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清官的故事最让老百姓感到激励了,清官一心为民谋福祉,将自身的利益置之度外,也因此青史留名,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如明朝的海瑞,唐朝的徐有功等人皆是如此。
可是到了清朝,特别是晚清之后,似乎没有听说有什么清官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清朝的体制原因造成的,这种罪恶的环境根本做不到出淤泥而不染。
清朝的时候,有一位七品小官,曾经写下了一本书,名叫《望凫行馆宦粤日记》,这本日记中就记录了自己为官的艰难,甚至在上任之前,都举步维艰。
杜凤治的艰难仕途
杜凤治,绍兴人,同治五年的举人,先后担任过广东三个县的知县,可以说是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按理说在清朝,他这样级别的官员多如牛毛,他之所以留在历史上,就是因为他写了一本书。
这本书就是《望凫行馆宦粤日记》,虽然姜文说正经人谁写日记啊,可是杜凤治的日记对于我们了解清朝的官僚生态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日记中,杜凤治在担任候补官员时的见闻,真乃是清朝官场的精准白描。
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要想往上走,最简单的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考科举,之后当官进入仕途,随后一辈子平步青云了。
可是这样美好的愿景其实都是没当过官的人的胡乱猜想,真实的情况是在清朝,还未上任就已经欠了一屁股债。
杜凤治在日记中写到,考上科举的人,要在家中等待任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已经通过公务员考试了,就等着分配岗位了,这叫候补官员。
可是杜凤治第一次被分配到广东的广宁县担任知县,从京城过去,遥遥千里,古时候可没有飞机,只能坐马车,千里的路途要花多少钱可想而知。
加上能被分到偏远地区当官的人,都是贫苦人家出身的读书人,这些人哪里有钱去赴任呢。
经济学告诉我们,有需求就有市场,杜凤治不是唯一一个遭遇这种困境的官员,或者说基层的官员都是这样的处境,因此在京城出现了一种“拉京债”的现象。
所谓“拉京债”,就是民间资本借钱给无钱赴任的官员,然后收取高额的利息,并从中赚取利润。
可是这“拉京债”的利息之高令人咂舌,往往借一百两银子,到手就只有五十两了,可是还要以一百两来还。
杜凤治本来不想去借钱,可是没钱就没法赴任,清朝对不能按时赴任的官员要治罪,所以摆在杜凤治眼前的就是两条路,要么蹲班房,要么借债。
两相比较之下,还是借债要轻松一点,杜凤治于是先借了四千两银子,到手两千两,不过清朝官场的潜规则是赴任前要“孝敬上级”,结果杜凤治的两千两银子还未出发,就已经花完了。
没办法之下,他只能继续借,最后足足背了上万两白银的高利贷,才从京城缓缓出发。
还债路漫漫
既然这些专门针对候补官员放贷的人敢收这么高的利息,就不怕别人不还,像杜凤治这样去到广东任职的人,他们会安排随行人员,名义上是陪伴,实则监督。
前面说到,杜凤治身负上万的债务,那么他的收入是多少呢?按照清朝的收入,普通的男性一年的收入是在3两银子,要是在大官家里做工的,一年能有五两银子,要是在江浙地区的大户人家,能达到七八两银子。
作为七品知县的杜凤治,一年的薪俸是在五十两银子左右,不过清朝也是实行“高薪养廉”政策的,加上廉政补贴,杜凤治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五百两银子甚至更高。
不过就算是五百两银子,在上万元的债务面前,也是杯水车薪,难道房贷的人就没有计算过借钱的人还不还得起吗?按照七品芝麻官的收入,就算是一辈子也还不起啊。
其实这些放贷的人怎么会不清楚官员的收入呢,他们就是知道官员还不起,所以才借的。与其说他们赚的是利息钱,还不如说是赚的是利用官员得来的不义之财。
每个债主会给官员派一个随行人员,这个随行人员为了保证自己主子的利益,会在官员上任之后督促他尽快还钱,既然正当渠道没有办法做到,那只能剑走偏锋了。
杜凤治就是如此,他借了五次债,所以他身边至少有五个随行人员,这些人在他的身边盯着,杜凤治只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敛财,用来还清自己的债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普通官员为民请命,根本不可能,因为他们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在还债上面了。因此这样的官员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绞尽脑汁搜刮民脂民膏,老百姓的死活他根本顾不上。
所以名义上是知县在治理一方,不如说是债主们的代表在挟持知县治理一方,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又怎么能过得好呢?
从上而下
这些放贷给官员的人,看起来是所谓的民间资本,可是用脑子想想,民间资本真的有能力去绑架官员吗,实际上是在背后起作用的,还是在朝廷里的那些王公贵胄。
有个这些人撑腰,放贷之人才敢大行其道,在面对候补官员的时候,他们甚至能骑在官员头上逼着他们借款,一旦欠下了巨额债务,自己这辈子就算是交代出去了。
再看清朝的官场,一个普通人考取了功名,没有背景的人是不可能留任京城,也不可能回到原籍当官。
既然要去外地,就需要钱,如果不去赴任,就要被治罪,所以只能借债,利息太高,上任之后疲于还债,根本不可能一心为民,甚至好好执行朝廷指示都做不到。
想要反抗,可是这些债主的背后不是朝中大员就是皇亲国戚,一个普通的七品芝麻官又有什么能力翻云覆雨呢,最后自己的一辈子就搭了进去,只能选择同流合污这一条路。
看看这整个过程吧,一环一环环环相扣,普通人一旦进入了,就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所以清朝的时候根本出不了清官,对于普通的读书人来讲,考取功名反而是一个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