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
肇庆广宁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闲置场所变成商贸中心、
横街窄巷升级为宽阔马路、
荒废山岭变身高耸楼房和悠闲广场......
广宁人用愚公移山的毅力、创新发展的理念,
奏响了美丽竹乡的城市建设之歌!
△80年代初未开发的广宁县新城
△广宁县城新貌
广宁县城南街镇
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
民国时期的南街各村落散布着
几十座祠堂、庙阁、官宦宅第。
△旧建筑
随着这些旧建筑的拆建,
房屋陆续变成砖木或泥砖墙“三间两廊式”,
或者是石板砌墙脚的“锅耳屋”。
△南街里仁村锅耳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房屋大多是二层以下的砖木房。
60年代起,
房屋逐渐以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
△60年代的房屋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进入80年代,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
楼房向四、五层、多层发展。
△80年代初的新城
△80年代初的环城西路
△80年代中的宁中南街河
△80年代中期广宁县城住宅
广宁南街镇先后开发建设了,
艮岗、五一住宅区和都巷坪新城区,
镇区总面积达2.3平方公里,
楼房总建筑面积72.2万平方米。
△新城还未开发时的南街局部景观照片提供:吴琛海摄于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新城黄振强摄于年
△90年代初的南街新城
△刚规划开发的车背垌开发区图片摄于年广宁县供图
△90年代的车背垌开发区
进入21世纪,
广宁城市建设飞跃发展。
△年城东广场旧貌
△城东开发区旧貌
△广宁城东夜色卢国光摄
在城市建设前进的脚步声中,
文体设施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广宁文化馆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使用,
是一座两层楼高砖木结构仿苏式的馆舍,
内设图书室、社文室、创作室、美术室等场室,
曾经是广宁县文艺繁荣的象征,
由于城市发展需要,
于年进行了搬迁拆除。
△年前的广宁文化馆正门
△年广宁文化馆正门
上世纪很多的武术比赛、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等
都在原“灯光球场”举行,
热闹非凡、人气鼎盛。
△原“灯光球场”图源广宁广播电视台
时代进步,万物变迁。
随着新文化馆、体育中心等
现代文体设施相继建成,
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也越来越丰富。
△广宁县体育中心于年建成投入使用,使广宁从此告别无专业体育场馆的历史,并成功承办第十五届省运会蹦床、武术两个项目的比赛。广宁县供图
△今年7月,年广东省龙狮锦标赛在广宁县体育馆举行,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体育文化盛宴。以上2图江先梅摄
如今,
广宁县城“一河两岸”景致逐渐形成,
县城面积13.8平方公里,
比年扩展近7.8倍,
县城区常住人口12.2万人,
是年的8.4倍。
△广宁县城一河两岸景致
居民商住综合片区雏形渐显,
广宁县城初步形成了,
城中、城东、城西新区,
三大商贸生活圈,
县城区的辐射力和聚集力不断增强。
△城东商贸生活区
广宁正逐步构筑“一轴两带四组团”,
加快推进实施城区东进西扩、南拓北优步伐,
促进城市扩容提质,
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竹乡山水之城!
△云中之城程世鸿摄
70年来,
一代又一代广宁人的奋斗,
铸就了广宁的每一个变化;
这些变化,也正是祖国崛起和社会进步的见证!
相信在汗水的浇灌下,
未来的广宁,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欧阳剑强摄
资料来源竹乡广宁广宁广播电视台
编辑叶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