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元年,清军入关,裁掉明朝诸卫所,在盛京地区设立八旗驻防官兵驻守。看似不一样的体制,实际上与明朝卫所制度异曲同工,皆以军政为主。当然,这与清初盛京地区人烟稀少有密切关系。明清鼎革,战火纷飞,辽西地区人口大量流失,有的外乡避祸,有的逃入关内,有的被后金掳走,有的则死于战争。顺治入关时又带走大批辽西人员、八旗兵丁及家属,以至于辽西地区野无农夫、路无商贾、地广人稀、生计凋敝。
一、宁远州的建立
顺治十三年还未恢复往日繁华,路过此地的燕行使者这样记录:历曲尺河堡,毁城,人民只二三家居之。暮投东关驿城,北荒坡有古塔,毁城傍虽有流民十余户家,甚窄陋。历连山驿,毁城,有十数人家。历双水堡,毁城傍有流民数户。暮投宁远卫,从罗城远安门、子城春和门入,馆于千总家,门皆城东,家即昔日总兵第也。呈下程,子城周遭比广宁稍大,东南罗城几尽颓毁,人民不多。
可以看出,此时宁远地区的堡城、驿城皆毁,人民较少,呈现荒凉之景,加之八旗驻防的建立,由佐领兼管民人,实无建立州县管理的必要。
但包括宁远在内的荒凉景象,既不利于东北地区的巩固和统治,也与其龙兴之地位实不相称。从顺治初年开始,为了重新恢复辽东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清廷就曾下令移民招垦,鼓励关内汉族人员出关开垦土地。并将州县衙所拥有的荒地,无主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
随后顺治十年议准:“辽东招民开垦,有能招至一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百名以下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者,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招名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此后更是陆续颁布各种招募移民的优惠政策。
作为山海关外第一站,宁远地区成为出关开垦人员首要落脚之地,除响应号召出关的人外,还有许多流放的犯人进入辽东,使得人口数量增加,这些人员逐渐安定下来,发展生产。
此时辽阳、海城二县已经设立,这亦是清代东北地区设立州县管理的开始。而宁远地区虽然人民凑集,但依然以佐领管辖众人。因而同年十二月,奉天府尹张尚贤向清政府建议“河西锦州、广宁、宁远地方,有佐领一员协管,或属永平、或属奉天,其间流民甚多,入籍甚少,应改为州县,收募为民”。
张尚贤的上奏说明,在顺治十八年时,锦州、广宁、宁远地方设州县之前,民人由永平、奉天府管理。
康熙元年,清廷“改锦州为锦县,设知县、典史各一员,隶奉天府,其宁远县人民,暂归锦县管理”。材料中的宁远县应该就是宁远地区,因而此时宁远地区的民人由新设宁远县暂管。
随后不到一年,清政府在宁远地区正式设立州治,《宁远州志》记载“国朝康熙二年,改为州,东割塔山所地入锦县,西并前屯卫入州,三年,隶广宁府;四年,改属锦州府”。宁远州的设立标志着民人管理体制的正式建立。
关于宁远州建立时间,前引《宁远州志》,康熙二年改立州治。而(康熙)《盛京通志》记载:“康熙三年四月改宁远城为州”。
再者,《清实录》记载:康熙三年六月“甲午,添设奉天府府丞、治中、通判、推官,设承德、开原、铁岭三县,改辽阳县为州,并海城、盖平属奉天府。改广宁为府,添设通判、推官、经历。设广宁县、宁远州、并锦县属广宁府。俱令奉天府府尹管辖”。三则史料进行对比,宁远州建立时间应为康熙三年。
再者,据史料记载,宁远州第一任知州是康熙三年四月设,因而《盛京通志》记载时间更为准确。宁远州建立后先属广宁府管辖,后清政府裁广宁府,改设锦州府,宁远州又属锦州府管辖,锦州府又属奉天府尹管辖,所以初步形成奉天府、锦州府、宁远州三级行政隶属关系。
二、宁远州职官设置
1.知州、吏目
州县政府是地方的基层行政单位,一般而言,州的长官称为知州。宁远州建立后,首先设“知州一员,康熙三年四月设”。虽然知州在清代整体行政体系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知州负责一州之政务,在管理地方事务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宁远州知州对上服从上级行政官员的命令,执行常规性的行政命令,对下又有实际决策权,责任重大。
