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青涩时光走向白发苍苍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县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死于明崇祯三年,正当明末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时期。万历四十六年,后金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兴师抗明,仅用三年便占有辽沈等地,接着又觊觎辽西。从此辽东成了全国瞩目的战场,辽事成为朝野舆论的中心。袁崇焕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挺进抗清第一线,以坚守宁远阻止后金南进之功而成为著名的抗清英雄,并因此由监军佥事、宁前道、辽东巡抚,累升至蓟辽天津登莱等处督师,成了总管辽东军民、决策辽东战守的地方最高军政官员。
袁崇焕画像袁崇焕一生最大的错误是火并据守东江的另一支抗清队伍。所谓东江,即与袁同时的著名抗清将领毛文龙所驻守的皮岛及辽东沿海其他岛屿。毛文龙号振南,浙江仁和人,生于万历四年,自幼家贫,三十岁到辽东,在总兵李成梁部下任千总、守备等职,后被广宁巡抚王化贞升为游击。天启元年三月,后金攻占辽东,派人深入沿海岛屿市牛、征粮、勒取妇女,岛民怨恨刺骨。五月,毛文龙奉命率兵二百挺进辽东沿海,招致辽民,恢复疆土。他遍历连云、猪岛、广鹿等十余岛屿,擒斩后金委派的島官,抚定岛民,颇受欢迎。毛文龙先后收纳辽民数十万,选精壮为兵,骚扰敌人后方,牵制后金西进,因功屡受朝廷封赏。
袁崇焕剧照袁崇焕火并东江是在收复辽东名义下进行的。崇祯元年二月,袁崇焕被明帝朱由俭重新起用,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天津登莱等处。七月平台召见,崇焕向皇帝保证:“计五年全辽可复”。这是为安慰皇帝而许下的毫无把握的诺言。不明实情的皇帝闻之大喜,钦赐尚方宝剑,假以便宜从事,并命户、工、吏、兵各部大力支持,有求必应。有人问及复辽具体方案,袁答道:复辽“当先从东江做起”。即以复辽作为火并东江的借口。袁崇煥火并东江的真正原因是明末激烈的党争。明朝末年,人以派分。
有一部分官员认为毛文龙得过大宦官魏忠贤的支持,便视其为阉党体系,企图借崇祯帝即位诛魏忠贤大抓逆瑙之机,迫害毛文龙,如散布他牵制后金无功,建议将其从皮岛移入盖套等。但因毛文龙手握重兵,身居海岛,很难得手,他们便将迫害毛文龙的希望寄托在袁崇焕身上。袁崇焕亦深感毛文龙桀骜不驯难以节制,必欲除之而后快,所以当平台召见之后,大学士钱龙锡等人找他商量对付毛文龙的办法时,袁便果断地回答说:“可用用之,不可用杀之”。此事原委,袁崇焕在崇祯二年六月奏疏中有详细记载。为此目的,袁到任后便采取“设文臣以监之”,“严海禁以窘之”等种种手段刁难毛文龙。
魏忠贤剧照所谓设文臣,袁崇焕认为设饷司控制经济命脉比设道员更有效,乃于崇祯二年三月,奏设东江饷司于宁远。“令东江自觉华岛转饷,禁登萊商船入市。自是岛中京饷,俱着关宁经略验过始解”。还规定:“朝鲜贡道往宁远不许过皮岛”。结果“商贾不通,岛中大饥,取野菜为粮“。同时大量裁减饷额,由十余万减到二万八千。以此制造困难,促使将土与毛离心然后再趁机表示关切,以引诱将士归附自己。当见文龙仍不就范时,便于崇祯二年五月底,以发饷犒军为名,率兵深入海岛,并于六月初五,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宣布十二大罪,将毛斩于双岛。然后奏撒东江总兵,将皮岛将士二万八千分编为四协,分别由毛承祚、陈继盛、徐敷奏、刘兴祚事领,置于自己磨下。
民族斗争,大敌当前,袁崇焕以复辽为名,将主要矛头指向另一支抗敌队伍,并以极端方式予以火并,不仅大大削弱了抗敌力量,而且对辽东战局乃至对他本人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文龙死后,皮岛无主,各支队伍互相攻杀,已不能对后金起任何牵制作用。四协很快并成两协,不久西协首领刘兴治杀了东协首领陈继盛,后来刘兴治又被副总兵沈世魁所杀。参将孔有德、耿仲明走依登莱巡抚孙元化,后因与总兵黄龙有矛盾被逼造反,投降后金。广鹿岛副将尚可喜与沈世魁之。子沈志祥亦先后投降后金。
袁崇焕雕像于是,与宁远相犄角具有战略意义的东江抗清阵地便不复存在。其次,东江内乱,后金彻底解除了后顾之忧,便集中精力对付宁锦一线。皇太极在毛文龙被杀后四个多月,亲自领兵长驱进关,安然转战北京周围达半年之久,这是从前不可能发生的事。并且,东江将士纷纷投降后金,带去大批比较先进的火器,极大地增强了后金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正如当年后金对汉人的错误政策,在客观上有利于袁崇焕守卫宁远一样,这次袁崇焕对东江处理不当,也在客观上方便了后金。
皇太极剧照再次,杀毛文龙对袁崇焕本人的声誉也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最同情袁崇焕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杀毛文龙是极端错误的。崇祯三年八月,明帝朱由俭因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决定处死袁崇焕。在草拟罪状时,兵部尚书梁廷栋向皇帝建议只提“专杀文龙”这一条,而不必提及其他。综上所述,袁崇焕是一位既有功,又有过,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保卫宁远使他成了公认的英雄,火并东江又严重损伤了他的英雄形象。对这样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既不能出于民族偏见,根据民族斗争需要,因时而变,忽高忽低:又不应囿于明末党争的窠白,各执一端,任意取舍,而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