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战乱频繁,东北边关兴起辽事。建州女真之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告天起兵,在明廷治下休养生息数年之后创立后金,开始反抗明廷,并于辽东地区取得节节胜利,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明王朝的统治。
明廷曾经派出多名经抚之臣至辽东,以图复兴,但似乎于事无补,而且败绩愈多。在危机之际,孙承宗自请来到辽东负责决断,并且从战略大局出发,摒弃前任之退缩政策,而锐意进取、占据前线、徐图进攻,以期复辽,并制订了一系列策略措施。
其实际上的继任者袁崇焕,也承袭孙承宗的战略措施,并总结出自己的“守、战、和”三著之说。在历史的眼光下,孙承宗、袁崇焕二人之经辽策略,可谓使辽事之局面焕然一新。不过他们到底守住辽东了吗?
一、阻断后金猛烈攻势——以宁远之战为节点
天启六年()正月十四,努尔哈赤统兵六万向着宁远城攻进,其时孙承宗罢官归乡,继任者高第一贯坚持坚守关内、放弃关外的战略思想,上任之后,便下令将宁远、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地的军、民、粮、器全部撤回关内。可是高第却一反众意,对于撤防似乎已经定了心。
然而时任宁前道的袁崇焕却不从命,他继承了孙承宗之志愿,要将关宁锦防线进行到底。不仅如此,还与高第进行了几次交锋,最终坚持的袁崇焕部分说服了蓟辽经略高第,高第保留了宁前路防备,但是仍然撤去了锦州、右屯、松山、杏山、大凌河等地的守备、军民,一切内迁,若不可迁移者,即行破坏。只剩下一座宁远城仍奉行守备,守官袁崇焕率领万余兵力,在此守御。
努尔哈赤领兵号称二十万众,浩浩荡荡向刚刚撤防的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八座城堡攻去。而这次的进攻,增加后金军的士气,因为明朝的军、民众既已撤出此地,那后金军所到之处,就是入无人之境,未受损失、不费兵卒便拿下了原来所预设的广大的防线腹地。
于是在此时,努尔哈赤便乘胜追击,直渡辽河,直奔宁远城。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已经兵临宁远城北,然而他并不急于硬攻,而是先在城北安营扎寨,他自己坐镇。而此时袁崇焕也已经做好了万全之准备。
其一,鉴于之前的战败教训,后金攻城大多不是靠硬攻,而是里应外合,外部的攻击加上内部的分化。无论是开抚之战,还是辽沈之战,抑或是广宁之战,这些大城的陷落,大多数都是因为城内之奸细作祟,这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
于是袁崇焕首先彻查宁远城内之奸细,不许民众窜行,亦在城内进行查验、逮捕,同时将城外的一些居民迁入城内,以防其被策反。不仅如此,既要防备奸细,亦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民众力量,专门开辟一部分银两,作为悬赏资金,鼓励官民合作,共同抵御敌人,使得军民能够融合一体,上下齐心,将命运捆绑在一起。所谓攻心为上。
其二,即是在真正的布防上下了功夫。诚如上文所言,自孙承宗任职起,火器便成为辽地布防之重要武器,利用红衣大炮等所谓的“现代化”武器来进行布防,实在是顺应时代的举措,此时已经成为了主流。不仅如此,明军仍有经受过训练的人员,来进行操作,同时亦可以训练其他人员。
再者,宁远城在经过了这些年的修筑之后,已经可以称作是作是城墙坚固,袁崇焕便利用此固城之利,以坚决守住城池、避不出城为宗旨,同时配合清理城外之设施,内迁入城,执此“坚壁清野”之策。同时安排祖大寿、满桂等将领分守城之东西南北,分清职责,袁崇焕为统帅,坐阵于鼓楼。
再论后金军,努尔哈赤坐镇城北统帅大营,不急于硬攻,而是先将之前被俘虏的汉人放归回城,使他们回归宁远,同时带去他的指令,即劝袁崇焕领兵投降,自然被拒绝。拒绝过后,袁崇焕派人向城北努尔哈赤之主营放炮,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故而后金迁营至于城西。