康雍乾三朝,宁远州曾先后经历三十多位知州,分别由汉军旗人、满军旗人,通过科举考试的贡生、进士担任。宁远州成立之初,是由旗人担任,这与宁远州刚刚成立有关,由于宁远州旗民官员同驻一城,开始由旗人担任知州,有利于更好的沟通工作、稳定地方。之后,亦是旗民交错任职,没有固定规律。
知州任职时间长短并不同,短则任职一年、两年或三年,长则五年左右,时间皆不是很长,有时更换频繁。这与宁远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复杂的社会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宁远州知州的选拔非常重要,并不是随意任命的,需要符合一定条件。
乾隆三十五年,雅德上奏:“奴才等伏查宁远州一缺,界连山海关,路当孔道,福员辽阔,旗民杂处,事务殷繁,系四项相兼要缺,必须熟悉风土人情、才猷练达之员方可胜任。奴才等于通省州县内详加遴选,非现居要缺,即人地未甚,实难其选。惟查有承德县知县德克精额,年四十四岁,镶黄旗满洲永安佐领下人……办事练选,在奉十年,风土人情俱属谙悉,以之升署宁远州知州堪属胜任”。
从雅德上奏的信息来看,宁远州知州的人选非常谨慎,不仅才猷练达,经验丰富,还需要熟知该地的风土人情,从侧面显示出宁远州一缺的重要性。
知州作为基层长官,负责一州之政务。《清史稿》记载:“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凡贡士、读法、养老、祀神,靡所不综”。
虽然材料记载的是知县,但知州也存在以上职能,概括来说就是管理刑名案件、征收赋税、维护社会治安、教化百姓等。如果在任职期间没有承担起职责,即被革职或调离。例如咸丰九年,由于山海关被劫,宁远州作为所经过的地方,没有进行有效防护,官员受到处罚。
在宁远州衙门内还设典吏十名,分别为“吏房典吏一名、户房典吏二名、礼房典吏一名、兵房典吏二名、刑房典吏二名、工房典吏一名、仓房典吏一名”,负责州衙门的日常事务。宁远城内设有州署,位于“鼓楼东北街路北,大门三间,仪门一间,两角门,大堂五间,东书房四间,马房一间,二堂五间,东西厢房六间,耳房二间,东厨房三间,住房三间,西院厨房一间,家人住房八间。大门内东土地神祠,西羁侯所,康熙三年,工部发给二十四间”。
除知州外,宁远州还设“吏目一员,康熙三年四月设”。吏目掌管刑名的低级官员,吏目衙门设“攒典一名”,协助吏目工作。宁远州吏目基本没有选择旗人担任,皆是吏员考职或低级功名之人,并且没有特别情况时,任职期限较长。康雍乾三朝,吏目的任职人员远远少于知州人数,第一任吏目陈邦基任职达12年之久,当然这也与吏目的权责远远小于知州有关,更多承担辅助知州办公的责任有关。
在行政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的同时,清廷也重视教育的发展,设“学正一员,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添”,学正衙门设“攒典一名”,共同负责教育与学政,儒学公署未设。其实早在明朝时,宁远卫就曾建立卫儒学,宣德五年,都指挥刘斌始建庙学。景泰四年,都督焦礼与同事诸人捐资重建,开启宁远地区开办教育的先河。作为边疆要地,军事斗争的压力很大,经济方面较为薄弱,因此与中原相比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备,促进了宁远地区文化发展。
2、巡检、州判
宁远州除设知州、吏目及学正外,还设有巡检。《钦定盛京通志》记载:“康熙设宁远、广宁、中后所巡检三员,四年改并中后所一员”。一开始在宁远、广宁和中后所分别设巡检一员,在康熙四年时合并一员,设于中后所。宁远州巡检司署旧址在“南门内,康熙三年设,房八间”。后随巡检的合并,巡检司署“移中后所衙署”。所以此时宁远地区只剩一名巡检,设于中后所。中后所巡检衙门还设“攒典一名”,与巡检共同处理事务。
总结
随着宁远地区发展,中后所地方人员辐靡,甚至倍于州治。再者,中后所在地当孔道,旗民杂处,又山海关外地域辽阔,遇有人命等事亦非巡检卫员所能管理。所以面对以上情况,乾隆三年,工部屯田司郎中王雅图奏请于宁远州设“州同或州判一员,即在中后所建立衙署,分驻弹压”。
经过酌商,清政府谕令于“乾隆四年,中后所添设州判一员,巡检移驻中前所”。由于新设州判驻扎一方,一切审验事件俱令就近办理,文移往来关系綦重,非同城的佐贰官可比,因此,奉天府府尹又题请:“颁给关防,以昭信守,其印文谨拟为‘宁远州中后所州判’字样,其原驻中后所巡检既移中前所,亦未便仍用原颁印信,应请改铸印信颁给其印,文谨拟为‘宁远州中前所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