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马惠彬
每到“古运河景区”看到新修建的“九达天衢”牌坊时,就有点说不出的感觉。总感到新而不诱人、壮而不符实,看不出“九达天衢”牌坊的宏伟气势。
在老德州人的记忆中,虽然古牌坊已破旧不堪、残缺不全,但它那一压群雄的磅礴气势,仍是那么引人入胜。牌坊下那七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石蛤蟆,刻画出了九达天衢古牌坊独一无偶的特点。
让德州人引以为荣的“九达天衢”古牌坊,它的故居在现德城区的桥口街和米市街的中间,运河故道上的广宁桥以南,约三米左右的地方。古人之所以在古运河旁建立该名称的牌坊,是在向人们述说:大运河是德州城的兴起之源,有了大运河的兴旺,德州城才会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说它在大西门外是不对的,此位置距大西门约三华里,小西门外还靠谱。)
德州兴,源于金始于元
古老的德州城,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北疆的交通要冲,它“控三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兵家必争之地。宋金之战,在德州城流过的大运河,为金人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金代设都于北京后,于金·天会七年(),朝廷在德州城西北的老虎仓,设置了将陵仓储藏皇粮朝廷在此设置捕盗司、达鲁花赤、监支大使等官职,统管漕粮的运输和储藏的安全。
从此,德州城便成了历代王朝的仓囤和驻防的重地。通往北京的官道,就被公认为是进出京城的“御路”了。进出京城的官员、商贾、进京赶考的举子,运往京城的物资均在德州城路过。
元朝统一中原后,由于“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因而急需打通连接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由于黄河经常泛滥,隋朝开凿的通济渠早已被淤塞,失去了运输的功能。尽快开通便捷的水运之路成了当务之急。
故忽必烈和他的大臣们就把目光投向了大运河。中统三年(),忽必烈任命水利专家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郭守敬沿隋朝大运河一路考察,精心设计出了开凿、疏浚方案。从至元三十年()开始,在郭守敬和马元贞的带领下,历时十年先后从开凿了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从通州到大沽的通州运粮河,疏通了从大沽经沧州、陵州(德州)、至临清的御河,开挖了从临清至东平的会通河,从东平至济州(济宁)的济州河,使北方的河流与南方原有的大运河相通。从此,京杭大运河再次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使祖国的五大水系相互贯通,从元朝的大都出发,可直接到达南方的杭州,大运河便成了元朝最主要的南北大动脉。元·至元十九年(),大运河全线开通后,元朝将陵仓改为陵州仓,德州城便步入了漕运的码头和储藏皇粮的重要基地之一。而德州城西贯穿米市街和西关街①的,进出大都的古驿道(俗称官道、旱道、御路)被河截断,古人就在此处修了座石桥将御路贯通,有了这座西关一带显现了繁华昌盛。
这时,德州的土城已破旧不堪,四处坍塌。唯独运河岸边的这座小石桥附近比较繁华,这里有董子读书台、文庙、慈氏寺等古建筑群,这里商业兴旺,人文经济发达,因而,在这一带出现了“先有西关后有德州城”的民谣。由此可知,作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运河名城德州,它的兴旺发达应:源于金、始于元,兴于明清。
德州兴,繁荣于明清
元朝末期,四处农民起义、战火不断,再次致使会通河淤塞。明朝建立后,永乐九年(),济宁州同知潘叔正向朝廷建言:“会通河道四百五十余里,其淤塞者三分之一,浚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也。”
此时的朱棣正考虑迁都北京,这个建议正和皇帝之意即被采纳。故朝廷随即派出宋礼调发青、兖、徐、济四州,即直隶民工十六万余人,对大运河再次进行了疏浚。
