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记者施亮
“我们创文成功啦!”年以来,肇庆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繁重的社会经济发展任务,全市人民勠力同心,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星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4块“金字招牌”,全市人民为之振奋,更加坚定了肇庆办好一切难事、大事、实事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五年时间里,肇庆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方面稳中有进、繁荣向好,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凝聚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擘画了蓝图、明确了路径。“十四五”期间,肇庆将重振文旅名城风采,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粤港澳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文明创建
名城颜值品质双提升
自肇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城市文明底色更加靓丽: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强,社会治理补齐短板,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衡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是重要维度。城市之间综合实力的比拼,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比拼。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肇庆三年内打通城区50条“瓶颈路”,将曾经一度出现的“堵城”变为“畅城”;新建座城市公园,塑造起“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的城市形态,市民走出家门便能徜徉绿水青山;空气质量连续六年实现改善,城市天更蓝、水更清;城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肉菜市场、校园周边、城市公园环境改善等老百姓关心的身边事,也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一一得到治理和提升。
年,肇庆以三年总排名全国第11的成绩,夺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是肇庆城市颜值和品质一次最“硬核”的宣传。
以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为目标,肇庆加强了各条块协调联动,构建起为民惠民利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常态化文明创建工作大格局,深化全域文明创建,推动常态化文明创建向基层延伸,不断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从创新常态化管理机制入手,肇庆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不仅建立市四套班子成员挂点镇(街)、市直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社区“第一书记”挂点制度,还组建“邻里先锋”工作队,开展“万名党员进社区、精准创文当先锋”活动。
各区各部门坚持“面子”“里子”同建,推进精细化管理,推行点位长和点位标准公示制,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作用,实现“发现问题”“交办问题”“解决问题”高效处理。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旅游振兴
拥抱文旅3.0时代
文明创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魅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肇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康养胜地和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题中之义。在肇庆城市发展进程中,文旅产业有着独一档的地位,是实现丁财两旺的重要手段。
肇庆曾是岭南旅游的策源地。20世纪80年代,以七星岩、鼎湖山为代表的肇庆旅游几乎是广东观光旅游的代表。在此基础上,肇庆是整合全市各县(区、市)旅游资源、率先在全国践行全域旅游的城市,千里旅游走廊名声大振。进入千禧年,肇庆进入主题乐园时代,搭上了文旅升级的班车。
年,广东旅游迎来第三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角是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等综合体验游。肇庆抢抓机遇,全面吹响“旅游振兴”号角,主动拥抱文旅3.0时代。
近年来,肇庆将“旅游振兴”作为“三大振兴”战略之一抓紧抓实,深入实施文化旅游“东融西连”,陆续出台《肇庆市实施旅游振兴三年(―)“十大行动”计划》《肇庆市促进旅游振兴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在全市范围掀起新一轮“旅游+”发展热潮。
通过文旅融合,肇庆深化旅游发展内涵,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肇庆万达度假区、西江百里历史文化风光带、文旅消费集聚区加速建设。同时,医、养、旅、食、体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结合日渐兴盛的运动热潮,肇庆瞄准粤港澳大湾区运动之城,整合全市旅游体育资源、提炼运动休闲主题,以点带面,发展体育“一县一品”,努力打造有特色的运动休闲小镇,各类体育休闲旅游应运而生。
面向“十四五”,肇庆旅游振兴还需要再次革新,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激活文脉
增强文化底气与自信
文化是城市最独特的标识。仅靠耀眼的经济数据不能够成为名城,只有彰显文化底蕴、文化特色,才具有真正的美誉度和竞争力。
从汉到清,肇庆长期位居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西文化较早交汇的地区,更是广府文化的重要传承纽带。