次日,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做好了攻城器械的准备,浩浩荡荡地奔向宁远城,猛攻城西北角,明军便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妄图在火力薄弱之处掘城进入,结果还是无果。就这样后金兵力自清晨始一直到夜里,死伤无数,尸体布满城下。
以后二日,后金军仍用以往之战略进攻,仍是无果,且死伤人数更多,于是后金军只得放弃宁远城,进攻别处。至此,宁远之战以明军之胜利告终,亦表明了孙袁坚守宁远之战略眼光。
二、迫使后金另寻他路以突防——以宁锦之战为节点
宁远兵败后不久,努尔哈赤大体因经历了重大之挫折,心情抑郁,最终病亡。后金内部发生了汗位之争,最终皇太极继承了汗位,而此时,袁崇焕也成为了辽东巡抚,执掌一方。天启七年(),皇太极在夺得汗位之后,又决心对明军发动战争,这一次明军与后金军在宁远、锦州两个重镇进行了作战,史称宁锦之战。
五月初六,皇太极率领重兵六万余向锦州发起了进攻,此时锦州之守将是明朝总兵官赵率教。五月十一日,后金军行至锦州城下,四面扎营,将锦州城包围起来,其间皇太极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人会兵一处。
皇太极首先将之前所俘虏的明兵交还,而赵率教出于之前的经验教训拒不接受,意即防范奸细混入城中。而早在后金军到达锦州城下之前,官军早已将临近的粮草、资源搬运至锦州城内,而后城外有草之处,皆被烧毁,明军此次仍然实行“坚壁清野”之策。
由于后金军来势汹汹,赵率教并未有所预备,故而为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他选择了先去与皇太极议和。于是他立即派出两名将官,到后金营内进行谈判议和。皇太极的态度即是,投降或是用礼来议和,都在自己的接受范围之内,但是在使者返回后,并未在有效时间内得到明军方面的回信。
于是后金军在第二天,也就是五月十二开始了攻击。利用楯车、筒梯等攻城工具,望能一举攻下锦州城,然而明军将领赵率教率领部下将领亲自督战,急令三面守城将士增援,打退了后金军的猛烈进攻,后金阵亡将士充盈锦州城下。
到了深夜,后金军将战死的展示拖至烧砖窑中点火烧毁,而后皇太极下令后撤五里安营扎寨,并从沈阳增调援军。此时皇太极对于劝降一事仍然心存希望,他曾经在围锦州城时,三次劝降赵率教,希望他能率兵归降,赵率教对后金使者说,城可以被攻破,但他绝对不会被劝服投降。
后来皇太极仍将劝降书绑在箭上,射进城内,但是仍是毫无反应。皇太极失了耐心,发起了攻击,然而除了徒增伤亡,却并无其他结果。从十三日到二十五日,后金军一直围困着锦州城。其实此时皇太极料定明军必然会派兵来救援锦州,此时他围城打援,正讨巧之意。然而一开始却并未中其意。
袁崇焕似乎也看透了他的这一点想法,所谓“宁远四城为山海藩篱,若宁远不固,则山海必震,以天下安危所系,故不敢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只发奇兵逼之。”五月十六日,朝廷派满桂率援军往救解围。
行至笊篱山,与后金军遭遇,双方各有伤亡大体相同,于是明援兵仍回宁远。而二十五日,后金援兵至锦州,经过两日修整,至二十七日,皇太极率领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率兵奔赴宁远,只留下一部分兵力仍围困锦州城。
二十八日晨,后金军兵临宁远城北岗,分成九营驻扎,包围宁远。此战中,明军有满桂驻守城外,亦有将领孙祖寿、尤世威等人协助防守,备好枪炮、严阵以待。然而皇太极在查看地形之后,认为满桂之阵地靠近城垣,不易发挥,于是下令全军后撤,以引诱其出兵,结果明军仍然按兵不动。
于是皇太极决定立即进兵,主动出击,遭到了代善、莽古尔泰等人的反对,皇太极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断然没有考虑到明军火炮之力。皇太极便率兵向宁远城攻去,短兵相接,满桂所率领的军队以逸待劳,与后金的骑兵殊死搏斗。而袁崇焕又利用红夷大炮、木龙虎炮、灭虏炮等,对着后金军一顿猛轰。
