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这首诗名《边中送别》,作者袁崇焕,写作的时间不详。诗中慷慨豪迈,却隐约透出一种不祥之感。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做过知县,天启二年正月进京,被破格任命为兵部职方主事,正六品。
按照《明史》中的说法,袁崇焕“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算是一个狂热的军事爱好者,有胆有识。不过,在天启二年之前,他所有的军事方面、边塞方面的知识,都只是一些间接的经验。
随后不久,就有熊廷弼和王化贞的溃败,广宁失守,辽西陷落。山海关因此成为明军的最后一道关键防线。
根据《边事小纪》的记载:距离山海关三十里的地方是中前所,再向东四十里为前屯卫,前屯卫向东五十里为中后所,又五十里为中右所,又三十里才到达宁远。
宁远距离锦州、广宁等地还相当遥远,更不要说辽阳、沈阳了。而大败之后,明军的哨探仅仅只能到达中前所,由此可见当时的局面多么恶劣。
某一天,兵部的同事突然找不到袁崇焕,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后来才知道,袁崇焕独自一人一骑出了山海关,察看关外形势。看过以后,袁崇焕回去公开宣称:“给我足够的军马钱粮,我一个人可以守住这里。”
这话说得太大,却是当权者最盼望的一句话,于是袁崇焕被提拔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拿到二十万两银子,供他招募军士,时间是天启二年的二月。
袁崇焕身为监军,大力整顿军备,严肃军纪。这期间,袁崇焕早早显示出敢作敢为的勇气,他查出一位军校虚报兵额,冒领兵饷,立刻把他斩杀。大学士孙承宗震怒道:“你只是一员监军,怎么可以擅自杀人?”
袁崇焕顿首,承认自己的错误,他的这份果绝与严厉,有点像熊廷弼。
天启二年七月,袁崇焕为监军道兵备副使,八月,备兵永平。孙承宗在一份奏文中称赞袁崇焕:“英发有担当,臣取其志,尚欲炼其气。”
关于山海关的防御,经略王在晋的主张是在关外补筑一小段长城,弥补山海关的薄弱之处。
孙承宗反对,认为明军不应该龟缩在关内进行防守。当初熊廷弼、王化贞二人在敌人到来之前,自己纵火烧毁宁远、前屯等地,是一大罪过。如今,“我弃宁、前,敌终不至,而我不敢出关一步,此今日将吏罪也。将吏匿关内,无能转其畏敌之心以畏法,化其谋利之智以谋敌,此臣与经臣罪也。”
出关守御,具体的地点选在哪里?袁崇焕的主张是宁远,另一种主张是觉华岛。
孙承宗支持袁崇焕,指出宁远的重要性,与宁远隔海相望的觉华岛位置独特,彼此相距不到二十里,可以互为犄角。如果敌人攻打宁远城,觉华岛上的水军可以北上三岔口,截断河上的浮桥,抄敌后路。此后,觉华岛逐渐被打造成明军非常重要的后勤基地,屯积粮草。
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孙承宗、袁崇焕守卫宁远的主张占了上风。
天启三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和大将满桂修筑宁远城。袁崇焕亲自规划新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建造的规格很高,以为长远之计。
待续,于左撰