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北京石景山曾有一个广宁村,其始于明代,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这里长眠着一位明朝初年的抗倭名将—刘荣,他也因抗倭战功被封为世袭的广宁伯。广宁村的名字就是来源于刘荣的爵位,历代广宁伯皆葬于此,渐渐便形成一个村落了。那么这位刘荣是什么人?
配图,与文无关倭患可以说是明代最严重的外患之一,洪武、永乐、嘉靖、隆庆、万历几朝都曾被倭寇袭扰。也因此诞生了许多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大家所熟知的有戚继光、俞大猷。冷门一点的有谭纶、胡宗宪、张经、刘铤等人。
其实在明成祖永乐时期也诞生过一位抗倭名将,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名声不显。他曾在一次战役中斩杀倭寇多人,俘虏数百人,使得当时沿海边境肃清一时,被当地百姓建祠祭拜。可称是明朝第一位抗倭名将,比戚继光等人更是早了一百多年。
今天笔者就来聊聊本文主人公广宁伯刘荣。看看这位抗倭将领都有什么生平故事。
01冒用父名参军的奇男子
刘荣,南直隶淮安府宿迁人(今江苏宿迁人),军人家庭出身。其父刘江,是明朝的一个下级军官。
刘江在朱元璋称吴王那年从军,开国后曾跟随大将军徐达征北平,小有战功封晋升为从七品的小旗。洪武三年又随李文忠北伐,从破应昌等处。但也就在这次北伐中重创残疾,军旅生涯就此结束。
因为刘江的官职实在太过微末,最高也才做到了正七品的总旗,所以生平事迹几乎没有。但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刘荣是靠自己的努力封官拜爵的。
刘荣胸有大志,也一心想要从戎。在洪武十三年,冒用他父亲刘江的名字参军。冒名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是在之后的明成祖永乐年间封爵之后,才改回了本名“刘荣”来看。笔者猜想应该是刘荣立下了不封侯拜相,不改回本名类似这样的诺言。
洪武十四年,刚刚参军的不久的刘荣,就赶上了一场战事。元朝残余势力进犯直隶永平(今天河北),朱元璋下令徐达、汤和、傅友德等将领北伐。刘荣在这场北伐战役中,立有小功,升为了正七品的总旗。
洪武十五年,这是改变刘荣宿命的一年。朱元璋笃信佛教,藩王封藩时,都会分配一名僧侣辅佐,燕王朱棣选择了一名叫道衍的和尚。但朱棣此行并不是只带走了道衍一人,还从南京带走了一批下级军官。刚随徐达班师回京的刘荣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明史刘荣本传记载,刘荣其人,身材高大威猛,而且颇有谋略。虽然只是正七品的总旗,但是朱棣非常器重他。没有多久便把刘荣升为正六品的密云卫百户。
为总旗,给事燕邸。雄伟多智略,成祖深器之,授密云卫百户。——《明史.刘荣传》
刘荣在燕王朱棣麾下足足待了十六年,都没有获得太大的晋升,天下承平日久,战事不多。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元璋曾定下制度,以藩王为屏藩要塞,将儿子们分封镇守各地。这些藩王们,带甲数万,随着时间发展势力越发庞大,大有尾大不掉之势。
这让建文帝寝食难安,在身旁一批文臣的怂恿下,进行削藩。在短短几个月内连续削掉了周王、代王、湘王(自焚死)、齐王、珉王五个藩王。封地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不愿坐以待毙,密谋几个月后仓促起兵,史称“靖难之役”。
配图靖难之役02靖难之役,屡破南军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八百亲兵正式起兵,在大将张玉、朱能的带领下,在一日内夺取北平九门。数日内连下通州、蓟州、密云、遵化。密云正是刘荣的镇守地,熟人见面分外热情,朱棣以刘荣为前锋征伐直隶各州县。