此战一直从清晨至于中午间,明军仍然死战,皇太极眼见无甚希望,故而停止攻击,退到双树铺附近,将死去战士的尸体亦拖至此处烧毁。此次战争中,明军方面满桂、尤世威皆受重伤,而后金方面济尔哈朗、代善之子皆受重伤,亦有阵亡之重要将领。
然而就在后金军仍在猛攻宁远时,驻守锦州城内的明军趁势冲出城门,攻入后金留守围困锦州的大营中,而后立即撤回锦州城内。皇太极得知这一消息,立即从宁远城撤军。三十日,后金军回到锦州城。此后几日,后金军仍围困锦州城。
至于六月初二,皇太极再次劝降赵率教,又一次遭到了拒绝。于是六月初四凌晨,皇太极再一次发动了战争,设营于城东南二里的教场,亲自督战。其定下策略,数万步兵主力攻锦州城之南面,其余方面仍行进攻之事,以麻痹迷惑明军。
然而明军以不变应万变,仍然坚守不出,且配合以炮火之攻击。于是后金军许多战士死于炮火之下,尸体堆积在锦州城下,伤亡是之前的多倍,然而皇太极仍然下令攻城。一直到傍晚,胜利无望,皇太极下令撤兵。宁锦之战,亦以明军之胜利而告终。
三、后金被迫之应对——皇太极绕道长城关口与己巳之变
在后金政权内部而言,先有天命汗努尔哈赤强攻宁远城不果,而落地败北回师,锐气大挫;后又有皇太极既已在宁锦之战大败,天命、天聪两代之败,使得后金元气大伤,对于辽东之正面战场强攻不破,则必须另寻他法。于是以皇太极为首的后金首领,在广泛研究关外地形之基础上,重新拟发了一条新的战略战术。
在后金政权看来,辽东之正面战场在孙承宗、袁崇焕等人之经营下,实在是一堵难以在短时间内攻破的坚固围墙,已经吃了两次亏,不会再在这里轻易碰壁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一种方法,那就是“绕而不打”,在他看来,再坚固的围墙也有端点,只要突破端点,就可以深入关内地带了。
这一点不是突然而来的“子午谷奇谋”,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正确的战略构想。这就是取道蒙古,突破长城口,再攻打北京的战略。这一招可以说是新招、奇招,又可以说成是一招险棋。而这一军事战略的关键,则是在于蒙古,皇太极既精通蒙文,与蒙古人之交固厚,曾与巴林、乌珠穆沁等部一同联合以牵制西部林丹汗之行动,与东蒙古地区之部族结下深厚情谊。
由此开始,方才能够在日后通过蒙古绕道而全无后顾之忧。后金招抚蒙古之事,在此先不赘述,在下文有所详述。崇祯二年()皇太极率领八旗大军,浩浩荡荡向明朝疆域进发。一早就做好了准备,躲避以宁远、锦州、山海关等地为代表的重兵镇守之处。
于是后金军从自己的大本营,当时的首都沈阳向辽河进发,渡河之后,再与之前交好的蒙古军队会合,这里的蒙古军有两部,其一则是之前已经归化收复的蒙古军,他们位于纳里特河;其二则是位于青城的噶喇沁蒙古部台吉布尔噶都。
与两部蒙古会合之后,皇太极力排众议,其中反对意见以代善与莽古尔泰为首,而采取了以济尔哈朗与岳托为首的进取派。于是在当年的十月二十六日深夜,后金军自喜峰口、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入边,预定诸军在遵化会师,而进攻遵化,可谓兵不血刃,被开门迎进。十一月初一,京师闻讯惊急,故而戒严。
十一月初三,皇太极会师遵化。十一月十二日,后金军到达蓟州之地,与袁崇焕前来解围之军队相遇,大战三日。由于无心恋战,其中心在于围困北京,故而于二十日近抵北京。后被包围,终因疲倦而归沈阳却并不狼狈。而袁崇焕亦因本次战斗而下狱,最终凌迟而身死。
四、总结
孙、袁二人之经辽政策,相比较于前任之策略,是顺应时局的。回到初时,应对来势汹汹之后金大军,明朝军队连连败退,一则心理上有所惊惧,二则实力、作战方式上确实逊于对方。因此在这时首先得破除前有之思想,在心理上先行突破。
再者,利用一种全新、适合己方之作战方法。孙承宗、袁崇焕等辽东之守将眼光独到,锐意进取,占据瞭望之前线,徐图进取以期复辽之功。不过,由于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孙、袁二人的策略并没有坚持下来,辽东最终还是沦落到了后金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