历“二十旬而工成”。重新恢复了“漕运大通,帆桅连墙而下,舟舰鱼贯而行”的景观。这次疏浚不仅使会通河全线贯通,而且将河道加深,“深则能蓄水,而其深三丈”。
为了保证河道的畅通,宋礼还规定了“每年一小挑,间年以大挑”的维护制度。从此,大运河数百年畅通无阻。大运河的贯通,使其“过浅船约万艘,载约四百石,粮约四百万石,若涉虚然”。德州城地处运河岸边,当即成了南北贯通的枢纽,运河里“舳舻相冲,官舰贾舶,络绎不绝”。城里,“大聚四方之俗探奇货于游市,号为百商之渊”。运河两岸,“市肆栉比,棉旦数十里”。德州城抓住了这一发展的机遇,很快跃入了经济发达、人文兴旺的地域,成了全国三十几个重要城镇之一和文化高地。
九达天衢牌坊的诞生
综上可知,德州城的兴旺发达源于运河,是运河漕运和民航的兴旺,给德州创造了发展机遇。当时,在西关街和米市街之间的运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此桥连接了御路,是进京城的要害之地。桥上整天车辆不断,行人如穿梭,故桥的两边商业异常的繁华。可能是人们认为这座石桥横跨在运河上,是它使御路和运河在此处,形成了一个十字交叉点,所谓的水陆运输的交汇之地,就是指的这里。
故人们就将水旱交通的要冲进行了重修,并在这座石桥的南边修了座名曰“九达天衢”的牌坊。从此,德州城才有了“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尊称。
至于此桥、此牌坊是何年、何代、何人修建的,因暂时查不到历史资料,故不好确定。人们只好根据它的建筑风格说:“它是明朝的建筑②”。这座威武雄壮的古牌坊,直到年前后,它还在广宁桥的南边屹立着,为了修补广宁桥,才将其拆毁了。广宁桥一直为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服务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才被原“德州农机厂”给拆毁了。
无论怎么说,古老的石桥,威风凛凛的牌坊,它们见证了旧运河和这一带漕运的兴旺和繁华,见证了古运河流经德州城西的历史,这一无可辨别的实事。
九达天衢牌坊是一座横跨南北驿道,坐北面南四柱八扒、三层重檐、三门斗拱式石木结构的过街牌坊。牌坊的顶部,系中间高、两边低,四周檐子均微微上翘,每层四角的檐子均突出上翘,是一个典型的大屋顶式明代风格的建筑物。它的顶部覆盖着黄、绿相间的筒式琉璃瓦,它金碧辉煌,鲜艳夺目,靓丽壮观。
斗拱重檐之间,均镶嵌着木雕图案的挡板,上有牡丹、芍药、月季、芙蓉、秋菊、冬梅等花卉,其雕刻技艺精湛,花卉玲珑剔透、秀丽逼真。中央门楣上镶嵌着蓝底金字的匾额,上书《九达天衢》四个正楷大字,字体雄健浑厚俊伟、苍劲有力。
据民间口传:明朝嘉庆年间,奸相严嵩出京南巡路过德州城时,正逢牌坊即将落成之时,在下属殷切的请求下而题之。另有记载,清朝末年维修牌坊时,又由朱启铃先生重新改写,朱启铃先生系清末民初的著名书法家,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代总理。
古牌坊最高点约8米、总宽约10米。因有行人和车辆在其下面走,故它没有台基其底部与路面持平,它下面的路面全部由南北向的青石铺成,并与约三米处的广宁桥连接。4根直径约25公分左右的朱红色主立柱插入基石。每根朱红色的主立柱,均由两根“扒柱”(斜支柱)分南北向支撑着,八根“扒柱”的基石上,各有一只栩栩如生的石雕蛤蟆(青蛙)趴在上面,貌似护卫着朱红色的柱子。
古牌坊的中门宽约一丈(两辆老式的铁轮牛车不能并行),两边的掖门面宽约5市尺,系人行通道。整座牌坊顶部雕梁画栋、奇巧美观。下部的八根扒柱基石上的七只石雕蛤蟆(青蛙),是古牌坊独有的特点,是九达天衢古牌坊,屹立在古运河桥头边的独特标志。这七只石雕的蛤蟆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有的昂首俯腰,有的目睁口张,有的翘头远望,有的支爪若跳,它们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多少年来,以它们的魅力,吸引着路过牌坊的行人,所有路过者无不伸手去抚摸它们,
