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之战,发生于年,作战双方是后金和明朝。这是自明朝和金开战以来的首次胜利。明朝称之为“宁远大捷”。
年,后金军攻克了广宁等四十多座城堡,向山海关逼近。明廷上下一片震惊。自开战以来,明朝一直是败绩,对于后金已经产生了一种“天然”的畏惧,加之山海关一破,入关的门户就大开,北京就危在旦夕了。
袁崇焕此时在兵部任职。在地方官任上,袁崇焕就喜欢谈论兵法,了解边防的战事,也经常认为自己非常懂用兵。在朝廷上下弥漫着害怕气氛的时候,袁崇焕一个人出关查看地形,侦探后金军队的情况。回来后,就说:给我兵马粮草,我一个人就能镇守山海关。
孙承宗接任辽东经略没多久,就命袁崇焕和满桂带领一万多士兵驻防宁远。
袁崇焕到达宁远后,也没有怠慢,马上组织练兵、屯田。加固城墙,修缮各类火器。宁远因此成为拱卫山海关的军事重镇。
后来,高第接替了孙承宗,打算把所有的明军撤回山海关以内。袁崇焕坚决不同意。
努尔哈赤乘辽东明军主帅临时更换和军队收缩之际,亲自率领八旗军约六万人直逼宁远,此时,宁远的守军不满两万,并且由于高第的怯战,也得不到后援,基本明军守卫的就是一座孤城。
袁崇焕坚壁清野,把城外的商民全部迁入城内,城外的房屋全部焚毁。让人带队巡守城内街巷路口,动员居民配合官兵排查间谍和奸细。大量准备守城用的石料、火药和物资,在城墙外侧泼水成冰。最具重要作用的是把以前搁置在城外的“红衣大炮”都搬到了城墙上,形成交叉火力。
努尔哈赤率后金军到达宁远后,包围了城池,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然后派人劝降,被袁崇焕拒绝。
后金军开始以推楯车、运钩梯、步兵混合着骑兵攻城,宁远守军用箭射,用石头砸,用炮轰,杀伤了很多金军攻城兵士。
金军轮番攻击各个城门,都被守城将士用火铳、大炮、药罐、雷石等击退。而后金骑兵虽然精于射箭,却因为城墙外侧有很深的壕沟,加上不断的炮火,更本不能靠近城墙,也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发挥不了作用。
后金攻城军队损失惨重,努尔哈赤在久攻不下宁远后,突袭了觉华岛,杀了守岛官兵和百姓,焚毁了粮草和战船后,被迫率军撤回了沈阳。不久,努尔哈赤病卒。
“宁远大捷”极大地提振了明朝军民的信心,从前“谈金色变”的恐惧感有所减轻。明朝在和后金的战争中也终于有了一次“扬眉吐气”的机会。
但这样的胜利对于已经“日暮”的明朝来说,也只是带来了黑暗来临前的“一点亮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袁崇焕后来又取得了“宁锦大捷”,解了京都之围。不料,没过多久,这位曾经创造明军“辉煌战绩”的袁崇焕就被告发、离间和猜忌,竟然“凌迟”处死了。明朝在最后紧要的关头依然要“自毁长城”。
当时的明朝,宦官当道,小人横行,百姓凋敝。明朝的“江山”已是到处“烽烟”不断了。
明朝朝廷长年被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忠义”之士早已被“阉党”清除殆尽,朝堂之上大多是贪慕富贵,只知逢迎巴结的“小人”,少数有些“良心”的大臣,也只能是沉默以保持“明哲保身”了。虽然后来魏忠贤被处死,但朝廷早已是千疮百孔,再也支撑不起这个王朝的“挥霍”了。民间,百姓早已不堪盘剥。揭竿而起的义军不胜枚举,尤其是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不久以后,就将亲手埋葬“大明王朝”。对外,后金一直觊觎中原,不但在和明朝的战争中经常处于胜利者的地位,更看到了明王朝不可挽救的颓势。
一次难得的胜利,对于“日暮”的明朝来说,就像是黄昏的残阳,乍现耀眼的光芒,但也阻止不了越来越模糊的消沉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