四年的“靖难”期间,刘荣战功颇盛。东昌之战,击败南军前锋大将孙霖,斩杀南军数千人,获得马匹三千,俘获高级将领数人。回援北平之战,于北平城外以一千精骑,几乎全歼南军平安部一万多人,平安仅带着几个亲兵逃遁。又在永平与南军杨文部交战,斩杀数千人,获得马匹六百余,俘获南军军官七十多人。
但是到了建文四年九月,朱棣登基称帝大封功臣,封了四公,十三侯,十一伯,颇有战功的刘荣却没有封到爵位,只封了一个正二品的都督佥事。永乐元年又补封了几个靖难功臣,又把刘荣给漏了。
刘荣的战功虽然比不上张玉、朱能、陈亨等大将。但封个侯、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如靖安侯王忠、武康伯徐理、广恩伯刘才、忻城伯赵彝、成安侯郭亮、襄城伯李浚、云阳伯陈旭等等,这些人在靖难中的表现,在史书中只有寥寥数语。
靖难之役为什么朱棣不给刘荣封爵?只因刘荣在“靖难”时曾办了件蠢事,而且是大蠢事。
当时已经是建文四年,燕军虽是胜多败少,但是迟迟没有结束战争的征兆。朱棣打算绕过济南,直趋京师,一战定输赢。燕军已经深入南直隶,距离京师南京已经不远了,可是将士们已经产生厌战情绪,都想返回北平。刘荣应该也是其中之一。
上谕诸将曰:我师深入利于速战,今敌驻宿州积粮为持久计,若邀其饷道,则彼饥窘不战,将自溃。遂命刘江将兵三千往徐州断敌粮道。江趑趄不行,上怒欲斩之,诸将叩头固请,乃得释。——《明太宗实录》
当朱棣遣刘荣去破坏南军在宿州(今安徽)的粮草时,刘荣扭扭捏捏迟迟不愿听令。气的朱棣当场就想把他斩了,是所有将领齐齐跪地求情才被免一死。
可见刘荣没被封爵并不冤枉,以朱棣的阴鸷,没有秋后算账已经是福大命大了。
朱棣虽然没有找刘荣的麻烦,但从永乐元年到永乐八年,这八年的时间,刘荣都没有得到朱棣重用。这几年战事可是不少,永乐四年到永乐七年,两次安南之战。永乐七年,淇国公北伐。众多靖难将领都参与到里面,只有刘荣坐了冷板凳。
配图靖难之役03两次随军北伐
直到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进行第一次北伐。看在多年老战友的份上,朱棣思量之下还是决定带上刘荣北伐。朱棣命刘荣为游击将军,督前哨大军。
说道这次北伐,就不得不提一下前因后果。自朱元璋北伐收复大都(元朝首都北平)后,元朝被逐出中原,史称北元。之后的三十余年间,朱元璋陆续派遣徐达、傅友德、蓝玉、朱棣等名将相继北伐,北元内部也四分五裂,从割据政权打成了以前蒙古部落的状态,并且恢复了古称“鞑靼”。
永乐六年蒙古大汗鞑靼部首领鬼力赤被杀,本雅失里(元顺帝曾孙)即大汗位。永乐七年,明成祖以给事中郭骥为使臣,前往鞑靼祝贺示好,实际上是去打探消息的。结果使团一行被大汗本雅失里、太师阿鲁台给团灭了,只逃走了数几人。
也就有了永乐七年,淇国公丘福北伐的事件。结果大家都知道,丘福轻敌冒进,中了鞑靼太师阿鲁台的计谋。丧师辱国,十万精锐大军毁于一旦,丘福本人战死夺爵,全家发配海南。
北京永宁伯胡同永乐八年,朱棣亲自将兵50万北伐,鞑靼部听闻后分两路逃窜,避其锋芒。可汗本雅失里率军往西试图逃往瓦剌部,太师阿鲁台则向东逃窜。
朱棣率领将士追击本雅失里,在蒙古的发源地斡难河打败本雅失里。刘荣也在这场战役中立下大功,刘荣在清水源设伏,破鞑靼部大军。又在追击阿鲁台时立下战功。可惜此次北伐没有歼灭鞑靼部,太师阿鲁台逃走。鞑靼部元气大伤,让瓦剌部乘机崛起了,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敕游击将军都督刘江曰:清水源,虏所往来之处,恐彼有伏,汝等乘夜速往掩捕之,如不见虏,即先据山顶泉源以俟。——《明太宗实录》
这次北伐,刘荣的表现让朱棣很高兴,在行军途中就把刘荣进封了左都督。班师时令刘荣断后,封他为辽东总兵官镇守辽东。
好不容易重获朱棣的信任,刚上任辽东不久的刘荣又犯了一件蠢事。在辽东防守不利,导致被倭寇窜入辽东腹地,竟然进入了军营,屠戮官兵。朱棣收到奏报后,大怒之下派人去辽东直接斩了刘荣。气消之后,又追回使者,让刘荣在辽东戴罪立功。真谓是伴君如伴虎阿!