特别是来牌坊处玩耍和路过的孩子们,更是争着爬到上面去玩耍,长年累月每个石蛤蟆,均被人为摩擦的油光乌亮、细腻无比。而使人感到疑惑的是:牌坊下面的八个石座上,却只有七只石雕的蛤蟆,唯独东北角“扒柱”的基石上,只有蛤蟆趴过的痕迹而没有蛤蟆。由此,而给德州城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美丽的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听老人们讲:由于修牌坊时,选用的石质不一,百年后,西南角上的那只石蛤蟆,经不住常年的日晒雨淋和风化,而渐渐的开裂了。如再重新再雕一只,很难与另外七只石蛤蟆匹配,人们就将那只损坏的石蛤蟆砸掉,留下几道痕迹,并将这块没有蛤蟆的基石,移到不显眼的东北角上。后来,聪明的德州城人,就编撰那段人人皆知的神话传说③,此举不仅弥补了少一只蛤蟆的不足,还增添了古牌坊的魅力,使坏事变成好事。
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九达天衢古牌坊,因年久失修在德州解放前夕,已摇摇欲坠,局部出现了塌落。解放初,除了“九达天衢”四个金字外,其他部位均已退颜无色了,多数木雕图案只可见到轮廓,有不少地方露出了木头的原色。顶上的琉璃瓦也出现了局部坠落,只有那七只石蛤蟆仍是孩子们的至宝。
九达天衢牌坊的消失
自古以来,米市街和桥口街就以广宁桥④为分界线,因牌坊建在广宁桥的南边,当属米市街管理。在年前后,广宁桥的西半部坍塌,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经桥口街与米市街协商,两街联合将摇摇欲坠的古牌坊拆了。将拆下来的圆木柱子,修补了石拱桥的坍塌部位。并将部分石料铺在了坍塌的桥面上,余下的石料,在靠近米市街路西的海子沿上,修了座溜口嘴子。那七只石蛤蟆和带有折皱的那块基石座,被移到流口嘴子上做了护栏。小块的木雕被人们拿回家去烧了,最可惜的是,上有“九达天衢”四个正楷大字的牌匾不知了去向。那些砖、石雕的小件堆积在海子边无人过问,后来有的被孩子们砸碎、有的被丢进了海子,最后全部没了踪影。
从此,九达天衢牌坊就在德州大地上消失了,不过海子边的那七只石蛤蟆还在。当人们见到石蛤蟆时,还能追思一下那座古牌坊。当孩子们走到这里时,还要坐到油光滑蕴的石蛤蟆上去玩一会。直到“文革”结束,它们还虔诚的趴在海子边供孩子们玩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原德州农机厂在修铸钢车间时,这一珍贵文物连同广宁桥,都被他们埋了起来。后来,德州农机厂不景气又把这块地卖给了“德州玻璃厂”。玻璃厂在修车间时,发现了这七只石蛤蟆。不知何原因,他们对其采取了秘密的爆破方式,哪知爆破时几块石头飞上了“王家楼”的房上,将房子砸了两个大洞,这其中就有块半截的石蛤蟆头。王家为了尽快索赔,就将这些碎石头(包括那块半截的石蛤蟆头)放在路边展览。附近居民均见证了该事。哪知这个办法真灵,“玻璃厂”很快就给王家在院里盖了三间砖房。房子改好后,王家才允许玻璃厂把那几块石头弄走,自此,这些石蛤蟆就无影无踪了。
哀叹!这些宝贵文物的下场!哀叹!下令毁掉这些文物的无知之人!
至此,气势磅礴的九达天衢古牌坊,以及那些可爱的石蛤蟆,全都变成了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只好到古运河景区,去看那座更威武、壮观,且没有运河文化特色的新牌坊了。
注:
1、西关街:即现在的桥口街。自明朝修完砖城后,桥口街就被命名为“西关街”。直到民国时期,才命名为桥口街。
2、最早有记载的是清·光绪末年的《德州乡土志》中,将“九达天衢”牌坊列为“古迹”;民国《德州志》“坊表”一节中,将九达天衢坊列为德州第一坊。乾隆《德州志》中记载了四十几座牌坊,其中却没有九达天衢坊。从明·嘉靖《德州志》到清乾隆《德州志》,均未发现关于九达天衢坊的详细记载。
3、九达天衢的传说:各种版本的传说不下十余种。但中心意思都是,南方人来偷石蛤蟆,将九达天衢牌坊写的神乎其神。
4、广宁桥:系石拱桥。两边用长条石头做栏杆,条石圆拱的断面上,有石刻的“廣甯橋”桥名,字体的边沿深凹、中间突出为小圆弧状。
马惠彬,男,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余篇、万余字。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德州史话》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