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郑千山普吉铁峰庵逸事记
TUhjnbcbe - 2025/2/10 16:29:00

铁峰寺已非“龙脉”长虫山之“龙眼”,少了历史上虎踞龙蟠,龙吟虎啸、狮吼象鸣的“风磴”雄风,但它依然萦绕着铁峰庵的遗韵。首先,至今犹存的东方红水库是在原“浣玉泉”基础上扩充出来的,而康熙《云南府志》中说浣玉泉“在府城北蛇山麓……汇水一泓,冬夏不竭……可以流觞”,而王继文描述“(铁)峰约高千余丈,峰之寺及五六百丈而止,引峰东之水,汇一泉于麓。泉上一亭颜曰:浣玉。”长虫山铁峰峭壁东面有泉水飞流直下山脚,故泉也罢,水库也罢,“流觞曲水”应是此地之绝妙景致。

众人耳熟能详的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中是这样描绘昆明山川地理的:“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其“北走蜿蜒”指的是昆明北部的蛇山,即长虫山。明代刘文征《滇志》中说其位于“(云南)府城北二十里”,“俗又称蛇山”,无误,说其“一曰商山”,则误,昆明旧“八景”之一的“商山樵唱”之商山,则是另外一座山;康熙《云南府志》中载:“蛇山俗名虵(蛇)山,在城北二十里丹崖,蜿蜒而来,省会主山也。”长虫就是蛇,据说长虫山本来应该叫龙山,是名城昆明的“龙脉”,因避讳的原因而改称虵山或长虫山。清康熙年间云贵总督王继文《铁峰庵记》中谓:“蛇山发源于蜀之岷,逶迤数千里,独峙昆海之北,其行也舞云腾雾,变化莫测。其端其止也。襟江带湖,尊严莫曲。其势雄岭,叠嶂中孤岩秀出,直上青霄,岩色如积铁然是则谓之铁峰也。”亦有云其:“山多黑石,与土相间成褐质黑章之蛇形”“丹崖巘翠,蜿蜒而来,势若鸾停鹄立,为昆明县主山”(张维翰、童振藻等纂《昆明市志》),这里说到了长虫山的发源与命名,也“画龙点睛”地道出了长虫山的最关键处——第一峰巅铁峰。

以铁峰为“龙的眼睛”的长虫山,与昆明已消失的“昆海”山下水景相映成趣的“蛇山倒影”曾是古代昆明的“八景”之一,据说,19世纪末期或20世纪初期,法国人方苏雅还能拍摄到长虫山脚下的“昆海”码头,从码头上舍舟登岸可援阶上山,山上林木苍翠,铁峰锈色之崖可比西山龙门之“苍崖”,铁峰周遭有虚凝庵、铁峰庵、涌峰寺、涌泉寺、白龙寺、蓝龙寺等等,寺院的红墙碧瓦与铁锈色山崖、苍松翠柏、蓝天白云与蜿蜒山体倒映“昆海”水中,可谓妖娆美丽,令人陶醉!民国十三年《昆明市志》中写到登临铁峰庵时说:“登殿后最高处,湖山之盛,均一览无余,形势之雄,推为滇中第一。”无怪乎民国昆明禄劝诗人梅绍农在其《铁峰庵题》诗中写道:“铁峰浑如铁,苍苍太古色。海上月轮高,山风吹石裂。”生前活动在铁峰庵周围、多次写诗记录和赞美铁峰庵、自号“蛇山老衲”的近代昆明富民一代名僧莲洲有诗云:“屏列数峰闇,佛龛一镫青。无人来萧寺,明月照空庭。阶前竹影动,殿角响风铃。丹墀闻啸豹,虚牖入流萤。地垆茶烟歇,补读未了经。”(《铁峰庵夜坐》)

时代发展的步伐节奏越来越快,仅仅一百年甚至一百年不及,这被“推为滇中第一”的春城一方风物也就沧海桑田、“旧貌变新颜”了,长虫离“海”渐远,“蛇山倒影”自然也成明日黄花。“海”消退了,可蜿蜒长虫山还在,山虽然还在,但山间的虚凝庵、铁峰庵、涌峰寺等等,却因时代的搬迁而飘零消弭了。

