰天诗社计存世诗歌86首,收录在函可著《千山诗集》之中。

左懋泰在铁岭期间,与函可、李呈祥、季开生等文化流人诗文唱和,交谊深厚,创作丰富,被誉为“天下文章大家”,成为辽北文坛领袖,其“高松不受秦封”的崇高志节受到人们的推崇。其著《徂东诗集》,刻刊未果失传。其子左伟生、左昕生协助郝浴创建“致知格物之堂”,即后来的银冈书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铁岭名人录小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