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百家号调皮的小孩子,今天小编给大家讲的是北镇医巫闾山。医巫闾山位于辽宁北镇县城西北。医巫闾是满语,意为翠绿的山,又称广宁大山,简称闾山。因其山形奇特,回环掩抱,竟有六重之多,也称六山。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要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从而使其声名日隆,一跃成为东北名山之首。医巫闾山上辽、金两代留下的遗迹特别多,据文献记载,建在医巫闾山的主峰望海山上的望海堂,是辽太祖长子、东丹王(也称人皇王)耶律倍的读书处。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从这里可以望到渤海。望海山下东边的山谷里,还有东丹王耶律倍的显陵和辽景宗耶律贤的乾陵。医巫闾山边有十三个山头,合称十三山。
医巫闾山相传这些山是当年秦始皇派人用赶山鞭打出来的。秦朝的时候,医巫闾山叫无虑山。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就成天寻欢作乐,时间一长就腻烦了,想出外游山玩水。秦始皇先游邹峄山,后游琅琊台山,觉得挺好玩,就想再游一座名山。宰相李斯赶忙跪奏:“臣听说幽州北边有一座无虑山,山清水秀,是不可多得的好地方。”秦如皇早就听说过有这么一座名山,可是道路太远,想到一路上车马劳顿,他不禁犹豫起来。见到皇帝面露难色,一个方士向他讨好说:“臣在东海瀛州仙岛炼成了一把赶山鞭,专赶崇山峻岭。我可用此鞭将无虑山赶来,供我主游多览。”秦始皇一听很高兴,忙叫方士将赶山鞭呈上来。他接过赶山鞭一看,不过是一根长不过三尺的细毛竹,共有三十六节,就有些怀疑地问那个方士:“这么个小毛竹鞭子,我看赶牛羊还可以,它能赶得动山吗?”方士见秦始皇不相信,就要求当面演习一下。他来到对面的一个小山包前,举起赶山鞭“啪、啪、啪”猛抽三下,那个小山包就跑到另一个山头的旁边去了。
医巫闾山秦始皇一看大喜,立刻派李斯为钦差大臣,让他带着方士和五百名官兵,限一个月内,把无虑山赶到琅琊山来。李斯等人马不停蹄地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了无虑山下。方士摆开架式,举起赶山鞭,对着无虑山,左一鞭,右一鞭,从山头打到山腰,又从山腰打到山头,一连打了三天三夜,无虑山被打得红一条紫一条的,却纹丝不动。李斯急了,让方士再加把劲。方士又举起赶山鞭,拼命打了三天三夜,结果只把无虑山尾端的十三个小山峰向西赶出了二十多里,挤在一块儿。他举鞭又打,结果赶山鞭打折了,方士也累得口吐鲜血,倒地身亡。李斯一看大怒,命令众官兵把十三个小山头上的树木全部砍倒,放火烧光,然后回琅琊山向秦始皇交旨去了。这十三座小山就在京沈线上石山站附近,那被打折的赶山鞭,还一节一节地横在医巫闾山南山坡上,远远看去就像一条蜈蚣,于是人们就把这道岭叫做“蜈蚣岭”。每到秋末冬初,医巫闾山满山的红叶夹在苍松翠柏之间,就像当年被赶山鞭抽打出来的血红的伤痕。
医巫闾山本文章是由调皮的小孩子原创,转载请注意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