客观来讲,铁峰庵是长虫山诸多寺庵中最负盛名的一座名刹,它始建于元代,明清时代多次维修。据知,康熙三十二年的那次重修,比较有名,修葺时为我们留下大量文史资料,此后又多次重修。铁峰庵始建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彼历来就被目为准提菩萨和真武帝君(关帝)在昆明的著名道场,王继文在《铁峰庵记》中借乡绅父老之口说:“山之灵,川之秀,丰犹有鬰而未达,抑而未伸者乎。惟是蛇山为会城祖龙,结五华贯双塔,盘薄三百余里,附郭烟村以之为表,东西两迤,瞻之为镇,左金马,右碧鸡,两相罗立。请一登临,省会诸名胜历历归指掌中。”王继文登铁峰庵时,“坐铁峰下,仅去天咫尺,回缳一碧者,昆明池也。遥补西半壁者,聚仙山、三华山也。稍而拱卫者,罗汉岩也。舞翠流丹,当其面者,七学士峰也。当面之左,排霄翀汉者,抚仙之梁王山也。由梁山络绎驰骤东护一壁者,呈之万福、象兔,嵩之罗锦、登花诸山也。鸣凤葳蕤,太极灵异,分若列星,点若置棋也。甸隐百川,如盘龙江纳九十九泉,与金棱、银棱两河达昆池也。城吞岩壑,如螺峰之盘坤,九龙池之汪洋也。”到铁峰庵中,感受是“嗟乎,能变化者铁峰也。惟其善变,所以亘古亘今,自有不变者存,主金鸡而镇两迤,人才风会,霞蔚云蒸,于是瞻之。余于山门外石壁故大书:‘彩云第一洞天’云”。所以王继文感叹不已:“奇哉铁峰,滇南之人才风会聚藏于斯,亦振兴于斯矣!”几乎与王继文同时代的范承勋有七律《登蛇山铁峰庵》颇佳:“试马蛇山带雨过,还登绝顶探云窝。昆池波静消兵气,爨落烟生酿太和。百雉望中双塔小,万山孤处一僧多。边臣恋阙频搔首,直欲乘风振玉珂。”而莲洲排律写得也极好:“层崖绝耸摩碧霄,高僧明代亲诛茅。清初广宁王制府,探奇凿险梁栋雕。名蓝历今三百载,经劫不坏何坚牢?庵前石磊蹲黑虎,庵后松舞腾青蛟。护庵白云锁石岭,依僧黄鹤栖松梢。谷口闲花开灼灼,崖下野涧流滔滔。两岸清风绿柳娜,一溪春雨红桃夭。山蔬款客胜玉馔,破衲暖我过金貂。儿童摘酿竹叶酒,樵子采馈松花糕。携酒倚亭穷眼界,策杖寻壑乘云轺。僧自高歌鸟自听,忙中得句闲中敲。静研花露点诗句,就埽木叶烹松涛。酒兴未阑诗兴起,金轮将坠银轮高。客来报我人间事,鼻酸涕泗心忉忉。狂澜无砥趋愈下,去日恐不如今朝!”(《住铁峰庵》)

铁峰庵的文化色彩奇异而辉煌。姑妄言之姑且听之,传说明初汪湛海规划布局昆明城池,将昆明古城建成灵动的龟形,与北面长虫山相呼应,形成昆明城的“龙龟格局”。风水中“龟蛇相交”,乃有“帝王之气”,故昆明总有“僭王”“藩王”等出现,即古代统治者最头痛的昆明城借时运“帝王兴,藩王乱”。还有所谓汪湛海称“五百年后看,云南胜江南”的说法。(此说目前文献仅见于民国罗养儒《纪我所知集》,当为作者幼年从民间传说中听来者。至于闻人殷晓俊所称发现的所谓汪湛海造昆明城的风水书秘笈旧藏,估计应系伪造。)有资料有板有眼地说:汪湛海于昆明“审山龙,察地脉,别阴阳,定子午,就高下而奠基础,取形胜而立范围,经八年的惨淡经营,功始告成”,而汪湛海因看出长虫山迂回曲折,伸缩起伏,龙气走动,行入昆明,龙气益旺,至铁峰庵处停顿起嶂,更含蓄旺气,九起九伏向西绕南,至圆通山开玉屏,徐吐五华秀气,五华分五支而下,结于文庙地场。汪湛海认为此为艮龙向乾,此为地脉中极为难见的“紫微龙”也,是群山之祖昆仑山脉之延续,是故以长虫山是昆明的太祖山,也是云贵川“华阳国”之太祖山,其地位之尊,不言而喻。