作为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岭南名郡,肇庆府城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届肇庆市委、市政府用微改造、微治理的理念,持续推动府城保护与复兴,促进端州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今年春节前,府城遗址公园建成开放,成为肇庆新的城市名片;5月,展现肇庆府城复兴风采的肇庆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首日开放便预约爆满;6月,肇庆开始对骑楼街建筑外立面进行修缮,昔日骑楼街繁华景象即将重现。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通过整合历史人文资源,肇庆以“旅游+文化”的方式为文旅市场赋能。羚羊峡古道等三条游径被列入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肇庆府城历史文化游径等五条游径被列入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
“要继续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用好‘绣花’功夫,坚定不移推进府城保护与复兴项目,努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极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建设人文湾区作出肇庆担当、肇庆贡献。”谈及下一步的工作要求,肇庆市主要负责人表示。
肇庆加强考古发掘,积极运用“古法+高科技”手段,保护好、恢复好历史遗迹和遗存,做到修旧如旧,再现肇庆千年古城的独特风貌。同时,加强活化利用,建立多元投入模式,加快周边业态更新,融入文创、特色美食、夜经济等时尚元素,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活力。
此外,肇庆还将研究好、解读好、阐释好府城文化,同时讲好包公、龙母、莫宣卿、六祖惠能、利玛窦等历史名人故事,打造更加立体、更有魅力的文化品牌,延续历史文脉,讲好肇庆故事,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底气与自信。
运动之城
全市建设改造场馆34个(新建12个、升级改造22个),新建社区体育公园个,社会足球场69个,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全市16个街道均建有室内外健身设施,88个乡镇全部建设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
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肇庆共有54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圈,收获了10枚金牌、6枚银牌、9枚铜牌,金牌数位列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创造肇庆历史最好成绩。
声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规划设计专家陈南江:
让游客成为城市文旅的宣传员
“肇庆文旅得时代之先,也在业态迭代中失去先发优势。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高质量发展,肇庆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指日可待。”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规划设计专家陈南江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表示,踏入21世纪以来,文旅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文旅新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肇庆文旅进入阵痛期。
陈南江分析,近年肇庆实施“旅游振兴”战略,创建国家5A级景区、提升千里旅游走廊、全面打造全域旅游、激活人文红色资源、发力休闲康养、引入“湾区雪都”,一系列新尝试将对文旅起到强劲带动作用。
当前,肇庆要深刻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共同繁荣发展。
“在文旅市场信息过剩的今天,肇庆文旅产品要打响名堂,要做好细分市场产品。”陈南江以研学旅游为例分析,肇庆研学旅游资源丰富,综合实力很强,其广府文化、红色文化、人文历史、交通区位,乃至地质地貌都独一无二,值得去深度挖潜,细分出人文历史、农旅体验等专题线路,把“研学旅游到肇庆”的品牌做大做强。
记者观察
肇庆的古与新
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肇庆有着一手文旅好牌,就看如何出牌了。”在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中,著名主持人兼评委戴军对肇庆文旅印象深刻。拥有一手好牌的肇庆,“古”与“新”两种特质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一方面,文化与历史向来是肇庆的“王牌”。历史上,肇庆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广府文化的重要传承纽带,拥有全省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墙,“一府一砚三名人”名扬天下,宋徽宗更是亲笔御书为城市改名。因而,肇庆府城除了本土文化浓厚以外,更具有岭南特色,才能牢牢抓住湾区人的“广府心”。
另一方面,千年古城正在焕发新活力。肇庆文旅不断推陈出新,瞄准大湾区文旅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肇庆万达国家度假区涵盖世界首创山体室内滑雪场,为古城打造全新的“湾区雪都”IP;针对户外运动风口,四会市古邑碧道画廊、广宁县古水河郊野径和封开县贺江碧道画廊三条户外运动“三线齐发”;德庆柑香画廊,融合了一年四季“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康养”等乡村旅游元素。
肇庆的“新”更是蕴藏在经济产业、生态环境、人口结构、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需要长期探索发掘。面向未来,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交融碰撞中,城市才能焕发新活力。
作为文旅名城的肇庆,“古”之遗珍被唤醒盘活,“新”之造化更值得期待。未来五年,肇庆之古新交融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