都督刘江死罪,江镇守辽东不谨,斥堠致贼入寨杀官军。上怒遣人斩江首,既而宥之,使勉图后效。——《明太宗实录》
永乐十二年,朱棣进行了第二次的北伐。这次的目标是瓦剌,鞑靼被重创后元气大伤。瓦剌迅速崛起,俨然成为北边最大的祸患了。朱棣决定敲打敲打瓦剌。刘荣再次随军北伐,充任北伐的前锋。
刘荣这个前锋做的还是颇为称职,刘荣的前锋大军与瓦刺军首战于三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大败之,斩级数十,算是给北伐军开了个好头。并且侦得瓦剌大军主力动向。
此次北伐只能算的上惨胜,明军与瓦剌军主力会战于兰忽失温,瓦剌以三万军队竟然跟明军五十万大军打的有来有回。明军依靠神机营火炮才拿回主动权,击败瓦剌,斩杀数千人,俘获瓦剌王子、将领数十人。明军伤亡亦是不小,好在战略目的达到了。
真武庙,广宁伯纪念园04十年镇辽,平倭封爵
北伐之后刘荣继续充任辽东总兵官,镇守辽东。辽东属于要冲之地,西边要据蒙古诸部,东边濒海倭寇时常来侵扰,还要备倭。
说起倭寇,可谓是明代的一大祸患之一。倭寇并不强大,但是恶心人。倭寇北达辽东,南达闽、浙,海岸线长,你追他就退,想要真正缉捕很难。
所以从朱元璋开国伊始,明朝就饱受倭寇袭扰。最早在洪武二年的时候,就有倭寇在江苏沿海劫掠,太仓卫指挥佥事翁德曾率军擒斩倭寇九十二人。明朝之所以海禁,跟倭寇有极大的关系。
倭数寇海上,北抵辽,南讫浙、闽,濒海郡邑多被害。——《明史.刘荣传》
所以在洪武年间开始就不得在沿海备倭,诸多开国将领都曾在东南训练水师备倭。如靖海侯吴桢、德庆侯廖永忠、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魏国公徐辉祖、安陆侯吴杰等都曾充任总兵官备倭。
这么多得备倭名将,为什么只有刘荣被称为民族英雄?被称为抗倭名将?因为这些人真的只是“备倭”,以巡视、建堡为主,很少主动缉捕,也难以缉捕。所以这些备倭将领,都少有斩获,最起码在刘荣之前没有人有如此斩获。
而刘荣则不是,他是主动出击。如果明代所有备倭将领都如刘荣一样,也不会发生嘉靖时期席卷东南数省的“倭寇之乱”了。这都是后话了。
真武庙,广宁伯纪念园永乐十七年,刘荣巡视辽东诸岛,到了金州(今大连)望海埚时,发现此地地势高旷,足以驻兵余人。经过走访询问当地父老调查,此地离金州七十余里,倭寇劫掠辽东,必定会经过望海埚,可谓是辽东海上的咽喉要地。刘荣上疏朝廷求情在望海埚修筑堡垒、瞭望塔,驻兵千人。
刘荣的战略眼光果然毒辣,不久后望海埚守军前来报告,说是隐约在东南方向瞭望到有火光。刘荣敏锐的感觉到可能是倭寇要进犯了,亲自带领军队前去备倭。
果然几日后,真的有倭寇准备入侵。而且还不是小股倭寇,而是多达两千多人的队伍。刘荣以都指挥徐刚埋伏望海埚山下,另遣百户江隆以小股部队靠近倭寇,伺机烧毁贼船断其后路,以求全歼。在以鸣炮举旗为信号,徐刚的伏兵就上前冲杀。
刘荣则亲率部队分两翼,与徐刚的伏兵,三路军队共同追杀倭寇。刘荣大军如神兵天降,倭寇死伤上千。残余倭寇逃窜到附近樱桃空堡之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刘荣派遣军队围住樱桃堡。以逸待劳,放开缺口,倭寇蜂拥出逃,刘荣尽斩俘剩余倭寇。
此战全歼倭寇,斩杀多人,俘虏数百人。这应该是明代以来,对倭寇围剿的首次大胜。此战之后,数十年内倭寇也不敢大规模入侵劫掠沿海。
收到来自辽东的捷报后,朱棣大喜。把刘荣召回京师慰劳,被封为广宁伯,子孙世袭,食禄一千二百石。
辽东总兵官都督刘江,被召至。封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广宁伯。食禄千百二石,子孙世袭。——《明太宗实录》
驰骋疆场四十余年,终于封爵,可称是明代版“李广难封”。冒用“刘江”四十余年终于改回了自己的本名“刘荣”。十一月,刘荣向朱棣辞行回到辽东任上。君臣二人一番交谈,朱棣也释怀了刘荣“靖难”时的大错,肯定了刘荣南征北战的功绩。
上谕之曰:尔起自行伍,从朕靖难、内剿胡寇多效劳。既守辽东脩饬边备,慎固封守俾,朕无东顾之忧。...荣顿首曰:陛下天地之德,臣敢昧大训。——《明太宗实录》
真武庙,广宁伯纪念园永乐十八年四月,刘荣病逝于辽东任上,朝廷追封为广宁侯,谥忠武。刘荣虽逝世,但辽东百姓并没有忘记他,主动为他立祠,享受千秋香火。在今天大连金州亮甲店金顶村,有一座真武庙,就是纪念刘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