长虫山的至尊又属铁峰庵,道光《昆明县志》载有“三月三谒真武”,每年三月昆明人争相前来拜谒真武帝君的风俗,数百年来,一以贯之。据说真武阁里有一怪事:因长虫山山峰两面分别面临昆明东西两大平坝,故山峰上风势极大,而铁峰庵处尤甚,在山上,人立住都很困难,帽子和衣物等,一不留神就会被吹飞,但一进入真武阁,却一丝风都没有。原来真武阁有一颗稀世珍宝“定风珠”,恰如龙口中的龙珠,有老人讲,此珠“文革”前都供在真武阁,后因老铁峰庵被毁,“定风珠”为昆明一收藏家所收藏。

年后,由于种种原因,铁峰庵遭受了一轮又一轮的破坏。至20世纪80年代初,庵已基本被毁,除了山崖上还能寻到一些碑刻题字和残垣断壁外,那些曾经名声在外的著名景点“浣玉亭”“黔国三烈祠”“准提殿”“真武阁”等等早已灰飞烟灭。应是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朴素热爱和保护意识,从80年代初起,原铁峰庵附近王家桥、范家营、林家院等村子的7位文化并不高的农村老太太,发心起来,她们用肩背手抱,花了足足几年的时间,把铁峰庵的残砖剩瓦从高崖上运了下来,年,在王家桥村的后面东方红水库(原浣玉泉)之畔,当地人用老砖瓦废物利用、募集功德钱硬是重建了一座新寺庙,改名叫铁峰寺。

虽然随着寺庙下移重建,铁峰寺已非“龙脉”长虫山之“龙眼”,少了历史上虎踞龙蟠,龙吟虎啸、狮吼象鸣的“风磴”雄风,但它依然萦绕着铁峰庵的遗韵。首先,至今犹存的东方红水库是在原“浣玉泉”基础上扩充出来的,而康熙《云南府志》中说浣玉泉“在府城北蛇山麓……汇水一泓,冬夏不竭……可以流觞”,而王继文描述“(铁)峰约高千余丈,峰之寺及五六百丈而止,引峰东之水,汇一泉于麓。泉上一亭颜曰:浣玉。”长虫山铁峰峭壁东面有泉水飞流直下山脚,故泉也罢,水库也罢,“流觞曲水”应是此地之绝妙景致。

其实,铁峰寺还应该修一下“黔国三烈祠”。什么是“黔国三烈祠”?原来这里记录着昆明历史上的一个痛史片段。自“闯王”李自成入京推翻明政权之际,安南土司沙定洲军也趁机开始攻入滇府府城昆明,“全滇皆震”,末代黔国公沐天波不敌沙军,仓皇退出昆明。仓皇之际,沐天波老母陈太夫人及其正室夫人焦氏、侧室夫人夏氏未及逃走,因恐遭沙军凌辱,她们分别在昆明的金井庵和朝阳庵燃灯自焚。沐天波后来也随南明永历皇帝避难于缅甸,死难于异国。沐氏全家誓死为明朝廷守忠,受到后世敬佩,故建“黔国三烈祠”以为纪念。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记史铭志,也是地方史志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有关专家、广大信众的要求下,近几年,铁峰寺已经经有关部门批准成为了开放寺院,修缮和改扩建铁峰寺也已纳入工作规划。普吉名胜铁峰寺的后面,是沉甸甸的历史传奇;铁峰寺的前面,正要展现其历史人文的风华。从铁峰庵到铁峰寺,普吉的这部数百年的文化史籍,正等待更多的人去阅读,去了解。

(原载《云南政协报》)

作者简介:郑千山,昆明市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五华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诗集、散文集等著作多部。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千山普吉铁峰庵逸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