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人物杜凤治,名不见于史册,官做得也不大,可是他留下了一本日记,让人们有机会看看一个真实的晚清县令是如何捞钱的,而且这个人还是一个好人,一个所谓的“清官”。
同治、光绪年间,他曾在广东担任县官十余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存于中山大学。如果不是这部日记,他的名字很可能就此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以往我们看晚清这样一个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大家感兴趣的,都是像慈禧、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这样的大人物。
其实从小人物身上才更能看清一些真相。
这些记载不仅细节翔实,而且由于日记本身的私密性质,可信度高,整部作品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广东官场与基层社会的百态,也给了今天的我们一个从近处、细微处观察中国传统政治运作框架与规律的生动样本。
作为一个典型的晚清近代中国下层官僚,虽然杜凤治已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一个好人,已经接近传统中国官僚社会所能允许的上限。
但他的努力,并没有能为百姓谋取更多的福祉,也不能让官场整体作风有所改变。
相隔年后,我们从杜凤治日记的字里行间,依旧还能感到他那种深深的困惑和无奈,同时也可以深切地感到,当时的中国,对于一场翻天覆地的现代化革命的需求,是多么的迫切。
杜凤治前半生求取功名的过程,非常曲折,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读书人十年寒窗,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
杜凤治仔细研究清政府的科举政策,发现自己解锁了一项成就,叫“拣选”。
这个规定简单说来就是,三次会试没有进甲榜的举人,就可以参加“拣选”:朝廷可以直接给你授予官职,当然,你得等,品级也不会太高,充其量六品,当个县令。
杜凤治一咬牙做出了一个决定:买官。此时,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同时在镇压南方的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劳师糜饷,国库空虚,为了筹措军费,不得不大开后门,卖官鬻爵。
于是,在同治二年,杜凤治把多年积蓄倾囊拿出,买了一个豪华大礼包。简单来说,就是能让杜凤治在排队候选的时候走VIP通道,插到其他候选人前面去,而且保证能拿到六品知县,这种有实权,有油水可捞的职位。
杜凤治是一发入魂,抽中了富饶的鱼米之乡,广东肇庆府广宁县。
即将前往紫禁城参加验放的杜凤治,兴奋得夜不能寐。于是,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这一天开始写日记!而这一写,就是十几年,最终变成厚厚四十一本,几百万字的鸿篇巨著。
从抵达广东到年卸任返乡,杜凤治在广东官场中度过了十四年岁月,历任广宁、四会、南海知县,以及罗定知州。
杜凤治这一级的州县官,是个很微妙的位置。上面,有两广总督、广东巡抚、知州等一堆地方大员。下面,是师爷、书吏、衙役等底层工作人员,还有地方上的士绅。这些人,各有各的难对付,要想在他们中间八面玲珑,游刃有余,需要极高的官场智慧。
从日记内容来看,杜凤治堪称模范官员,首先,他把儒家士大夫的自律和道德修养看得很重要。其次,虽然杜凤治年事已高,但他并没有以此为理由疏懒,放松对自我的要求,而是勤于政事,积极下到基层一线现场。
忙完公务,杜凤治老爷就要开始操心自己的私事了。
什么私事呢?核心不过两个字“搞钱”!这事儿不完全赖杜凤治自己,而是因为,清代官员微薄的俸禄,根本不能养活官员本人和亲属家族的生活。
更恐怖的是,由于预算有限,有些公务开支还必须让地方中下级官员自掏腰包,所以官员必须通过各种非正常渠道,进行权力寻租获得灰色收入,才能实现收支平衡。
所以虽然杜凤治在晚清官员中,对自己的要求已经算严格,但他也不能免俗,要面对这个现实问题。
杜凤治表面上,在广东当县令,每年只有45两白银的俸禄和到0两的养廉银,理论上这点钱养活自己一家人和幕僚班子都很难,更别提打点上下级和垫付公款了。不过,卸任后,杜凤治从广东带回家乡的财产至少值白银两,按照购买力相当于今天万美元。可以说,14年任职州县官,让他积累了大量财产。
那么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富裕的广东当官,杜凤治捞钱的路径可以说极为丰富。
主持科举,是州县官的主要职责,存在极大的权力寻租空间。收了贿赂,就可以按照要求让某个人榜上有名。
其次,地方官下乡收税,必然超额征收,中饱私囊,而这些收入里,作为主官的县太爷肯定有相当大的一份。
杜凤治虽然在日记中没有明说自己收了多少,但曾经提到,自己拜访卸任的东莞县令张某,张某亲口说,自己从钱粮征收里拿到的收入是白银五万两,想来杜凤治放到自己私囊里的,大致也有这个数。
不仅如此,作为一县地方官,杜凤治还可以直接从老百姓进行不动产交易时缴纳的契税中捞钱。
然后,手下的各级衙门官员,都会向县太爷定时送礼,感谢上司给自己这份差使。另外,地方上一些利润高的大企业,比如矿山、商号、当铺,也会定期拿钱来孝敬。同时,农村里的士绅,为了感谢杜凤治施政有方,造福乡里,也会送上价值不菲的红包。
当然,以清正廉明自我标榜的杜凤治,经常会象征性地只收一部分。
在州县这一集,清代官府和历代王朝一样,人员配置由于预算非常有限,地方上事务又千头万绪,只能通过大量雇佣“编外人员”来解决。
在佐杂之外,每个地方官的衙门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团体,幕客,也就是我们在各种古装影视剧里看到的师爷。
在佐杂、师爷下面,就是大清帝国权力机构的最底层员工,衙役,破案抓贼,传讯犯人等脏活累活都要靠他们。
衙役,薪水低微,要想发财只能徇私枉法,而手下的临时工“帮役”,不但没有编制,甚至连薪水都没有,所以只能依靠自己手中那点公权力,进行权力寻租,在下乡执法,收租的时候,吃拿卡要。
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情况。
官员们所谓的核心利益,就是利用权力寻租满足私利,贿赂蒙蔽上级,来保住自己的官位。
真正决定整个晚清官僚机构运作的,就是这一套官员全体都心照不宣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